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盎杀晁错之事

袁盎杀晁错之事

在汉景帝三年时期,爆发历史上最大的诸侯国叛乱,面对这样的情景足以让景帝坐卧不宁,犹如锅上蚂蚁,这就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这起事件中就包括了袁盎和晃错这两个人物。

袁盎杀晁错

袁盎杀晁错

袁盎在文帝时颇受皇帝的重视,始终在文帝身边充当中郎。袁盎才能卓著,并且有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当然袁盎和晁错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仇恨,只要一方在,另一方就离去,两个人从来没有在一起谈过话。汉景帝即位后,晁错任御史大夫,就派人查收袁盎任吴相时所受吴王刘濞的财物,要论罪处罚,景帝诏令赦免袁盎为平民。

景帝前元三年时期,吴楚七国开始发动叛乱,晁错听到这个消息,认定是袁盎收受刘濞恩惠,必定知道其中的预谋,于是就与下属丞史商议,打算趁机打击袁盎。可是丞史不同意这样做,而晁错因此犹豫不决。袁盎从旁人那里得知消息,非常惶恐,便连夜求见窦婴,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请求面见景帝当庭对状。窦婴禀告了景帝,景帝便召见了袁盎。袁盎进宫后,发现晁错在场,就请求景帝屏退旁人,于是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来恢复原来封地;只要将晁错杀了,赦免吴国等七国罪行,就可以消除叛乱,还不用动一兵一卒。”于是思前想后,景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封窦婴为大将军,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于是在袁盎建议下,景帝汉景帝为了平息这场战乱,将晃错骗进宫中,腰斩了晁错。

汉武大帝晁错有何联系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在晁错被杀后作出这样评价,贾谊的英年早逝与晁错的朝服腰斩是汉初的两大政治悲剧。汉景帝在被迫杀了晁错之后也实在懊悔不已。唐朝的一位节度使感叹说:为何要取这样一个名字呢!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啊!

《汉武大帝》晃错人物

《汉武大帝》晃错人物

在这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扮演晃错的演员是朱艺。据说,《汉武大帝》后期制作时,导演也忍不住对晁错的戏大声叫好。在这部剧播出后,好些话剧界的同学、朋友都齐来祝贺,称赞他表演精彩够味,希望朱艺“抓住机会多发光”。对于这些,朱艺很平静,多年的等待和追寻后,他只淡淡地叹了一句:“晁错是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可以说,他对我、对我的表演生涯都是一个安慰”,寥寥的话,饱含的却是沉沉的让人不敢直视他叹息的眼神。

这不禁让人想起他的另一个眼神。

在《汉武大帝》剧中,袁盎在大殿内历数晁错之罪,想要以杀晁错来阻止这场叛乱,愤怒的汉景帝虽然拂袖而去,但在他的心中已经开始在动摇了;在宫殿外,晁错似乎也有所察觉,望着紧闭的大殿,他的眼神焦虑和不安,但坚毅的性格让他最终决绝而去,赴死路而无惧色。

总之朱艺通过自己的演技将晃错这一人物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深刻的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晃错这一任务的深刻印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晁错的主动献策和牺牲,才促成了景帝的成功削藩,才有了汉匈之战的辉煌战果,也才有了汉朝的长治久安。就凭这些,晁错也算错得其所、死得光荣了!

晁错削藩的故事

晁错为人严峻刚正,却又苛刻严酷。凭着自己的辩才,得到太子的宠幸,太子家称他为“智囊”。在汉文帝的时候,晁错曾多次上书,说到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修改法令的事。好几次的上奏,汉文帝都没有采纳,但认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为中大夫。

晁错削藩

晁错削藩

那时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有二十二个诸侯国。到了汉景帝那时候,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七十多座城,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另外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晁错眼看在这样下去,会对巩固中央集权产生不利影响,于是就几番上奏,告诉汉景帝诸侯国的一些罪状,并请求景帝大力削减诸侯国的封地,还提出削藩的主意。后来汉景帝思量再三,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略,并开始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藩国的措施,这样一来,导致使很多藩国诸侯都产生了严重的恐慌心理。于是诸侯们纷纷站起来反对朝廷的削藩策略,对提出削藩策略的晁错更是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