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孝指的什么
“孝”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论断之一,是儒家的理论基础,在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无不把“孝”作为治国最重要的理论根基之一,比如西汉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字,比如汉武称为孝武帝,“孝”还是当时举孝廉的考察标准之一,汉代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孝顺,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官的。
孟子论孝
而且在中国社会,历来就孝顺作为人的一个重要的美德,孝顺父母的人会得到别人的赞美,而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所以人都会唾骂他,认为他没有道德。
孟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的人,“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千古,所以孟子也把“孝”作为他的一个学说的重要论断。孟子认为孝顺分为五种,就是不能游手好闲,不干正事,不顾父母私活,也不能偏袒妻子儿女,虐待父母,也不能逞强好斗,让父母蒙羞,更不能与人结仇危害父母的生命。总之就是要努力养活父母,善待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担心,同时还要处理好家庭矛盾,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一切以父母为重,因为孟子认为父母生养子女是非常艰难的,所以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最应该孝敬的人。现代社会,父母通常会望子成龙,包揽子女的一切,为子女操心一辈子,也是这个道理,因为中国人向来是非常重视家庭亲情的,有时候甚至可以为了家庭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事业前途等,因为中国人觉得无论自己的事业多么辉煌,如果没有家人的分享,那也不能算成功。
孟子的老师是谁
孟子的老师是孔子的孙子孔伋。严格来说,孔伋并非是孟子的直接授业恩师,而是孔伋的门人再传孟子。孔子生儿子孔鲤,然而孔鲤死得早,而且还死在孔子之前,所以孔子的衣钵传人成了孔伋。
孔伋图片
孔伋和孔子一样,也是鲁国人,字子思,生于公元前483年,卒于公元前402年,去世时八十二岁。他和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共称为“五圣”,由于他和孟子、颜子、曾子又一起配祀于孔庙,所以又被成为“四配”。现在对于孔伋的记载很少,他的生平事迹已经很难考证。据说他曾师事曾子,孟子是他的再传弟子。根据《孟子》中记载,孔伋曾鲁缪公、费惠公等人尊为贤者,将他视为老师,但终其一生,也未被取用。
在韩非子的《显学》中认为,自从孔子死后,儒家学派分成了八个派别,而孔伋正是这个八个派别的其中一个。
在《史记》中说,四书五经的《中庸》正是孔伋所作。《汉书·艺文志》中说,孔伋作二十三篇,只是这些文章到现在已经基本上失传了。而司马迁认为孔伋作《中庸》,恐怕也不是他一个人写的。因为其中的文法和口气,都很类似于秦汉而非战国。
孔伋在宋代被宋徽宗封为“沂水侯”。明代,被明嘉靖皇帝封为“述圣公”。因此,后人皆称其为“述圣”。与“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等人并称“四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