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的摸鱼儿赏析(2)

元好问雕像

词的上片写暮春时节的景象,落红满地,“落红吹落沙头路”其中的沙头路是当时的方言,指的是沙田上的路,在这个词中指的是就是自然界,作者说自然界的鲜花都被吹落了。“似总为、春将去”这里作者的想象及其丰富,将各个鲜花都拟人化,好像花儿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来去一样,春天将要离去了,我们也赶紧凋落吧,又调皮又让人觉得无奈,营造凄凉的气氛。接着作者写“花落花开春几度”通过写花在外的飘零来感叹人生,人生就像花一样,无休止地漂流在各个异乡,充满凄凉。“画梁新燕,知道春归处”画梁指的是彩绘的房屋梁顶,在古代燕子就是回归的意思,作者只对燕子情有独钟,反衬作者自己在外多年飘零无法归乡的无奈,通过表现自己的“无情”,来表达对自己妻子的愧疚。

词的下片开始转向对人生的感叹,其中用了很显眼用意很直接的“韶华暮”来表达自己青春年华已经走到尽头,作者即使“欲写幽怀”也只能“恨无句”遗憾自己已经不能写出好的诗句,有一种不舍和无奈的交融感,心有余人力不足,突出作者对人生韶光流失太快的感叹。

“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最后作者坐在西窗前听着外面淅沥的雨声,不禁潸然泪下,痛崽哀哉。

整首词笔调婉转凄凉,情景交融,感情真挚动人,令人伤心欲绝,无不体现着作者高超的技艺和深情的感情流露。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是谁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是宋金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生于1190年,字裕之,太原秀容人(今天在山西),号遗山,被尊称为“一代文宗”,元好问一生的成就涉猎很广,他在诗、文、曲、词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代表作品有《论诗》、《遗山集》等。

文学家元好问

文学家元好问

元好问的家世背景相当强大,元好问的祖先相传是北魏太武帝的儿子,因其祖先在跟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下才改姓元的。元好问的高祖元谊在北宋晚期官忻州神武(虎)军使,他的曾祖元春是北宋的团练使,其祖父是元滋喜是柔服丞,但是他的父亲元德明却多次科举不中,平时就诗歌酒水相伴。

史书记载元好问从小就很聪明,七岁的时候就能作诗,被当时的人称为“神通”,十一岁的时候得到翰林侍读学士路择的赏识,路择喜爱元好问,所以经常教他读书。元好问十四岁的时候的老师是陵川的晋卿学。

元好问十六岁的时候便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当时实行的“识免乡试”,所以元好问直接参加了府试,但是元好问并没有上榜,十九岁的时候再次参加,还是没中,二十三岁再试依然不中,二十五、二十七岁也依然不中,直至他三十二岁才及第,但是及第后的元好问仕途之路很是坎坷,不久金朝被灭,元好问和当时不少的官员都被俘虏,被押往山东聊城。

亡国后元好问编辑了金国已经去世的君臣的诗词《中州集》。

公元1239年,元好问因为名气大而被元世祖接纳被诏今朝内做官,但是元好问并不想做官,所以五十多岁的他便回到了他的老家,隐居起来,潜心编著作品,公元1257年,元好问在获鹿寓舍去世,享年68岁。

元好问诗词选介绍

?元好问是元朝初年集作家、历史学家、文坛宗师等称号于一身的文人,字裕之,号遗山,祖籍是太原秀容(今天在山西),天资聪颖,被称为“神通”,一生在诗、文、区、词方面的建树都很高,可以算得上是位全面发展的人才。

元好问诗词选

元好问诗词选

诗词主要是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一种中国传统诗歌,我们常说诗言志词抒情,所以诗词是中国古代文人阐述自己心灵的一种文学艺术平台。中国的诗起源于先秦,鼎盛时期在唐朝,而词起源于隋唐,鼎盛时期是宋朝。同时诗词是中国古代古典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因为诗词不仅能充分地体现我国汉语的特色,还能我国的文学特色和音乐特色相融合,用极其简约的形式传达出深刻、悠远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