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的历史意义(2)

在刘伯承和邓小平拦截下蒋介石派来解围的机械化部队后,粟裕将所有的力量集中在拦截孙元良李弥部队和与黄百韬部队作战上。在经过许多战士的临阵逃脱后,黄百韬军队军心涣散,被粟裕部队全歼。淮海战役迎来了第二阶段,即与黄维部队的作战。黄维部队一度曾想要突围,但是被廖运周部队的阵前倒戈而破坏,之后他决定死守阵地。

在中野部队再加上华野抽出来的有陈士榘带领的5个纵队的合力攻击之下,黄维的部队被攻打下来。战事来到了较为平缓的第三阶段,即剿灭被包围的邱清泉和李弥的部队,和降服杜聿明部队。在1949年1月,解放军向杜聿明部队发起进攻,杜聿明被俘、邱清泉战死,李弥逃脱。自此以后,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都掌握在解放军手中。

通过解密淮海战役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战争虽然是解放军以少数的伤亡,换来了胜利,但是整体的状况是十分艰难的。

解放军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淮海战役,最后是中国共产党以60万战胜了国民党的80万,被斯大林等人都称之为不可思议的奇迹。究其胜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军在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失败,而共军有着许多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支前民工照片

支前民工照片

首先,战略和战术上的胜利。淮海战役的设想最早由粟裕提出,毛泽东等中央军委看后同意,不断将其完善并进行部署。从提出到正式发动,中共有着一个多月的时间,虽然这对于一场大规模战役而言并不算长,但相比国军是远远充足的。这也使得解放军在战役的战略和战术等计划上远比国军要成功。

其次,两大野战军的协调配合。淮海战役的规模是巨大的,但只是一支军队是不可能战胜国军几十万人,所以在谋划中就是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配合作战。之后,中共又组建总前委来进行统筹指挥,更是使得两支队伍可以如臂指使。

然后,人民的强大支援前线。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方面参战的除了正规军还有40万民兵,此外还有五百多万的支前民工。尤其是这些民工,他们不仅负责给军队运送弹药物资和粮食,还帮助运送伤员。因此,淮海战役才被称之为是独轮车推出来的。

最后,地下党员也功不可没。淮海战役中,国军共有五个师起义,一个师投诚。比如在黄维的第12兵团准备突围时,师长廖运周率部起义,使其计划失败,从而被完全合围最后被歼灭。

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的领导人是谁

淮海战役或者说徐蚌会战,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一场战役,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整整约160万人,各自的指挥官也有不少,就领导人而言则就是两边的总指挥或者总司令。

刘峙照片

刘峙照片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方面的战斗主要是在总前委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进行的。总前委的五个人: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也都是参战的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的一些最高领导,要么正副司令员要么正副政委。而其中前三位是常委,邓小平更是书记,所以可以说他是这场战役中的最高领导人。即使是在总前委尚未成立的前十天,战役也是在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的。不过他们的领导和指挥是名义上的,真正实施的是粟裕以及其他各部队的将领。

而国军方面在这场战役的主要领导人就是总司令以及几大兵团的司令。总司令名为刘峙,他是蒋介石无奈之下的选择,而他战场上的表现也是十分令其失望,使得战局对国军不利,所以蒋介石只能调回杜聿明作为副司令来具体负责指挥。最后,刘峙率部撤离,而杜聿明被俘虏。

除了战场上的总指挥外,场外的领导也极为重要。中共方面的领导人就是以毛泽东为主席的重要军委,而国军方面就是以蒋介石为主的国防部等。是他们对各自军队进行着部署和调遣,指挥和领导人也是由他们任命的。比如,淮海战役的设想自粟裕提出后就是由中央军委同意和完善,之后总前委的组建也是他们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