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为了宣传新社会新思想,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看做是封建糟粕,看做是落后的象征加以批判,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甚至有的激进分子以说中国文言文为耻,搞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这与六十年代的破四旧,有着相似的地方。但是作者很聪明,他没有落入全面批判的俗套,而且尽量用戏说的形式,故意用业余的口吻来对孟子的学说进行讨论,避免上纲上线,孟子在他笔下不再是两千年前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人,这一文风迅速风靡网络,成为人们探讨国学的新途径。
孟子被人们称为什么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山东省邹国人。他自小家境贫寒,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就是说,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因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其成就仅次于“圣人”孔子,所以被后人称为“亚圣”。而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雕像
孟子曾和孔子一样,带领门人周游各国进行游说。但他的学说并没有被当时的各国国君所接受,隐退后,他和弟子公孙丑等人一起著书立说。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生前的言论编著成《孟子》。《孟子》也称为了儒家学说的经书之一。
而其实,在宋代以前,孟子的地位并不高。唐代的时候,韩愈把孟子列为儒家学派孔子最正宗的继承者。从此开始,孟子的地位便逐渐提高了。在北宋神宗时期,《孟子》一书的内容,首次称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元丰六年,孟子被当时的朝廷封为“邹国公”,第二年就配祀孔庙。南宋时期,大儒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列为“四书”。元代至顺元年,孟子首次被加封为“亚圣公”,从此以后,人们就开始称他为“亚圣”,他的地位已经凌驾于儒家企图圣人之上,且仅次于孔子。明清时期,根据官方规定,《孟子》一书的内容也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明朝景泰年间,朝廷封孟子的后裔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且世袭罔替。直到民国时期,改为了奉祀官。
孟子谓戴不胜曰说了什么
“孟子谓戴不胜曰”这是《孟子》里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特别大,要重视环境对人的塑造的作用。
孟子
这个故事是说,孟子对一个叫戴不胜的士大夫说,你想让你们国家的君主变得贤明其实很简单。比如说有一个楚国的官员想让儿子说齐国话,那么怎么办呢,是让他到齐国去,还是找一个齐国的老师来楚国教他呢?戴不胜说,不用那么麻烦跑到齐国去,就找个齐国的老师教他就行了。孟子说如果在楚国找一个会说齐国话的老师来教他,但是身边都是楚国人,都是说楚国话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逼着他天天说齐国话,那也是很难凑效的。如果让他去齐国,周围都是说齐国话的,就算不请老师专门教,他自然不然就学会齐国话了。
戴不胜觉得有道理,孟子接着说,你觉得薛居州是个贤德的人,让他住在皇宫里,一定会让大王学会如果正确的听从贤臣的忠言,那么如果皇宫里的人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的,上至国君,下到奴隶都是知书达理贤德的人,那么大王如何能接触到坏人奸臣呢,相反如果大王周围的人都是爱说谗言,诽谤他人,见利忘义的小人,那么单单一个薛居州又有什么用呢,大环境都不好,区区一个好人的作用能有多大呢。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处事方式、人生观都是很关键的因素,千万不能随意忽视环境的作用。
关于孟子去齐的故事
在《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着如下一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