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灭亡跟妲己没关系 这才是亡国的原因所在

  第一个措施是宽以治民,第二个措施是征讨外敌,第三个措施是任人唯贤。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三个措施。

  商汤知道夏是怎么灭亡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王不亲民呢,夏桀对待国民是,寡恩,少德,薄情,无义。百姓民不聊生,国内暴动不断,所以成汤才有机会取了天下。

  商汤上台之后,首先就是要做一个亲民的国王。据说,商汤经常出访民间,问问百姓疾苦,减轻百姓赋税,并且经常告诫地方的政府和驻军,千万不要扰民。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商朝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可以用安居乐业来形容。

  商汤的第二项措施就是征讨外敌。对于国土的完整,商汤非常重视。他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兴盛起来,就看你守卫国土的能力,因此对于边界争端,商汤从来都是寸土必争,绝不妥协。在他看来,那种以土地换和平的人不是有道君王。

  正因为商汤的亲民思想与亲民的实际做法,他赢得了民心。因此在对待外敌的征战中,也得到百姓的大力支持,许多百姓纷纷自愿参军,加入征讨边疆的大军。在《孟子》中记载,商汤征讨边界曾经取得“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的辉煌成就。因此,在商汤在位期间,边界非常稳固,疆界不断扩大,周边各诸侯国纷纷来朝。十年间,居然没有一个国家敢对商朝提出边界国土的要求。我们看,这才是天朝上国的风范呢。

  第三就是任人唯贤。商汤时期,左相名叫仲虺、右相名叫伊尹。伊尹的贤明现代人基本还都知道,而关于仲虺知道的人就不多的。但事实上,此人的智慧、贤德都不在伊尹之下的,成汤的许多抚民安邦政策都是出于此人。直到仲虺死后,伊尹的作用才显得突出。

  不管怎么说,商汤可以说是一代明君,任用贤臣,对内亲民、抚民、安民,对外寸土必争,展现了泱泱中华大国国君的形象。

  史料上对商汤的评价有这样四个字:以德立国。仁德是一个国君立国的根基,但治理国家就要做到内用贤臣、亲国民;外对强敌不妥协,敢犯我疆土虽远必诛,这才是大国王道。

  商朝中兴到衰落?不得不说的三个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开国的国君一般都文武兼备,后面的国君往往平庸居多。商汤之后有两个短命王,然后就传到了太甲。太甲不务正业,结果被伊尹囚禁了。幸亏伊尹这时候还活着呢。囚禁一段时间,太甲就悔悟了,因为不悔悟也不行,伊尹不放他出来啊。后来太甲出来之后对朝政处理的还算勤政,商朝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

  之后商朝开始走下坡路,内忧外患很多,到了盘庚时期,不断地迁都,迁到了殷,总算安定下来。所以,盘庚这个王对于商朝寿命的延续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盘庚之后出了一个名叫武丁的王,这个王就颇有些商汤的祖风了。收复了许多被周围小国蚕食的国土。说到武丁,就要说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史(甲骨文记载)可查的女英雄了,她叫妇好。

  妇好是武丁的老婆,也就是王后。她是自告奋勇领军挂帅的,开始时候武丁有些犹豫,毕竟女子挂帅没有这个先例,后来一占卜,大吉。那时候还是非常信仰占卜术的,就这样,妇好成为了商朝的领兵征讨大元帅。

  要说妇好这女子还真是有两把刷子,作战勇敢,带兵有方。那时候带兵打仗与后来的战争不太一样,一般情况下参战人数都不多,这跟那时候本来人口就少有关系。一般的战斗,人数上千的就算大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