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周文宾在史书上竟查无此人(2)

  当晚,周王两家在周家举办了婚宴,周文宾、王小姐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

  周文宾查无此人

  查《明史》及其他正史,明朝中后期,苏州确有“江南四杰”“吴中四才子”之说。但是据《明史文苑传》记载:苏州四才子是祝允明(枝山)、唐寅(伯虎)、文征明、徐祯卿,而传说中的周文宾在任何典籍中都查不到。所以,可以断定是后人把徐祯卿换成了周文宾。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江苏苏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国子监博士。徐祯卿出身贫寒,长相难看,但聪明好学,学识渊博。他在四才子中年龄最小,科举功名最高,官也做得最大。他与唐伯虎是邻居,也是“刎颈交”,与祝枝山是“忘年交”(年龄相差十九岁),与文征明是“文字交”。唐伯虎非常赏识徐祯卿的才能,曾将他推荐给画坛领袖沈石田,名士杨循吉等。徐祯卿以诗闻名,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合称“诗中四杰”,再加上王廷相、康海、王九恩,又称明代“前七子”,在当时及整个文学史上都有极大的影响,《明史》称他为“吴中诗人之冠”。

  按理说,徐祯卿记忆力超群,“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还绝顶聪明,少年时代即已“工诗歌”,这些都很符合“才子”的特征,可为什么偏偏要把他逐出“四才子”之列呢?可能有四个原因。

  其一,徐出身清贫,他的婚姻状况如何,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人们主观地认为,他的婚姻不会那么浪漫风流,相反更可能因贫困而出现家庭危机。

  其二,徐是一位丑男。根据史料记载,徐祯卿生就一双三角眼,眼神犀利(“双瞳烛人”),且多眼白。这种长相很可怕,会让人先入为主地认为此人阴森狡诈。所以当他考取进士时,明孝宗本想将他留在身边,但召见之后,便因为他的长相放弃了重用的念头。就长相而言,要他去演绎风流才子的韵事佳话,显然不合格。反之,虚构的“周文宾”风流倜傥,出身富家,与唐祝文三人的传说浑然一体。用周文宾取代徐祯卿,可以使四才子更有名气。

  其实,从现有的史料看,徐祯卿虽是丑男却无劣迹,是个循规蹈矩,且颇有建树的文人。这真是应了“人不可貌相”的古训。

  其三,与其他三位才子终老吴中不同,徐祯卿中进士之后便留京任职。后来,他的文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与李梦阳、何景明交往频繁,渐渐“悔其少作”,改而推崇汉魏盛唐,在“前七子”中位列第三,从此跻身主流文人之列,同多少带有叛逆味道的吴中文人分道扬镳。这大概也是他被逐出“才子”之列的重要原因。

  所谓“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前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可见,徐祯卿是一个颇有使命感的文人。

  其四,在四才子中,唐、祝、文三人,都是文人兼艺术家,如唐寅、文征明的画,祝允明的字,都是各领风骚、卓有成就。他们尽管也能诗善文,但均不以此为“主业”,其主要成就应该在艺术领域。唯徐祯卿以诗名世,是个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家。就这点而言,徐祯卿与其他三位才子有着较大的差别。这或许也是他最终被逐的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