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尔族文化特色及风俗禁忌介绍

塔塔尔族简介

塔塔尔族为蒙古人种的西伯利亚类型,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文字为基础的文字,主要信仰为伊斯兰教。

塔塔尔族风俗民情_塔塔尔族服饰_塔塔尔族禁忌

塔塔尔族族称为自称“tatar” 一词的音译,在汉文史籍中常被译为“鞑靼”、“达怛”等,主要分布于中国新疆、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巴尔干、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民族主体位于中国境外。

在中国,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天山北部地区,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乌鲁木齐市等地区人数较多,比较集中分布在乌鲁木齐、伊宁、塔城、奇台、吉木萨尔、阿勒泰、昌吉等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大泉塔塔尔乡是中国唯一的以塔塔尔族为主体的民族乡。


塔塔尔族服饰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十分讲究,因居住地不同而有所差异。城市男性居民上穿宽袖直领、对襟开胸、领边和袖口上绣有花边的翻领白衬衫,外加黑色齐腰的短背心,或者是黑长衫,腰扎皮带。裤子一般也是黑色,宽裆紧腿。

冬秋两季,身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和用动物的皮毛制作的皮大衣。脚上穿的是皮鞋或者是长筒皮靴,年长者在皮鞋或皮靴上加套鞋。过去,贫苦牧民只能在一块牛皮上穿上绳子包脚当鞋穿(俗称皮窝子)。

夏天喜欢戴黑色或黑白两色丝绒绣花小帽,冬天则戴一种黑色卷毛皮帽。乡村牧区男性戴的小帽除黑色以外,还有红色的和绿色的,衣服上一般都要扎上一条布腰带。

城市女性居民喜欢穿宽大的紧腿裤和宽大的下边带皱边的连衫长裙子,颜色多为白、黄、酱色。脚上多穿皮鞋。喜欢戴镶有珍珠的丝绒小花帽,少妇和年长的妇女还要在小帽上披丝头巾,以耳环、手镯、戒指、项链、胸针等为装饰。农村牧区的女性一般都喜欢扎头巾。

新中国成立后,男女服装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西服和各类时尚的服装越来越受到塔塔尔族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喜爱。

塔塔尔族风俗民情_塔塔尔族服饰_塔塔尔族禁忌

塔塔尔族妇女善刺绣,灵巧的双手不仅在各种服饰上绣上美丽的花纹,同时还为桌布、墙围、床围等绣上多姿多彩的花纹和图案,姑娘们还在自己的嫁妆上绣上花卉图案。小伙子们也大都以姑娘们的刺绣水平高低来作为择偶的条件之一。


塔塔尔族风俗民情

一、饮食

塔塔尔族主食主要有“去买西”(烤面饼)、抓饭、馕、拌面、馅饼等;喜食牛羊肉,食用的蔬菜较少,主要有土豆、南瓜、番茄、白菜、洋葱、胡萝卜等。

最富有特色的塔塔尔族风味食品是“古拜底埃”和“伊特白里西”。“古拜底埃”是将大米洗净后晾干,上覆奶油、杏干、葡萄干,再放在火炉中烤制而成的一种饼,其味香甜可口;“伊特白里西”做法与“古拜底埃”相同,所不是的是材料是以南瓜为主,再加入米和肉。

塔塔尔族妇女善于制作各种糕点,她们做出来的糕点,不仅味美可口、品种繁多,而且形状也很美观。塔塔尔族除喜欢饮各类茶外,还喜欢喝奶茶、马奶等。

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饮料是“克尔西曼”和“克赛勒”。“克尔西曼”类似啤酒,是用蜂蜜和啤酒化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克赛勒”是用野葡萄的酒,这两种饮料都塔塔尔族人民最喜爱的饮料。

塔塔尔族的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进餐时全家围坐在一起,由主妇主持盛饭。饭前饭后洗手,念经祷告,富有人家饭后有吃水果的习惯。吃饭时用勺,用筷子是来新疆后学的。

在迁来新疆之初,塔塔尔族居民还不大习惯吃各种炒菜,后来在其他民族的影响下,炒菜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居民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二、婚姻

按照塔塔尔族的传统习惯,儿子在结婚后一般与父母分居,只有少数仍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传统的塔塔尔族的传统家庭是以一对夫妻和其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核心家庭基础为主,伴有一些两代夫妻一起生活的混合家庭。

塔塔尔族风俗民情_塔塔尔族服饰_塔塔尔族禁忌

三四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在塔塔尔族很少见。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婚后赡养父母,养老送终,对长者十分尊敬。

塔塔尔族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在传统的塔塔尔族家庭中,丈夫是一家之主、一家之长。家庭大权都掌握在他手中,家中一切大事都由他做主和安排,经济收支也主要由他支配。妻子和妇女在家庭中则处于无权或少权的地位。

在家庭经济生活中,男子主要从事放牧和商业等生产活动,女子主要在家里从事挤奶、捣酥油、打羊毛、织毡子等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已逐渐发生了变化,妇女已经活动自由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从而在社会和家庭中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塔塔尔人的婚姻有一套程序。过去,塔塔尔人一般实行族内婚,但现在,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与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通婚越来越多。塔塔尔族结婚一般要经过说亲、订亲、婚礼等几个阶段。塔塔尔族婚礼一般是在新娘家举行。

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婚礼时食用的食品和为新娘父母准备的礼物送到新娘家去。女方准备床上用品以及窗帘等物品。男方家和女方家各请一个“金哥”(女性),结婚期间主要由“金哥”来伺候料理新郎和新娘的生活起居。

