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来的要快一些,还没到11月就已经让人冷的打颤颤了,暴雪爽约,好不容易回暖了几天,马上寒冬就要来临了,千趣君的宝宝们可得注意保暖着,吃点饺子别冻着耳朵啦。不过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各种电器设备和冬季棉被都让人感觉暖暖的,可对于连棉花都没有的古代人来说,他们是怎么度过这漫长的冬天的呢?
北京冬天的图片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很对人会对南北气温差深有体会,恐怕你们都没有想到,棉花在中国普及是从宋朝开始的,连棉被都没有,那之前的夏朝、秦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人都是怎么活过来的?
这怎么能难倒我大天朝的子民呢,没有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从远古的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学会控制火了,那时候主要通过烧柴火来取暖,后来春秋时期出现了燎炉,里面可以添加木炭,还附有炭箕盛灰。当然最传统的方式就是多吃点养生温热的食物,还有喝喝小酒啦。
北京冬天
秦朝-“火墙”出现
在秦朝的时候,皇宫中出现了“火墙”或者“壁炉”,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了三座壁炉,其中两座都是供浴室来使用的,相传秦始皇就在里面来暖暖的沐浴。这些壁炉主要是用来烧炭,墙上会有烟孔,避免炭烟中毒。在秦兴乐宫里还设有火墙,也就是用两块筒瓦扣起来,做成简易的管道围在墙的内侧,与炉灶相连,这大概就是暖气的雏形吧。
汉朝-皇后娘娘的椒房殿
很多人听到这个会想到皇后的寝宫,之所以取这个名字,也因为宫殿的墙是用花椒和泥来做成的,以此来取暖,才被称为“椒房殿”,在后宫更是被视为女权的象征。
当然了一般的老百姓怎么享受的起这些,只能在家里装一个简易的土炕,这可比不了咱大东北的炕,人们都是垒土为洞,支撑上天然的石板,在里面点火后可以防止火光窜出,后面呢,就与做饭用的灶相连,条件富裕点的人家会弄个烟囱什么的,不过这怎么比得了皇宫的高级设备呢。
唐宋时期-用的是“胡桃文鹑鸽色”的高级炭
唐宋时期,取暖的设备上有了很大的改进,那时候从西凉国进贡来的青色的炭又被称为“瑞炭”,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此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不仅如此,宋朝对进贡来的炭更加的考究,不仅得制成野兽的形状,宋高宗还就只要“胡桃文鹑鸽色”炭,是不是一级作!
高级炭
这个时候已经有了《甄嬛传》中华妃用的汤婆子了,有点像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热水袋,一般是用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有开口可以往里面灌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很多人都还用汤婆子还做嫁妆,有的还会传承好几代呢~到了清代,这个“取暖神器”都还很流行。
明清-慈禧太后暖阁
到了清朝的皇宫中会有暖阁,就是根据火炕的原理改造的地下火道,有点像我们现在一般公寓里的地暖。在《宫女谈往录》中,慈禧太后身边的宫女就回忆道:“宫殿建筑都是悬空的,像现在的楼房有地下室一样。冬天用铁制的辘轳车,烧好了的炭,推进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
慈禧太后
关于“取暖”这件事还衍生出不少有意思的事情,以前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他十分崇拜人体取暖,于是他将手放在妙龄少女手上,以体温来取暖。另一个弟弟申王则是让宫女们团团围坐在四周,说是可以抵御寒气,还戏称为“妓围”,至于这些女人们有没有穿衣服就不知道了。你们皇亲国戚真会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