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简介介绍(2)

关于祠堂的的取名,最初是因为孔子在“居宋”考察殷礼期间,路过这里来祀祖省墓,于是把这个地方叫“还乡里”。后来,后世之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里叫做“还乡祠”。

据说在文革的时期,还乡祠毁于“批林批孔”运动中。即便是这样,它在地面上基本消失了,可它的美好形象仍留在图书、古碑和人们的记忆中。在曲阜孔庙的石碑就有记载:“孔子还乡祠遗址,在河南夏邑县,那里有弗父和以下几代子孙墓,孔子过宋曾经祭祖。”中国各地都兴建有孔庙,唯独此处还乡祠与孔子渊源深厚。”

至圣孔子都有哪些朋友

伟大的“圣人”孔子曾经说过:“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些好坏朋友之分,也就成为孔子交朋友的准则。孔子结交朋友,不拘小节,不拘地位,他可以和自己的弟子成为很好的朋友,真正的做到良师益友。

孔子(右)和老子

孔子(右)和老子

孔子眼中好朋友有三种,分别为“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是指朋友为人要正直,要刚正不阿,不阿谀奉承,要顶天立地,不谄媚。在你怯懦的时候能给你勇气,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启发,做出决断。

“友谅”就是宽容了,人犯了错误,除了给予其教训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押给予其适当的宽容,适当的宽容不会使别人放纵,反而会使别人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所以,在孔子看来,交一个有着宽容之心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友多闻”是见识广博的意思,古时的资讯非常的不发达,人们信息的获取,大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所以交一个见识广博,消息灵通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多闻”的朋友,在自己碰到难题或遇到困惑的时候,都可以随时为自己解惑答疑,这样自己才能进步,这个朋友才交的值。

孔子眼中的三种坏朋友,分别是性情暴躁的、两面派和言过其实,夸夸其谈这三类人。

孔子一生之中,交友大都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的,可是符合他的交友标准的很少。在孔子的生命之中,能算得上是他的好友的,可能只有他的师傅襄子和曾经探讨过学问的老子了,他的弟子颜回,和他也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孔子拜师的故事讲了什么

孔子并不是从出生后就是圣人,他也曾经拜师学习。年轻的时候他曾拜在大思想家老子门下学习学问,并且据传,他还曾拜一个被人称为神童的七岁儿童为师,虚心向其学习,而孔子作为圣人却不耻下问的举动也被世人所敬重和传颂。

孔子拜七岁孩童为师

孔子拜七岁孩童为师

孔子年轻时即使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老师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学识还不够,还需要学习。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为拜师离开家乡,前往洛阳寻找大思想家。孔子的家乡与洛阳之间的距离非常远,孔子一路风尘仆仆,日夜赶路,终于在几个月后走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到一个身穿长袍站在马车旁的七十多岁老人,头发胡子都花白了,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孔子觉得这样的老人大概就是他所想要找的老师了,就上前行礼并询问老人是否是老子先生。老子对于自己一眼就被人认出来很纳闷,在听到孔子说想要拜他为师学习学问时,更为纳闷,就问孔子的学问不比自己差,为什么还要拜他为师。孔子听后再次行了一次礼,回答老子学无止境,老子先生学识渊博,拜先生为师,自己肯定会有所进步。从此,孔子每天都跟老子在一起,随时随地向老子请教他的疑问,而作为老师的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全部教授给了孔子。

不论是孔子拜学问不比他差的老子为师,还是在传闻中他拜一个七岁孩童为师,在孔子的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耻下问的品德,以及他对学问的热衷追求。

孔子学院的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