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或者手机:17773126171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知识一千条 > 哲学常识 > 哲学流派
6
0401.儒家
创始于春秋末期以孔子为宗师的重要学派。儒,指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为贵族人家相礼的人。孔子早年曾从事过相礼,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年则聚徒讲学,弟子日多,约有三千人,兼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后世把这一学派称为儒家。
儒家为先秦时期较大学派,被列为九流十家之首。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政治上继承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倡导德治。强调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伦常秩序,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标榜仁义、中庸、忠恕等行为准则。这些都为后世儒家学说的完善奠定了基调。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起着稳定和发展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儒家在整理、保存、阐发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注重道德修养,积极用世,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教化等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直到今天,一些外国学者都提出要从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求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中国人更应该反思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引领我们两千多年的深层原因,真正让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0402.墨家
战国时期墨翟创建的重要学派,是与儒家相对立的显学。墨翟死后,墨家分为三派。而其后传承墨子的,史称后期墨家。墨家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中。
以墨翟为代表的前期墨家在社会政治观上,主张崇尚贤人,使用能人;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力的就推举,无能力的就下来。即使对待贫贱出身的人,也应一视同仁。这与儒家的“亲亲、尊尊”思想相对立。又主张统一天下的道理和说法,建立严格的等级管理秩序,使社会思想最终统一于天子:天子肯定的,全都肯定;天子否定的,全都否定,从而达到思想上的上下一致。
在社会生活中还主张节葬、节用、非乐,强调功利,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主张普遍的互利互爱,反对攻伐掠夺和不义之战。提出非命观念,反对命定论,强调要用强、力来改变生活境遇。
后期墨家继承、发挥了墨翟的思想,更注重实际功利和人为的作用,提出“义,利也”的观点,认为合义的行为就能给人以利。否认天能赏善、鬼神罚恶。
墨家有着严格的纪律和从政原则,奉行舍身行道,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独树一帜。虽然墨学雄辩而且合乎逻辑,但却往往不合乎人情,最终被强调民本和人性的儒家思想所挤垮,秦以后很快衰没,后继无人。
0403.道家
先秦时期以论说“道”为主旨的学派。道家的创始人为春秋末期的老子(老聃)。《老子》一书为道家主要经典,又称《道德经》。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宇宙、社会和人生体系,用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及生成、运动和变化的法则,尤其是探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这即是道,强调的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由此再以自然规律来解说演绎社会生活的准则,寻求修身治世之术,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德,就是人生观和社会观。社会的“德”的管理要学自然的“道”的管理,才是有道德。所以,《道德经》其实揭示了人类社会最完善和理想的道德体系。
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是庄周,继承发展了老聃的思想。《庄子》一书强化了道的混沌、自然的性状,强调天地万物最终的无差别统一性,主张万物的齐同和养生。其人生哲学强调自由的精神生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主张通过心斋和坐忘的方法,超脱形骸的束缚,从而达到物我一齐、逍遥自在的境界。
老子和庄周的思想构成道家思想的主体。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思想和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领域,均有深刻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404.法家
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学派。该学派主张强化君主集权,以严刑峻法治国。凡事不管亲疏远近,也不分富贵贫贱,全靠法律来断决。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为法家思想先驱。前期和中期法家有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李悝所编《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法治理论体系。
