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传国玉玺究竟哪个才是真的?

秦王嬴政先后灭掉了韩国、魏国、楚国、燕国,又在公元前221年血洗长平吞并了赵国,得到了令他们祖辈四代秦王梦寐以求的稀世之宝“和氏璧”后,又一鼓作气灭掉齐国,从此完成了吞并六国的大业,而统一江山做了天下至尊的皇帝,称秦始皇,想以此世世相传。经过了一段紧锣密鼓的建国筹备后,还想刻制一方能驾驭百官、威慑天下、代表他至高无上权力象征的信物——宝玺。当才智过人的李斯接受了这一神圣任务后,发挥了他卓越的才能,先设计了五螭相交的纽式;又书写了鸟虫篆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文;在征得始皇的同意后,选取了“天下共宝之”的和氏璧做玺材;最后找到了咸阳琢玉高手孙寿施工。经过了不短的一段时间精雕细刻后,一方旷世珍奇“传国玉玺”诞生了。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

可惜宝玺刚雕成不久,公无前219年秦始皇二次下诏出巡,在舟过洞庭湘山时,因狂风怒起龙舟欲倾,始皇急中生智,忙抛玺于湖中以求镇湖祀浪,就这样龙舟保住了平安,但精美绝纶的和氏璧传国玺一代都没传,就葬身湖底了。

秦29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经过一冬天的修整,处理了相应的国务,开始了第3次出巡。一日来到阳武地界(今河南省原阳县)博浪沙附近。突然间,一声巨响惊天动地,不知从什么地方飞出一件怪物,不偏不倚重重落在秦始皇身后的一辆副车上。刚才还沉浸在梦幻中的秦始皇,此时吓得脸色青白,原来是一只巨大的铁椎,不知是谁想暗害始皇。一连十日杀了许多嫌疑者,结果还是没查到刺客的踪影。于是,决定马上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即起驾继续东巡。

回宫后秦始皇一直闷闷不乐,善于察颜观色的博士生前来蛊惑,说这都是因为身旁没了安邦定国的“传国玉玺”之缘故,于是再命李斯重刻一方传国玉玺。这次,李斯选取了咸阳附近兰田山的兰田碧玉,仍按前玺的规格,方寸、高寸六分,仍是五螭相交纽式,但玺文却改成“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八个鸟虫篆字。这方玺虽不比前方洁白似雪玲珑剔透,也是碧绿如兰温润而泽,都是凝天上人间之灵气,蕴古今万物之莹光,被后世称作“受命玺”,传承了秦宫3代14年。

神奇的是,在秦始皇洞庭湖抛玺8年后,使者夜过华阳平舒道,有人持璧献宝,使者带回宫中晋献始皇,一看真是当年所抛玉璧,传国玉玺失而复归。由于传国玉玺有如此传奇的故事,所以历代欲王者都把它做为追逐的猎物,定为朝代更替的象征,君临天下的凭证。

秦朝还用和氏璧的边角料刻了6方长宽都是1寸2分的小宝玺,玺文是“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用于日常军国政事。这六方宝玺仍是螭兽纽,白文篆书,也是历朝历代相传相仿直到清末。

传国玉玺虽然秦朝刻了两方,但汉高祖禅接过来只是一方,即兰田碧玉的“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玺。而那方闻名遐迩的用和氏璧刻创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已被始皇抛入洞庭湖中不可能往下传了,至于史书载秦年的抛玺再现毫无科学根据,不能算数。那么,后世频频出现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玉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秦始皇的动漫画像

秦始皇的动漫画像

其实不难理解,就是各个朝代都有一些受某种利益驱动去铤而走险的人,因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进身良机。你看宋朝的段义,不就是献玺有功从一名农民一跃成为“殿值”,即宋哲宗的侍从吗?元朝恰得孤儿寡母不也是献玺而得以丰衣足食吗?且不说那些暗箱操作的大臣了。也正因如此,历史上时而出现的那些“传国玉玺”,一会儿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会儿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一会儿是“和氏璧”的,一会儿又是“兰田玉” 的,总是统一不起来。

唐太宗是个英明的皇帝,他于贞观年间用白玉刻制的“皇天景命有德者昌”,就干脆抛弃了历朝的传国玺文而自行撰拟,作为他大唐天子代代相传的“传国玉玺”,他这是看穿了历朝所谓传国玺的本质,如其盲目仿制还不如自己创新,他为历朝传国玉玺玺文做了改革,增加了新内容,不再是一味宣扬天命所归的帝王思想,懂得做了皇帝仍然是“人”,不是“神”,是因为自己命好才能做皇帝,但一定要为民做好事,要有德于天下,才能获得安定与永昌,这种朴素的帝王统治观念,是皇权思想的一大进步。从此以后,历朝统治者虽然仍旧仿制一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而另一方受命玺则都是自己撰文刻制了。如后梁的石敬瑭,他的受命宝(自唐朝武则天改“玺”称“宝”后,“受命玺”即为“受命宝”)宝文是“受天明命维德允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