婚礼当天要请阿訇念“尼卡”,并分别询问双方是否愿意结为夫妻,之后请新婚夫妇共饮一杯糖水,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中午亲戚朋友带着礼物纷纷到女方家祝贺。晚上身着新婚服的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拉着手风琴,唱着“几尔”(欢乐的塔塔尔流行歌曲,曲子固定,歌词即兴编唱),一路歌声琴声不断,以增添欢乐气氛。

迎新队伍到女方家后被拦住,迎新队伍需环绕院一圈,新郎在院前唱歌吟诗,并送上携带的钱财后,才准许进门,人们为新婚夫妇祝福。这天女方家宰羊煮肉,准备丰盛的筵席来接待来宾,青年人唱歌跳舞进行庆贺。

塔塔尔族风俗民情_塔塔尔族服饰_塔塔尔族禁忌

按照传统习惯,新郎和新娘婚后先要在女方家住一段时间,一般为一两个月,长的住一年左右,有的甚至要到第一个孩子出世后,再把妻子娶回家。没有儿子的人家,女婿可以留下,与岳父母共同生活,并有继承岳父母财产的权利。现在塔塔尔人结婚,虽然新郎要提前到女方家中去,但结婚那天就把新娘接回男方家。

三、葬礼

塔塔尔族实行土葬,葬礼都按伊斯兰教的规定进行。

人死后必须立即埋葬,至多不能超过一天。如人死异乡,便就地埋葬。

当人死后,要请阿訇念经,用温水净身,缠上白布,还要在尸体上放一把刀或者是一块石头。亲人默哀服孝,男子在帽上覆黑纱,女子头戴白纱巾,妻子儿女要戴孝3-7天。服孝期间不做饭,由邻居送饭吃。

出殡时,要作“吉那孜乃孜尔”,即将尸体放在“吉那孜”(清真寺公用抬尸木架)上之后举行的一次“乃孜尔”(替死者的祝福)。如果死者是男性,就在“吉那孜”上放一块白布,如果是女性,则放一条头巾。抬“吉那孜”出门时,先出脚后出头,出门之后转变方向,运至墓地。

下葬时,死者头北脚南面向西方放入墓穴,由阿訇领着送葬的人祈祷,然后每个送葬的人都抓一把土在手中,口诵古兰经,由一个人把每个人手中的土集中起来,放在死者的胸上,随即埋葬。坟堆做成圆形,前后立石碑。

死后的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家属要为死者作“乃孜尔”,请阿訇诵经,并在举行第一次“乃孜尔”时,将死者的衣物分给阿訇等人。


四、节日

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

“肉孜”为波斯语,意为“斋戒”。伊斯兰教法规定成年的穆斯林在每年斋月都应封斋一个月,肉孜节在伊斯兰教历每年十月一日举行,主要是庆祝斋月期满。

塔塔尔族风俗民情_塔塔尔族服饰_塔塔尔族禁忌

节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粉刷墙壁,炸馓子、油饼,制作糕点、果酱等食品。节日早晨,成年男性去清真寺做节日礼拜,礼拜结束后,人们去墓悼念亡故的亲人,然后开始热闹的节日活动。

“古尔邦”是阿拉伯语,意为“献牲”、“献祭”,是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的。伊斯兰教法规定,教历每年十二月上旬为教徒履行宗教功课前往麦加朝觐的日期,在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十日)以宰杀牛羊庆祝。

与肉孜节不同的是,古尔邦节要预先准备好作为“献牲”的牲畜。男人们从清真寺做完聚礼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宰牛羊,据说节日聚礼之后的早晨是献牲祭祀、取悦安拉的最佳时机。节日期间,几乎家家要煮肉待客,互相拜节。

撒班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撒班”是塔塔尔族犁地的一种农具,据塔塔尔族传说,由于撒班的产生,促进了塔塔尔族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塔塔尔人为了纪念这种新式犁的发明,每年6月20日至25日农忙期间举族欢庆,久而久之这种庆祝活动演变为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

撒班节的庆祝活动多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进行,节日那天,举行摔跤、赛跑、穿麻袋赛跑、叼匙竞走、跳远、爬滑、赛马等各种娱乐活动,演出文艺节目等。


塔塔尔族禁忌

凡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不吃猪肉,不吃自然死亡的动物,不吃动物血液,不吃未念“奉安拉之名”宰杀的牛、马、鹅、鸡、鸭肉,这些禁忌最初来源于宗教的教规,经世代相传,实际上已成为塔塔尔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塔塔尔族用餐,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座,家庭人口众多的,还分席用餐,妇女和孩子另设一席;饭前、饭后都要洗手,可用手抓食,也用筷子、勺子,严禁脱帽,不能大声说话,否则会被认为没有礼貌。

塔塔尔族最忌讳猪,不吃猪肉。禁食驴、狗、骡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内)。禁忌把猪肉带进清真食堂,禁忌在水渠、水池、水井、涝坝附近洗衣服,禁忌在涝坝内洗澡、游泳。一起住宿时,忌在室内大小便。

塔塔尔族风俗民情_塔塔尔族服饰_塔塔尔族禁忌

与人交谈和吃饭时,最忌讳擤鼻涕、吐痰、打哈欠和放屁。忌与妇女开玩笑和动手动脚。在有群众的地方,忌光着上身,更忌穿背心、裤衩到塔塔尔人家里去。不准在住房附近、水源旁边、清真寺、墓地周围大小便、吐谈或倒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