法家在哲学上,有过不少重要论述;在自然观方面,管仲及其后学提出,上天不会改变常规,大地不会变易法则,春夏秋冬也不替换节气,自古及今一个样,自然界有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近,两者是不相关的。这是较早的天人相分思想;韩非继承发挥了荀况和老子的哲学,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所有法理的准则;法理是成就万物的条理,道却是万物能够成就的前提。探讨了宇宙万物发展的总规律(道)与特殊规律(理)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
法家也有自己的朴素辩证法,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矛盾”的概念来表述矛盾对立的双方。同时,法家又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这些认识的提出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都是最早的。
0405.名家
先秦时期以名词概念为主要探讨对象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有惠施、公孙龙。见于史籍的还有田巴、兒说、桓团等人。名家以能言善辩著称,通过相互辩难对名实关系、思维方法和规律进行考察研究。
在哲学的基本观点上,惠施一派主张“合同异”,强调事物同异的相对性和事物的统一性,并把同异差别的相对性推向极端,从而否定不同事物间质的差别。他还提出大一和小一的概念,探讨宇宙的无限大和无限小问题,无论大和小,都是一。这里与庄子的齐物论有些相似处。
然而公孙龙一派则主张“离坚白”,与惠施的“合同异”正相对立。他用石头的坚硬和白色来做譬喻,眼睛看不到它的坚硬,只能看见它的白色,坚硬便不存在;手摸触不到它的白色,只能感到它的坚硬,白色就不存在。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白马非马”命题。名家的辩题还有“鸡三足”“火不热”“目不见”“狗非犬”等,基本上也是探讨一般与个别、主观感觉与事物属性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名家学派对事物名词概念的探讨,具有高度抽象思维的特点,其在一般与个别、名与实的关系上所达到的理论思维程度是相当深刻的,对于中国古代抽象思维和逻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后期墨家和荀子在批判名家名辩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先秦时期较完整的逻辑体系。名家学派的许多命题违背常识情理,并且探讨的是抽象的名词概念和思维规律,较难为大众接受,秦以后逐渐衰没。
0406.阴阳家
先秦时期以阴阳、五行说为主旨的哲学派别。《汉书》认为:阴阳家最早出于传说中尧舜时代执掌天文历数、预测吉凶祸福的官吏,他们长期观测天象,掌握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用以预测人事变化、祸福吉凶。被称为阴阳家,或者阴阳五行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齐国的邹衍。
《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有阴阳家的一些思想。他们一方面试图用五行的盛衰和阴阳的消长去说明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一方面又不可能不夹杂自己的某种神学思想和宗教观念,开创了《黄帝内经》和王充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去管理社会和生命的养生学说,又导致了董仲舒和谶纬神学用“天人感应”来为统治者提供调整国策的理论依据。
0407.农家
先秦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农家又分为两派:一是专门探讨种谷树木之事,关注的是人伦日用;二是由人伦日用而进入到政治。是十家九流之一。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问题。他们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等。战国时,农家代表人物有许行。许行,楚国人,约与孟子同时代,生平事迹可见于《孟子》。当时随行学生几十人,颇有影响。连儒家门徒陈相、陈辛兄弟二人也都弃儒学农,投入许行门下。
农家著作有《神农》《野老》《宰氏》《董安国》《尹都尉》《赵氏》等,均已佚。农家没有一部完整著作保存下来,其思想和活动多散见在诸子著述中。虽星星点点,但仍然值得重视,尤其对于现在解决农业问题,也不乏借鉴。
0408.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属于九流之一。《韩非子》认为:纵,就是联合各个弱国去攻击一个强国;横,就是事奉一个强国去攻击众多弱国。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也算是中国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纷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各国都需要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者辅之以军事等手段达到壮大自己、削弱对方的目的。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是鬼谷子,曾教授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四大弟子,都是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其后修习鬼谷子纵横术的人还有不少,著名的如甘茂、司马错、乐毅、范睢、蔡泽、邹忌、毛遂、郦食其、蒯通等,事皆详于《战国策》。
纵横家的著作,今存《鬼谷子》《战国策》《苏子》《张子》。
0409.杂家
杂家,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哲学学派。属于九流之一。杂家著作以秦代相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西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淮南子》为代表,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集其大成。杂家著作多含有道家思想,也称为新道家学派。后有赵蕤著《反经》综述杂家。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新兴的社会阶层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和文化学术的整合,于是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特点是集合众说,通过采集各家智慧,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杂家著作现存《吕氏春秋》《淮南子》《尸子》三种。
