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辜鸿铭的交集(2)

另外从一些档案来看,辜鸿铭故居在柏树胡同的南段,占地面积约有130平方米,其整体建筑较为简陋,一眼看过去就是几间连在一起的简单的瓦房。只是到了后期,由于建设的需要,辜鸿铭故居被列入了整顿的名单,所以辜鸿铭故居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只存在于历史中了。

辜鸿铭作为一个出名的能人,他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流传,但是其故居已荡然无存了,留给人们的只有他的有名事迹。

辜鸿铭伊藤博文的联系

辜鸿铭是中国晚清时期的官场学究,最早是张之洞的幕僚。后来辜鸿铭进入了朝廷,入职军机处,成为朝廷高官。伊藤博文是日本的首相,在其任内,发动了对清朝的甲午战争,使得日本成为亚洲的强国。

伊藤博文图片

伊藤博文图片

辜鸿铭伊藤博文之间有过一次辩论。当时,甲午战争已经结束了,伊藤博文从首相的位子上卸任了。伊藤博文从首相位子上退下来后,来中国游历。他很欣赏张之洞,就去湖北拜访张之洞。张之洞接待了伊藤博文,辜鸿铭作为张之洞的幕僚,也与伊藤博文见了面。

当时辜鸿铭刚刚出版了《论语》,就将一本英文版的《论语》赠送给了伊藤博文,然而伊藤博文并不买账,他讽刺辜鸿铭,说孔孟之学在两千年前是可以的,但是到了现在已经过时了。

辜鸿铭对于伊藤博文的讽刺,巧妙地作出了反击,他说孔孟之学类似于算术中的“三三得九”之术,在以前是“三三得九”,到了现在还是“三三得九”。因此,孔孟之术到现在还是合适的。伊藤博文被反驳得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辜鸿铭伊藤博文之间的辩论是中日两国不同治国方略的辩论,当时的中国依然奉行儒学治国,而日本已经是按照西方的现代理念来治理国家。辜鸿铭虽然在辩论中赢了对方,但是国家在治理方面并未能赢得了对方。因此,辜鸿铭还是输了。在那个时代下,儒学已经过时了,无法挽救封建国家。

辜鸿铭辫子的故事

辜鸿铭先生被称为“怪杰”,其“怪”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表现就是他的辫子。作为一个生活在晚清时代的人,大多数人经历的是一个留辫子,剪辫子的过程。但是作为一个在马来半岛的英国人家出生,又饱受西方教育的辜鸿铭先生却是经历了没辫子、留辫子、不剪辫子这样一个过程。下面就说说辜鸿铭辫子的事儿。

辜鸿铭雕像

辜鸿铭雕像

辜鸿铭先生出生在英国人的家中,早年一直在西方国家求学,所以他一开始并没有辫子。但是他回到中国之后就开始留有辫子,这其中有几点原因。第一,当时留辫子是统治者的要求,你要是没有辫子,清政府会常常找你麻烦,甚至会要你性命。第二,辜鸿铭先生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研读甚多,对于辫子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第三,他认为辫子是国人与老外的区别,可以让老外害怕。

在辛亥革命之后,由于辫子是耻辱、腐朽的象征,所以要求男子都要剪辫子。但是,辜鸿铭先生固执地一直没有剪。当时辜鸿铭先生去北京大学任教时,他是穿着青衣,拖着辫子便去了,这与当时穿西服,剪短发的景象是完全相反的。当时还引来了各种嘲笑,但是他却对那些人说,我的辫子是看得见的,在头上可以剪去,但是你们的辫子是看不见的,在你们心里面。这一句话就说出了当时的现状,也表达了他自己的一些想法。

辜鸿铭辫子甚至被称为“晚清最后一根辫子”,他却以一根辫子向世人表达了自己很多想法。

辜鸿铭对中国旧文化的态度是什么

辜鸿铭对中国旧文化的态度是持赞赏态度的。辜鸿铭生在南洋,后来又在西洋学习,并没有接触到很深的中国文化。但是他回到了祖国以后,开始喜欢上中国文化。辜鸿铭认为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需要后来人挖掘先人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