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2)

子路画像

子路画像

史书中记载了关于子路的这样一件事,子路不假思索的说,一个有一千辆战车的大国,夹在两个强国之间,经常受到强国的攻击,并且百姓又食不果腹,如果给我一个这样的国家让我去治理,那么我只需要用三年的功夫就能够使得这个国家的人民勇敢善战,使得这个国家的人知道做人的道理。

从上面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子路性子是非常莽直的,说其自信也好,说其不谦虚也罢,总而言之,子路的理想是有一个国家可以治理,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积极的入世精神,这是儒家积极进取的一种思想表现,是儒家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一种表现。子路表示自己不仅仅能够治军,还可以治民。从这里可以看到子路是非常的直率的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想法丝毫不加以掩饰,作为受到孔子器重的学生,我想子路一定是有着治理国家的能力的,所以说其这些语言是对自己的一个正确的判断也是可以的。

子路的死因是什么

子路是勇猛的,也是伉直的,是豪爽的,也是仗义的,但是就其死因来说多少让人觉得有点不值得,所以后世对于子路的评价是,子路多少有点有勇无谋,子路的形象可以说代表了当时的一大部分士,其死亡更是代表了当时士的死法,“士为知己者死”。甚至是死亡的时候也不能违背君子之道,让人感觉多少有点中了“君子”的毒。

子路之死

子路之死

《史记》中详细的记载了子路的死亡。卫灵公的时候,卫灵公有一个妖冶的女人,与太子蒯聩有染,太子蒯聩害怕被诛杀,所以逃亡在外,于是卫灵公死了之后,蒯聩的儿子姬辄被拥立为国君,就是卫出公,卫出公继位后丝毫没有将国君的位置让给自己的父亲的想法,并且对逃亡在外的父亲没有任何的表示。十二年后,蒯聩越想越觉得心理难以平衡,于是悄悄的回到卫国,与大夫孔悝一起发动政变,赶走了儿子卫出公。子路听说了这件事非常的气愤,于是赶去城里要求国君不要用参与政变的孔悝,甚至在被拒绝后,要放火烧国君与孔悝站立的高台,于是蒯聩让石乞、壶黶攻击子路,子路以一当二进行战斗,战斗中帽子的带子被割断,帽子掉在了地上,本来子路可以不管帽子继续战斗,但是子路却停止了战斗,弯腰捡起帽子,并且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因为捡帽子,子路被杀死了,子路死后被砍成了肉泥,死的实在是太惨了。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政变,哭道:“子路死矣!”可见对其学生是非常了解的。

子路的死有点不值得,所以我们觉得子路有点迂腐,如果说这就是子路追求的君子之道,那么一定是君子之道害了他。

子路问成人解读

子路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虽然心机不深,虽然称不上是智勇双全,但是子路勇敢豪爽,向往着君子之道,向往着做一个完美的人,但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完美的人呢?子路自己并不是很清楚,或者是心里有一个标准但是有点拿不准,所以子路去问自己的老师,于是就有了《论语》中的小故事《子路问成人》。

孔子画像

孔子画像

子路问老师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完美的人呢?孔子总结说,一个完美的人需要具备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和冉求的多才多艺,这样的人才是完美的。但是完美的人也完全没有必要那样,只需要在看到钱财利益的时候能够想到义,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不去退缩,甚至是不惜牺牲生命,约定的事情和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守信,能够做到以上几点的就可以称为一个完美的人了。

孔子在说到一个完美的人的时候并没有采用遥不可及的标尺,而是将普通人完全能够做到的一些标准作为完美的人的定义,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理想非常的现实,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看那些标准是多么容易做到,当看到金钱的时候,要想到这些钱拿了是不是不义之财,会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这就可以了,当出现危险的时候可以挺身而出,与人有约一定要守信,这些事情是多么容易做到的啊,所以每个人在做到这些的时候都可以在心里奖励自己一下,我是一个完美的人了!多么让人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