海子《秋日黄昏》节选
海子的一生光辉而短暂,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海子的诗深邃而又狂热,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却又隐含着对死亡的矛盾心态。海子《秋日黄昏》是海子对秋日的感慨,一稿创作于1987年9月3日,在1987年10月4日海子对这个作品又进行了修改。本来《秋》《秋天》《秋日黄昏》三诗是分别写于八、九月的,但《秋日黄昏》在10月4日进行了小的修改。
黄昏是很多文人墨客最易感慨的时光,尤其是秋日的黄昏,萧索中更见哀凉,黄昏成了一个寄托文人们哀思的沉重载体。海子笔下的“秋日黄昏”同样是痛苦而挣扎的,我们似乎能通过诗文看到作者精神上的痛苦和寂寥。诗中“再不提起过去”似乎是一种沉痛的告别,我们能感到作者似乎被沉痛过去所侵扰,只能通过决绝的告别来摆脱。“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不论是痛苦还是幸福,都将在死亡中消寂。秋日的黄昏成熟、华美,作者赞它“华美而无上”,黄昏必将带来漫长的黑夜,痛苦的人必将淹没于暗夜之中。
看过海子《秋日黄昏》,作者的这种孤单、寂寞、哀痛的心境跃然纸上。
海子遗书的内容是什么
海子死的时候才25岁,他在傍晚时分卧在轨道上,疾驰而来火车把这个年轻的生命了结了。据说海子是得了精神分裂症,他的神经、听觉都出了问题,所以可能他自杀的行为也是不受他本人控制的。
海子画像
在海子遗书中写到“今晚,我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两个道教巫徒让我突然昏迷,他们使我精神分裂,或自杀。一定要追究这两个人的刑事责任。”而他提到的两个人都与他没有什么恶交,当时海子的思想已经不受他本人控制了,他臆想有人控制了他的思想,他的大脑已不再清醒了。
在海子的第三封遗书里,他说若是他精神分裂,或者是自杀、突然死亡,要去找常远报仇,但是要学好气功。由此可见,海子当时的精神、意识都不似正常时候的状态。从他的话里,反映出他逻辑思维、大脑都不受控制。他说的为他报仇,但是要学好气功,真的是前言不搭后语。
在一次夜里他大声喊着“我活着没有意义了”,醒来后却又仿佛正常了,他还向同事们道歉说做恶梦了。但是后来他又写了一封遗书,他说“我是被害死的,凶手是邪恶奸险的道教败类常远。他把我逼到了神经的边缘,我只有一死。”从这里看出海子当时的状态,可以说是已经神经错乱,处于崩溃的边缘了。在海子遗书里他多次提到学校里的两个人,说是他们占据了他的思想,错乱了他的神经,要为他的死负责任,但是这一切又不是真的。
从海子遗书来看,他已经不正常了,他的思维、神经发生了错乱。他的死,也许就是他的幻觉造成的。
关于海子的故事
海子,也叫查海生,1964年3月在安徽省查湾村出生,从小生活在乡村,是一位诗人,著有很多代表作。那么海子的故事有哪些呢?
海子诗集
海子还很小的时侯,就很聪明,记忆力更是不一般,他几乎能像毛爷爷那样过目不忘。1968年,年仅4岁的海子,被父亲领着参加了当地的一个背诵比赛,海子一字不差的背完了,在场的人都颇为惊叹,他也因此获得了第一名,并拿到了奖品和奖状,同时,他也在村里出了名。
1969年—1974年,是海子的小学和中学时期,从小天资过人的海子不负众望,在1979年,以当时文科“高考状元”的身份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这件事在当时成为了一件家喻户晓的事情。
1979年,15岁的海子来到了北大,那时候的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个子小小的,年龄也小,就像个小孩子,或许就是他的孩子气,让他跟一些年龄大的人相处得还不错。1982年,海子开始写诗,1983年,他从北大毕业,并被分到了中国政法大学,1984年又被调到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