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德海到李莲英,在慈禧当政的五十年间,清宫内外大小事宜多与太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现代史学家、言官及皇帝太保太傅等人无数次强调,明朝之所以逐渐腐朽衰落,直至灭亡,主要原因在于宦官对宫廷及官员的恶劣影响。因此,数百年来,不断有人以此规劝皇帝废除宦官制度,尽管在这些人中,大部分人的官职都靠那些皇帝宠信的宦官的帮助,而且还想通过他们继续高升。
中国官僚系统中像这样虚伪空泛的陈词滥调数不胜数,这些奏章陈条只是冰山一角。不独中国如此,其他各国都有。尽管在慈禧统治下,宦官弊端日益严重,但慈禧本人表面上却似乎非常诚挚,对这些谏官之言深表赞许,对手下宦官的恶性深恶痛绝。
当然,也有一些真正痛斥宦官制度弊病的人。事实上,在过去五十年中,任何一个当之无愧的改革家都会提出,中国要想跻身于文明大国行列,首要措施便是废除宦官制度。1898年的戊戌政变,首要原因之一便是因为太监李莲英本人对光绪不满,只因光绪以前曾经处罚过他,另外,李莲英也担心皇帝一旦实施改革,肯定会大权在握,废除宦官制度。
同样,事实证明,义和拳闹起义时期,也是这位臭名昭著、权倾朝野的宦官利用自己对慈禧太后的影响,替那些反对外国的拳匪帮腔说话。事后,如果不是俄国公使包庇,李莲英肯定名列和平协定“黑名单”之首。之所以在此提到李莲英在这两件大事中的表现,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对于宦官制度一向深恶痛绝,而且中国各省对此也是怨声载道。
因此,近年来一些爱国进步人士(比如袁世凯和唐绍仪等人已经深刻地意识到,这种毫无人性的宦官制度极大地贬低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一些报刊杂志,纷纷敦促朝廷废除宦官制度。表面看来,太后也倾向于这种态度,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早在1906年,《泰晤士报》的驻京记者就一直在讨论,清朝政府正在酝酿的变法措施肯定会废除这一弊制。不过,中国当时仍然大行其道的保守派认为,宦官制度由来已久,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非常符合中国根深蒂固的一夫多妻制,而中国人同时又十分重视继承先辈传统。
另一方面,有些人指出,周朝初期明君统治下的黄金时期,宦官在政治上根本没有任何地位,但是在衰败腐朽的周朝末期及此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曾批评宦官的种种弊端,他们借古论今,认为贤明的统治者理应废除宦官旧制。
1644年清朝在北京建都伊始,满族统治者就接管了前明朝留下的所有政府旧制,包括宦官制度,但同时也严格限制宦官的活动和权位。年轻的顺治帝即位后第一次召见臣工时,满汉官员就联合上奏,批评近来皇宫宦官的专横行为,称这些奴仆“只宜于洒水扫地,根本不宜接近上主”。
顺治帝当即立下数条法令,它们至今仍然被奉为金科玉律(至少在纸上如此)。法令禁止宦官担任官职,品衔不得超过四级。更重要的是,清政府吸取明朝宦官魏忠贤祸乱国家的沉痛教训,下令禁止任何太监以任何理由离开京城。
此后的二百年间,由于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英明统治,宫中太监一直安分守己。然而,时至今日,早在叶赫那拉氏入宫之前,清政府在咸丰帝的统治下就已日渐衰落,于是太监的权势在紫禁城内又死灰复燃。慈禧掌权后,明朝末期太监的种种行贿受贿、横行霸道行径逐渐浮出水面,最终充斥了整个宫廷。
慈禧统治期间,在她的庇护下,太监权倾朝野,专横跋扈,胡作非为,甚至达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1898年,深受慈禧青睐的贴身太监李莲英就曾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升降百官,并且公然藐视皇上。关于宫内荒淫无度以及太监和优伶为慈禧安排纵酒狂欢等传言,根本没有任何真凭实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