0410.汉学
即汉代研究经典、重视训诂和考据的学派。两汉时代,因为经典来源和本身的各异,汉学又演变为三大派别:一是今文学派,二是古文学派,三是通学派。今文学派起源于汉初,盛行于西汉。古文学派起源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它根据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经典,经刘歆大力提倡,时常与今文派争论。后来产生通学派,混合今古文学,不论家法或师法,专门研究经典中的名物训诂,不太注意思想演变,学风朴实,使经学走上纯学术的路子,可称为后代考证学的开山祖,代表人物是郑玄、马融、贾逵等。
明清之际学者顾炎武等主张“通经致用”,推崇汉儒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至乾隆、嘉庆年间,学者愈发崇尚汉代经学注重训诂考据的学风,形成与“宋学”相对的“乾嘉学派”,也称“汉学”,又称“朴学”“考据学”。清代汉学治学严谨,对文字训诂、古籍整理、辑佚辨伪、考据注释等,有较大的贡献。但存在泥古、繁琐及脱离实际等流弊。
0411.古文经学
研究古文经的一个流派。与今文经学派相对。古文经是指战国时代用六国文字(古籀文)所书写的儒家经典。汉代的古文经有三个来源:一是鲁恭王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逸礼》,一是流传于民间的《毛诗》及费直和高相所传的《易》,一是秘府所藏的《周官》和《春秋左氏传》。
古文经学派认为,《六经》是孔子所整理和保存下来的历史,因此孔子则是一个史学家、教育家。他们研究和传授《六经》,自然遵循孔子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讲求实学,着力研究经籍中的名物训诂,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字学的研究与传授。古文经学派在政治上有复古倾向,反对迎合世务。无论是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都直接作用于汉代的经学教育。古、今文经学派从西汉末年开始,为了争夺儒学正统的地位,双方互相攻讦并进行激烈的论辩。到东汉末年,郑玄杂糅了今、古文两派学说,今、古文之争方告结束。
总的看来,古文经学盛于东汉;六朝、隋、唐的经学,由于重视郑学,所以古文经学影响较大。清代学者们继承古文经学派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说明,用于古籍整理及语言文字的研究,取得较大成就。
0412.今文经学
研究今文经的一个流派。与古文经学派相对而言。今文经学认为《六经》是孔子的托古改制之作,是孔子的政治之道。汉代学者所传述的儒家经典是用汉代的通行的隶书记录,大多没有先秦古文原本,而是由战国以来的父子师徒相传,到汉代才逐渐写成定本的。
今文经学派根据隶书体的经典,依照家法、师法,承受师说,专经研究,不相混乱。并且发挥儒家的微言大义,追求通经致用,往往与方士混合,相信天人相与,专谈阴阳、占验、灾异。重视《春秋公羊传》,重在阐发微言大义,旨在从《六经》中寻求治国安邦之道。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几乎垄断了太学讲坛。选才取士,皆以今文经为准。
今、古文经学的提倡和兴盛,直接作用着汉代的经学教育,并且完善了一套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原则和内容以及学风和士气。自西汉末年今、古文学派为了争夺儒学正统,互相攻讦、激烈辩论,直到东汉末,郑玄才杂糅了今、古文两派学说,合而为一。到清代中叶,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矛盾尖锐,有的学者继承今文经学派的传统,发挥《公羊传》学说,开始干预时政,今文经学得以大兴,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主张的重要理论依据。
0413.董学
专指汉代董仲舒的思想学说。汉代是一个汉传统确立、各宗教勃兴、众学术发生的时代。儒学开始宗教化,道教正式诞生,佛教随之传入,都表明了汉代社会拥有对宗教的急切需要和宗教发生的适宜环境,由董仲舒所代表的汉代经学家也开始热衷于构建国家宗教理论。
他提出:《春秋》所体现的道,就是崇奉上天而效法上古。上天,是百神的大君主。崇奉上天不周到,再怎么崇拜百神都是无益的。明白提出了宗教特性,从而确立了国家宗教。他又说:接受天命的君王,天道会在他身上得到大大的彰显。因此委屈百姓从而伸张君王,委屈君王而伸张上天,就是《春秋》所表现的大义。从中可看出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和神道设教观念,一方面抑制地方诸侯势力,从而树立天子的权威;另一方面用天道来制约天子的权力,使之奉行儒家仁政。
在西汉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董仲舒借重国家宗教观念和《易传》的“圣人以神道设教”思想来表达他的政治理想,是值得重视的人本内容。
0414.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讨论的中心是本末和有无,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也即是远离了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它以《老子》《庄子》《周易》为典籍,称为三玄。
玄学的兴起,有其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基础和思想渊源。其发展可分四个阶段:一是在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主张贵无,以老子学为主;二是竹林七贤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主张超越名教而任其自然,以老子、庄子学为特征,是贵无向崇有的过渡时期;三是元康时期,以郭象为代表,主张独化,自生,崇有,以庄学为主;四是玄佛合流时期,以道安、支遁、僧肇等人为代表。僧肇从思想上对魏晋玄学做了总结,主张“虽有而不有,虽无而非无”,认为有和无名称虽然不同,但其目的却是一致的,完成了玄学思想发展的由贵无到崇有,再到非有非无、有无为一的认识过程。
魏晋玄学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尔后的中国佛学即禅宗的创立,乃至对宋明理学和全真教的诞生和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0415.禅学
