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解放是咱们大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才引进的新词汇。随着社会结构多元化、综合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人性化,那“腐朽的、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趁机会把女性性解放运动的大旗,插入中国这片处女地上,真是爽坏了多少“善男信女”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往文艺的说,这国家越富裕,老百姓越有钱,这思想也就越开放。从此,这婚前性行为越来越多,贞操观渐渐地变得不那么重要!
在古代,难道这贞操观就一直是保守的、灭绝人性的、甚至比生命都重要?咱们来一探究竟!
原始社会,你懂的,人都没开化,温饱都成问题,何谈什么文明,什么结婚啊,一夫一妻啊都是扯淡。《列子·汤问》中说:“男女杂游,不媒不聘。”也就是说,在当时不分什么长幼、亲戚、兄弟姐妹和夫妇,大家“聚生群处”,男女关系是“不媒不聘”的“杂游”,也就是”杂交“。
到了战国时期,私有制已形成。按照当时的社会风气,“婚”或“娶”是要“告父母”。孔子作为儒家代表之一,更是对婚姻、礼法、道德看的相当之重。从所著《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不难发现孔子信奉婚姻为“人伦之始“,并制定了严格的婚娶礼法,婚前是严禁有试爱行为。当然,要休妻,也要严格遵守女子是否有”七出“之过。若无,不许随便解除婚约。同样,孟子作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却使用圣人舜不告其父,娶蛾皇和女英的事情来说明“不告而娶”的罪恶是低于“无后”。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以基因延续为目的,婚前行房也是可以的。所以,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还比较混乱,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来定义让女子要遵守从一而终的贞操观。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以小农经济为主题的的耕种并不发达,子女众多的家庭多半希望女子赶紧出嫁,一方面是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是社会法制不健全,动荡的环境让女子早日出嫁,身份的确定,在婚后的生活中更有保障。生存才是硬道理!所以,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一般不会纠结对方是否有婚前性行为,改嫁改娶的现象十分多见。
盛唐时期,想必无需多言,妇女地位高,性观念开放。武则天、太平公主等公开的在皇宫养起面首,这社会风气自由,女性不至约束,公主和和尚私通的事都是有的,那包养小白脸啊、婚前性行为啊都已经不能称之为事。及时行乐的观念更是与当代都市色情男女有一拼!
宋以后,也就开启了中国近一千多年女性性压抑的大门。以朱熹为代表的一大批宋朝文人,大放厥词:唐代”闺门不肃““礼教不兴”。从此,中国广大女性同胞被灌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贞洁也被看得无比重要,这新娘在洞房花烛夜有没有落红,作为判定是否为第一次的最显著标准,也是夫家确保后代是不是自己的种,这三从四德也日趋成为古代女子的标榜准则,她们更视贞洁为生命。
纵观近代以前的中国婚史中男女的年龄——男子结婚的年龄一般不超过18岁,大多数是在13岁至17岁之间。而女子结婚的年龄多数比男子年龄要小上几岁,一般女子出阁时还处于懵懂无知的阶段。再加上古代婚礼要上“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在举行传统婚礼之前,新人虽然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但时间都不长,也不会发展到过夜的程度,根本没机会去尝试婚前性行为。十一二岁的黄花大闺女,啥都不懂,再加上未出阁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受保守的性观念影响。即便男女出门约会,那互生好感,摸摸手,搂搂腰的行为,只是现代电视剧中才有的场景,各位客官,别信以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