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在陌生环境中睡不好觉?

我们许多人在陌生环境(比如第一次在旅馆或者某个朋友家过夜)中都会难以入眠。当我们最终入眠之后,也常常会烦躁不安。新研究表明我们在陌生环境中睡觉时,我们大脑的一个半球会保持活跃状态以便让我们时刻警惕着。

睡不着

睡不着

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作“第一晚效应”。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做的某个神经影像研究表示,在这些“第一晚”环境中,大脑的一个半球保持警醒状态。研究的共同作者Masako Tamaki表示:“这种人体能够利用半睡半醒状态监控周围不熟悉的环境。”该研究已被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

某些海洋哺乳动物和鸟类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大脑单侧球式的睡眠。海豚和鲸鱼在睡觉的时候,它们大脑的一个半球会关闭,而大脑其它部分则保持着活跃状态。这使得海豚能够在入眠的时候还能浮到水面换气。鸟在长途迁徙的时候也会这样做,这样它们就能在睡觉的同时导航。人类的大脑无法做到这么夸张的程度,不过新研究认为我们的大脑拥有这种能力的简化版。

睡不着的大脑

睡不着

睡眠科学家们对第一晚效应再熟悉不过。他们在做睡眠测试时,常常忽视第一晚收集到的数据,并将其命名为适应之夜。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睡眠障碍背后的神经学因素,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们探索了35名志愿者的大脑内部。

他们发现在第一晚睡眠中,志愿者们大脑左半球某个特定网络比右半球活跃,而这种现象倾向于出现在慢波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最深阶段)期间。

Tamaki说:“慢波睡眠是最深的睡眠状态,人们的激醒反应阈到达最大值,这意味着比起浅眠,你更难唤醒陷入这种睡眠的人。这表明人们在慢波睡眠中更容易遭受攻击,这也有可能是大脑在这种睡眠阶段中两个半球不对称的原因。”

研究人员们在接下来的睡眠阶段中并未观测到同样的脑不对称性。另外,这种脑不对称性模式的强度也与一个人在试图入眠时的困难程度有关。

研究人员们得以定位到大脑左半球中的缺省模式网络,他们尚不清楚为何这一特定区域会保持警醒,不过它可能与缺省模式网络让我们对周围环境做出的反应方式有关。

睡不着的大脑

睡不着的大脑

经历浅眠的大脑半球对声音也更加敏感。研究人员们给右耳(刺激大脑左半球,反之则不然)播放无规律嘟嘟声的时候,参与者们更容易被惊醒。更重要的是,如果研究人员们在他们的另外一只耳朵旁边播放声音的时候,他们醒得更快也更加警觉。

这些发现很有意义,从进化观点来看尤为如此。第一晚效应更像是一个保护过我们祖先的残留特性,因此它们一代代地传了下来。睡觉是一种很危险的举动(至少在野外睡觉是如此),但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睡眠能让大脑巩固记忆并帮助神经系统运转。

也许我们不得不带着第一晚效应一直生活下去,不过研究人员们表示我们也有办法克服它。Tamaki说:“你可以带着能让你适应新环境的东西,比如你的枕头。试着放松,因为担忧会惊醒大脑。另外,你可以在做重要事情的头两天晚上提前适应居住环境,这样你就能得到充分休息。”

睡不着

睡不着

研究人员们接下来将研究缺省模式是不是我们唯一的守夜人,我们大脑的其它部位是否也参与其中。他们想知道为何左半球在此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以及在人们睡觉过程中,大脑左右半球是否会轮流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