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什么

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什么

大禹在治理黄河水患的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此大公无私的精神被后世传诵,流传至今,更是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瑰宝之一,代表着责任心与奉献精神。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是皇帝的玄孙,出生于汶山石纽地区,禹幼年便跟随父亲鲧动迁至中原,帝尧时期,中原地区深受洪水之灾,百亩良田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尧帝遂命鲧负责治理水患。鲧未曾有先例可循,只得自己摸索,采取障水法,在河岸两边建立堤坝,水涨多高,堤坝就建多高,如此消极工程未能解决水患,反而加重灾情,治水九年期间,鲧治水不利,被当时继位的舜降罪流放。

禹继任治水之事,为了不重蹈覆辙,禹采用疏导方法来治理黄河泛滥问题,虽然工程极为浩大,但成效显著,耗时十三年,大禹最终功成身退,载誉而归。

治水的十三年期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正逢其妻正在分娩,哭声凄厉,大禹在家门外踌躇不前,众人皆劝其进门看看,直到听见婴儿的啼哭声,大禹才掩面离去,至始至终未曾见其母子二人。第二次,妻子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向行路中的大禹招手,大禹仅挥手示意,便冲冲赶路。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是一个十岁的孩童,正守在门口翘首盼望着父亲,大禹抚摸着儿子的额头,告诉他,水患为治,百姓尚不能安居乐业,又何谈个人一家团圆,随即离开。

大禹治水指哪条河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水患严重,每逢秋收时节,一场黄河泛滥便会导致颗粒无收,大量种植田被荒弃为废田,整治黄河水灾问题成为了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大禹治水图

大禹治水图

尧舜时期,黄河流域水文情况极不稳定,时常泛滥,严重影响沿岸百姓耕种生活。为解决洪水泛滥问题,尧召集部落首领进行商讨,众人皆举荐鲧负责平息洪水灾害,鲧采取障水法,在河岸两边建立堤坝,水涨多高,堤坝就建多高,如此消极工程未能解决水患,反而加重灾情,治水九年期间,鲧治水不利,被当时继位的舜降罪流放。

舜在位期间,同样重视黄河水灾一事,任命禹继任治水之事,为了不重蹈覆辙,禹采用疏导方法来治理黄河泛滥问题,虽然工程极为浩大,但成效显著,耗时十三年,大禹最终功成身退,载誉而归。

自此从中国古代历朝史书上记载的水灾,虽时有发生,但都得到了较好的整治,汉唐之后,黄河流域的植被大幅减少,导致古都重镇皆成为不毛之地,众多的人文遗产消失殆尽,黄河流域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历史上数度更改河道,濒临枯竭,沙土沉积导致河床抬升,地上河问题更是亟待解决。

进入现代以来,环境问题已上升至重要问题,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也逐渐向和谐共处过渡,希望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能崇焕生机。

大禹治水故事介绍

大禹治水是古代神话故事,其故事背景是上古时期,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大战,最后共工败在祝融手下,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洪水泛滥。最后只得请来女娲娘娘收拾这烂摊子,将天上的窟窿补上,但民间的洪水之灾却成了遗留问题。

大禹治水浮雕

大禹治水浮雕

直至三皇五帝时期,华夏民族成为一支稳定的部落力量,鲧、禹父子授命,治理黄河水灾。鲧治理黄河水灾耗费了九年,仍为见其效,当时的首领舜降罪于他,革去官职,流放羽山。经过众人举荐,这项任务便由鲧的儿子大禹来继承。大禹深知肩上担子沉重,授命后当即收拾行囊与妻子告别,此时妻子正怀上了大禹的儿子,但为了不阻碍丈夫的志向,隐瞒不予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