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上是什么样的

水星(英语:Mercury;拉丁语:Mercurius),中国古称辰星,西汉《史记‧天官书》的作者司马迁从实际观测发现辰星呈灰色,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以黑色属水,将其命名为水星。水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且最靠近太阳的行星。

水星表面遍布环形山,与月球和其他卫星相似,其地质在数十亿年来都处于非活动状态。当大距出现于赤道以南的纬度时,在南半球的中纬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见水星。

发现与命名

水星最早被闪族人在(公元前三千年)发现,他们叫它Ubu-idim-gud-ud。最早的详细记录观察数据的是巴比伦人他们叫它gu-ad或gu-utu。希腊人给它起了两个古老的名字,当它出现于早晨时叫阿波罗,当它出现于傍晚叫赫耳墨斯,但是希腊天文学家知道这两个名字表示的是同一个东西。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甚至认为水星和金星(维纳斯星)是绕太阳公转的而不是地球。中国古代称水星为“辰星”。它与太阳最大角距不超过28°,由于古代称30°为一辰,故而得名。

内部构造

水星是太阳系内与地球相似的4颗类地行星之一,有着与地球一样的岩石个体。它在赤道的半径为2439.7千米,是太阳系中最小的行星,水星甚至比一些巨大的天然卫星,比如木卫三和土卫六还要小,虽然质量更大一些。

水星由大约70%的金属和30%的硅酸盐材料组成,水星的密度为5.427g/cm3,在太阳系中是第二高的,仅次于地球的5.515 g/cm3。如果不考虑重力压缩对物质密度的影响,水星物质的密度将是最高的。未经重力压缩的水星物质密度是5.3 g/cm3,相较之下地球物质只有4.4 g/cm3。

地形地貌

水星的表面与月球很相似,呈现出像海的广大平原和大量的撞击坑,显示它数十亿年来都处于非地质活动状态。水星地质的早期认识建立在1975年飞越水星的水手10号和地面观测,当信使号飞越水星的资料被处理过后,这方面的知识有所增进。

撞击盆地及坑穴

水星坑穴的范围,在直径上从小型的碗型腔到跨越数百千米的多环撞击坑。从相对新鲜亮丽到高度退化火山口的残余物,展示了所有退化阶段的现象。水星的撞击坑与月球的有着微妙的差异,它们的喷发物覆盖的区域小得多,这显示水星有较强的表面重力。

平原

水星有两种地质显著不同的平原。在坑穴之间,起伏平缓、多丘陵的平原,是水星表面可见最古老的地区,早于猛烈的火山口地形。

这些埋藏着陨石坑的平原似乎已湮灭许多较早的陨石坑,并且缺乏直径在30千米以下,以及更小的陨石坑。还不清楚它们是起源于火山还是撞击,这些埋藏着陨石坑的平原大致是均匀的分布在整个行星的表面。

平坦的平原是广泛的平坦区域,布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凹陷,和月球的海非常的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广泛的环绕在卡洛里盆地的周围。

环形山

水星的表面很像月球,满布着环形山、大平原、盆地、辐射纹和断崖。于是,水星上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的环形山一样,也进行了命名。水星表面上环形山的名字都是以文学艺术家的名字来命名的,没有科学家,这是因为月面环形山大都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了。

水星表面被命名的环形山直径都在20千米以上,而且都位于水星的西半球这些名人的大名将永远与日月争辉,纪念他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