禅学,就是研究禅定、禅道和禅宗的学问。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意思是思维修或者静虑,又称禅定或者三昧,属于菩萨六度之一,指的是一种修行的方法,类似于今天的瑜伽。佛陀立教,戒、定、慧是佛教三学,是教门学问。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无不以禅定或禅观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因时代、地区和派别的不同,禅学发展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色。
至唐代慧能禅宗,禅学进一步中国化,较以前的禅学产生了重大的差异,乃是判教立宗后的禅宗的宗门学问,升华出一种道、境界、本体、真谛、觉悟等的整体意义来。禅不仅是手段,而且还是目的。禅的目的是觉悟成佛,最直接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于是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就成了禅宗最大的特色。
再看看这个“禅”字,从礻从单,单是个捕猎的工具,也表示简单直截;礻即示,是神灵的标志。宇宙的真谛对于人类来说不可思议,充满神秘和灵妙。如何一下子捕捉住这个神秘灵妙的宇宙人生真谛,就是禅宗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它解决的是佛教最核心即身成佛、即心是佛的问题,所以往往度脱的是最上乘根器的人。
禅学作为古代哲学,尤其是隋唐哲学的重要部分,对其他哲学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倡导的不信权威、废除经典的口号,曾为一些进步思想家如李贽、谭嗣同等利用,用以攻击封建正统思想;它所宣扬的心性学说,为宋明理学家如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和道教全真道学者所吸取和发扬。
0416.宋学
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程颐、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元、明、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道之说。宋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宋学开山祖师是周敦颐,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程颢和程颐,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载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守仁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陆王心学于程朱理学日趋僵化之际,而盛于明代中后期。张载与王夫之气学则于心学日趋式微之际,与事功学派合流而盛于清代。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
0417.程朱理学
宋代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标榜理或天理的哲学学派,又称程朱学派,是宋明理学中影响最大的学派。肇始于北宋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朱熹。
程朱以抽象的精神性实体“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在本体论和人性论上强调理一分殊,理是一样的,但分布在万物当中,所以每个人虽然各有差异,但承载的理却是一同的;认识论和伦理观上则主张探索事物而穷究真理,要想获得真理,必须灭掉各种欲望;在治学的方法上,则主张修养身心、穷究真理和躬行实践三者要统一起来。
南宋后期,程朱学说逐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长期占据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意识形态。其思想学说浸润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均有重大影响。程朱理学蕴含着大量的辩证法因素,特别是在其理气关系的论述中,对共相与殊相,即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的研究和探讨非常深刻,是对理论思维的一大贡献。
0418.陆王心学
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标榜心学的哲学派别,又称陆王学派。该学派在世界观方面,反对程朱学派以理为宇宙本原,而把宇宙本体安置于人心之中,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和修养论方面则强调反省内求,寻觅和开发良知,培养良心。在方法论上,反对程朱理学的支离烦琐,提倡反本归心,简易直截。
陆王心学强调人的精神自觉,直认本心,否定传统经典文献以及圣贤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开创了思想界的新局面。尤其是在对心学的论证过程中,阐明了心物关系、心理关系,也即主、客体关系,对于人们修心养性,完善人格,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0419.稷下学派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士所形成的学术派别。约在齐桓公时,齐国开始在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城西稷门外设置讲堂,招揽天下游说之士讲学议论。其地称稷下学宫,游学者称稷下学士,其思想学说总称为稷下之学。至齐宣王时,游学之士多近千人,其中七十六人被尊为上大夫。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接子、季真、环渊、彭蒙、宋钘、尹文、田巴、兒说、鲁仲连、邹奭和荀况等著名学者,皆曾游学于此。齐襄王之后,学宫逐渐衰落,历时约一百四五十年。
稷下各派通过讲学、辩论,各种思想学问,互相交流吸收,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所谓百家学说,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倾向和特色的学说思潮。在稷下著名学者中,学修黄帝老子道德之术的很多,都有所阐明发挥,于是使得经过改造的道家思想居于稷下之学的主导地位。
