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如何求学(2)

张仲景不仅有着极高的医学能力,还有着突出的医学品质和素养,他发明的饺耳汤就是心系贫寒百姓受冻耳之苦,潜心研究出来的,实用性很强。并且张仲景行医用药讲究极简,为百姓节约成本。

张仲景不仅在中国医药学史上有着医圣的称号,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有着极高的荣誉,在汉代之后,每朝都有专门研究张氏医学的人,超过了五百家,到了现在,还有张仲景研究学院。他在亚洲地区,特别是日本,朝鲜,东南亚,都有着很高的影响力,是现在中医楷模,他的精神鼓舞的后世从医者探索生命的奥秘。

张仲景治好友的故事介绍

张仲景有个朋友叫做宁远,有一次张仲景见到他之后,发现他的面色暗沉,给他细细诊治之后,告诉他只有六个月的活头了。但是六个月之后,宁远没有死,他遇到了一个医术高明的老道,张仲景自愧不如,于是千里迢迢去求学。

张仲景像

张仲景像

张仲景从小就有学医的天赋,他的叔父叫张伯祖,是一个名医。张仲景没事就去跟叔父云游给人看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经过叔父的指导,他医术提升的很快。

张仲景有个好友叫做宁远,有一天,宁远去找张仲景玩。无意中,张仲景发现宁远的气色不太正常,于是给他把把脉,惊觉脉象有异。再三确定之后,他对宁远说:“你患了一种叫做消渴的病症,现在属于初发阶段,你会感觉不到。不用多久,三个月之后,你会心慌失眠,头痛难忍,尿频尿急。到了六个月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直想喝水,但是还是口渴难忍,小便费力。一年之后头背开始生疮流脓。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就无可救药了。”于是开了一个方子给他,让他按照这个方子吃药。

但是宁远不相信,他感觉不到身体有任何问题,于是把方子撕掉了。但是六个月之后,身体变化的症状和张仲景预料的一样,他赶忙去找张仲景。张仲景摇摇头:“时间太晚了,已经没有医治的办法了。”宁远倒也看得开,心想早晚一死,不如游山玩水。等到一年之后,张仲景又见到了宁远,大为惊奇,问他是不是遇到了名医。

宁远说,他到了茅山给一个道士当了书童,那个道士治好了他,张仲景听完之后二话不说背着行李就上茅山拜师了。

医圣祠在哪里

张仲景的医圣祠坐落在河南省南阳市的城东温凉河畔,绿树成荫,这是后人为了几年在他在医学上建树所建立的。医圣祠是汉代风格建筑,已经纳入了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医圣祠前雕像

医圣祠前雕像

医圣祠占地17亩,坐北朝南,最初建立的年代已经没法考证,但是几乎每朝每代都有重新修葺,特别是到了解放以后,国家重视传统医学文化和文物保护,特地拨付了一大笔费用用于医圣祠的扩建修葺工作。医圣祠是标准的汉式建筑,当门前有着一对子母阙,整体布局大气恢弘,包括中井、两殿,有正院、偏院。金碧辉煌,墙体屋梁上有着彩绘,朱雀傲视蓝天,大门向里走十米就是张仲景的墓地和墓碑。

张仲景的故里建在张寨村,就是当时的涅阳,这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当地政府划了6600平方米作为张仲景纪念地,里面还建了一个张仲景纪念塔,塔高30米,里面树立了一个十米的张仲景雕像,供来人瞻仰。塔一共两层,下面一层是张仲景的医学史料,还有一些医学疗法复原的雕像,比如茅山求教,还有悉心研究医学典籍,传统的针灸疗法,人工呼吸等。第二层就是仿建了一个长沙行医大堂,纪念医圣初一十五开设大堂行医的故事。

有很多医学高校都设立有张仲景的研究室,或者树立着张仲景的雕像,一是学习他高朝的医术,二是学习他高尚的行医品格。

张仲景的作品《伤寒杂病论》

有关张仲景医学上最出名的,莫过于他开创了中医发展过程的点睛之笔“辩证法”。用药在于精,直达病根,但不是像现代西医一样。他主张同一种病的不同症状就要不同的疗法,但是如何区别就要参照辩证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