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盎杀晁错之事(2)

最后他的父亲为了劝他放弃,可谁知自己的儿子很是坚决。于是,他的父亲阻止不成却选择了自杀。而在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出现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后来汉景帝为了平息这场战乱,腰斩了晁错。

汉朝晁错的生平事迹

晁错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在汉文帝时,担任太常掌故,后来历任太子舍人、博士以及太子家令;又在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直至担任御史大夫。

晃错雕像

晃错雕像

关于他的的一些成就主要在于政治上面。首先在农业经济上,他写了一篇《论贵粟疏》的文章,在其中它主要是主张重农思想,强调重农抑商。还讲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的区别和矛盾,以及导致农民流亡,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的原因。听完他的建议,文帝认为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于是欣然接受了。接着不久,他又给文帝上奏了一篇关于减收农民租的文章。要求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不要影响农时,既要满足人民的欲望,还要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在对外匈奴上,晁错对于匈奴的态度是比较强硬的,刚开始是主张武力平定,但是这条建议不被文帝所接受。于是,他仍主张积极备战,提出移民实边的策略。

在削藩政治上,晁错主要是对贾谊思想的继承,但是他的态度要比贾谊更加坚决。晁错抓住藩国中最强大也最危险的吴国,对他进行不断的揭露,态度非常坚决。与此同时,晁错不只是政论家,更是政治实践家。因此晁错不仅有削藩的言论,更是亲自参与其中。在晁错的策划下,景帝"削吴会稽、豫章郡"。并在治理封国的过程中,他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却用自己的力量,极大地巩固了王朝的中央政权,他的“推恩令”为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晁错的《论贵粟疏》

《论贵粟疏》这本书出自于作者晃错的《汉书·食货志》中,是当时他给汉文帝的奏疏,在文章内容上全面论述了粮食的重要性,并提出重农抑商、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

晃错塑像

晃错塑像

背景是在西汉初年,土地迅速集中,富商重利盘剥,肆意兼并。汉文帝在时,土地兼并的现象很是严重,农民破产流亡,造成了朝廷粮食储备的缺乏,不能够和诸侯抗衡,也难于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当时大臣晁错对当时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边防空虚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为了缓和这些矛盾,他给汉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

晃错认为防守边疆和劝农是目前社会有待解决两个重要方面。但是,班固曾在编撰《汉书》时,把这篇奏疏分为两部分,其中“守边备塞”部分载入《汉书·晁错传》,而把“劝农力本”部分放在了《汉书·食货志》中,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论贵粟疏》。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疾苦,揭示了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卖儿鬻女遭受压迫的悲惨情景。提出的以贵粟为中心的劝农政策,实际上是汉初重农抑商政策在文帝时的再强调和延续。这一政策被汉文帝采纳,对刺激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动力,为当时汉王朝积累了财力和物力,汉武帝时王国的大发展,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总之,晃错的这本书,对后世影响及意义重大。

贾谊与晁错的关系

贾谊与晁错虽然都是西汉的名臣,他们都有一整套治国的理论,但如果细细比较,晁错治国的才能远在贾谊之上,晁错可以做丞相,但贾谊却只适合做个太子老师。但晁错的结果因为削藩惹怒诸侯王终被汉景帝错杀,可见晁错也有失误之处。

贾谊图像

贾谊图像

贾谊曾言“举贤而民化善”、“吏贤使民治”就是如何“御民”的一个方面了。其实“法治”与“仁政”在贾谊、晁错看来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同时,他们俩人都力主削藩,贾谊还曾引用黄帝的话说:‘中午阳光最好的时候,一定要晒东西!手中握有利刃的时候,就要不失时机地宰杀牲畜。”主要认为要使诸侯王都忠于朝廷,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都变得国小势弱,王国势弱就容易约束诸侯遵守礼义,封地狭小诸侯就不会有野心。他主张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