史籍记载的有关学术著述有《宋子》《尹文子》《田子》《蜎子》《捷子》等,均已佚失。只有在《管子》《司马法》《周官》等书中,还能看到掺杂的稷下学士的思想痕迹。稷下之学的形成,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学术文化繁荣的产物。
0420.黄老学派
始于战国而盛行于汉初的古代道家流派,尊轩辕黄帝及老子为祖师。重要典籍有《道德经》《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
汉初,黄老学派思想家,有河上公、安期生、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盖公等,盖公曾是相国曹参的老师。陆贾在《新语》提出:道理没有大过无作无为的,行为没有大过谨慎恭敬的。强调统治者要宽松刑法,简约政治,让人民休养生息,恢复被破坏的生产经济。而朝中的重臣如萧何、曹参、陈平等,也好喜欢黄帝老子的学问。此后,文、景二帝以及参与朝政40余年的窦太后也都喜好黄帝老子,所以这黄老之学竟然蔚成风气。
该学派认为,道是客观世界的总纲,而且是道生出了法则,所以一切活动都应以体道为执法的准则。因此,在社会政治方面,应该保持身心的恬静淡泊,垂拱无为,不可胡乱折腾生事。统治者只要掌握政治枢要,虚静心灵,谨慎视听,即可达到无心去作为而万物自然转化,无意去产生而万物自然成就的最高境界。
这一政治哲学对汉初政治的安定与教化、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造成了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对后世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发展与完善,影响也极为深远。
0421.东林学派
明代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活动在东林书院的学术派别。万历年间,江苏无锡建立了东林书院,顾、高及钱一本、孙慎行、顾允成、黄尊素等都在这里从事学术思想活动。东林诸子在学术上效法杨时,推崇程朱理学,对当时流行的王守仁心学末流则力加否定,从而独树一帜。一批身在中枢和地方任职的正直官吏如赵南星、邹元标、冯从吾、李三才等,与之遥相呼应。于是作为一个学术团体的东林学派便扩大而成为政治团体,保守势力将其称为东林党人。
该学派强调治世和入世而反对出世和遁世,要求讲学自由和结社自由。他们从地主、商人和市民的利益出发,提出:在野的人所肯定的,朝廷必定认为不对;在野的人所否定的,朝廷必定认为正确。所以天下的正确与否,自然应当听信天下人的判断!在同朝廷阉党宦官的斗争中,主张革新朝政,要求惠商恤民,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这些进步思想,对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的斗争曾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中盛赞他们是: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
0422.浙东学派
活动于今浙江一带及籍贯为浙江的学者构成的与程朱理学派对立的学术派别。源起于宋,发达于明清时期。其学术思想体系庞杂,著作繁多,主要是经世致用。广义的包括金华学派﹑永嘉学派﹑永康学派。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一般主张治学先穷经而求证于史,倡导注重研究史料和通经致用的风气。狭义的则指今绍兴、宁波、台州一带学者所发展的学术。
该学派学术思想博大闳富,史学成就最著,文学思想亦有可取,讲究文史兼通,开拓创新,兼容并蓄,有不少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0423.颜李学派
清初颜元与其弟子李塨合创的学派。学说主“气”,认为气先于理,理在事中,所以气不能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反对程、朱分理、气为二、理先于气的观点。强调学习、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指出致知主要不在于读书、讲问、思辨,而在亲自下手去做一番。注重实学、实事、实功,倡导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学。他以为这六种艺能,可以修身、齐家,可以治国、平天下。比那些无病呻吟的填辞作赋,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人性问题上,反对理善而气质有恶的说法,指出:气即是理的气,理即是气的理,怎么可能说理是纯粹善良而气质偏偏会恶劣吗!在政治上,主张平均田地,减少税收,使家家都有粮食吃;军队和老百姓要合一,采用严刑峻法,强化国家政权。
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著作有颜元的《四存编》及李塨的《大学辨业》,大部分著作被汇编为《颜李遗书》。颜、李各有弟子一百人左右,其中著名的有王源、恽鹤生、程廷祚等。
0424.乾嘉学派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亦称汉学,称或朴学。发端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主张依经书和历史立论,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到乾嘉时,学者们继承了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整理古籍,研究语言文字。当时分为两派: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
吴派的学风特点是“唯汉是信”,即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方法。皖派则在强调汉代经学宗法与师法的同时,不一味地遵信。运用小学训诂的方法,重新研究经注,以期恢复儒家的基本精神,则是吴皖两派汉学研究的共同特点。乾嘉学派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经学、史学、文字学、文物学、历算学、音律学、地理学、校勘学、目录学等,也包含自然科学。在这些方面,乾嘉学者们取得了重大成就,无疑是对清初考据之学的发展。但由于清政府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迫使他们不得不避祸书斋,埋首考据,从这个角度来说,乾嘉学派又是清初经世致用之学的倒退。
上一章:没有了
下一章:哲学名著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