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知识一千条 > 文学知识 > 文学家
6
0181.爱国大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 -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自此中国有了以文学著称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其中《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一些作家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屈原是楚国“公室”贵族。他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主张联合当时的齐国抗衡秦国。公元前305年,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结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屈原流放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涉江》《橘颂》。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投身汨罗江。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0182.悲秋之祖宋玉
宋玉(生卒年不详),又名子渊,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关于宋玉的生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录有赋十六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由他而来。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九辩》是宋玉的一篇优秀的抒情长诗。王逸在《楚辞章句·九辩序》中说:“宋玉,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但宋玉未必是屈原弟子,《九辩》也不纯为悯惜屈原之作,实际上《九辩》主要抒发自己落拓无偶的悲愁和不平,开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将肃杀的秋景与悲怆的心境融为一体,宋玉因此被称为“悲秋之祖”,“悲秋”也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不断重复的主题。
0183.汉大赋名家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7),原名犬子,字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代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四川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他创作出了具有典范意义的汉赋,是汉武帝时期影响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后世常将其与司马迁相提并论,称为“文章西汉两司马”。《子虚赋》和《上林赋》为其代表作。其中,《子虚赋》是司马相如的发迹之作,汉武帝在读了这篇作品后,马上召他进京给予封赏。在赋中,司马相如虚构了子虚、乌有两位先生的相互辩难的情形,而这正是“子虚乌有”这一成语的出处。
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临邛县有一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容貌秀丽,素爱音乐又善于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成望门新寡。司马相如趁作客卓家的机会,借琴曲《凤求凰》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卓文君听后怦然心动,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于是二人一起私奔回成都。卓王孙对两人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发誓不给文君钱财。为了生计,他们只得回到临邛,在街上开了一家酒店,文君坐柜台打酒,相如穿上围裙,端酒送菜,洗碗刷碟子。这让卓王孙很是难堪,在朋友相劝之下,给了司马相如和文君一些钱财和奴仆,他俩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这就是“文君当垆”的故事。
0184.五言宗匠曹植
植(192 -232),字子建,谯(今安徽亳州)人。他是曹操与卞氏所生第三子,曹丕之弟。汉魏时杰出诗人。他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五言诗不仅体现了建安“雅好慷慨”的诗风,还在继承汉代乐府以叙事为主的基础上,使其兼具抒情、说理、写景、赠答等功能,完成五言诗由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确立五言诗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白马歌》《野田黄雀行》《洛神赋》等。
曹植自幼颖慧,十余岁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世称赞人有才华为“才高八斗”即由此而来。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不满,最终立其兄长曹丕为太子。曹丕即位后对曹植进行了打压,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逼迫曹植作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把它改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
0185.悲歌慷慨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思想家。曾做过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持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被称为“竹林七贤”。他的诗多抒发个人的忧愤,故被认为“颇多感慨之词”。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组政治抒情组诗,陶渊明《杂诗》、李白《古风》等都明显受到它的影响。
阮籍富有个性,豪放高傲,任性不羁,行为怪异放荡。他家门口有个卖酒的铺子,老板娘很漂亮。阮籍常去饮酒,醉后就睡在老板娘身边,毫不避嫌。他家里的人都爱喝酒,以至养的猪也爱喝酒,于是便和猪一起喝。他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蔑视和否定束缚人身自由的封建礼法,也瞧不起拘泥于封建礼法的儒生。据《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的眸子黑白分明,当志同道合者来访时,他用青眼看人;当儒者来访的时候,则用白眼看人。后世以“青眼”表示对人尊重、“白眼”表示对人轻视,便源于此。
0186.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西南)人。晋末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生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元勋,军功显著。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早期他有“大济苍生”的志向,担任过数任小官。辞彭泽令是陶渊明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后他不再“为五斗米而折腰”,躬耕隐居,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陶诗今存一百二十五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代表作为《饮酒》二十首。而使他赢得“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桂冠的,是那些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代表作如《归田园居》《怀古田舍》等。陶渊明现存文章有十二篇,以《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最为著名。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此后,“世外桃源”便成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纯净乐土的代名词,更是历代文人遭受挫折后所向往的精神家园。
0187.山水宗师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玄之孙。南朝晋宋间著名诗人,被称为“山水诗鼻祖”。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袭封康乐公,由于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后被降至为康乐侯,故又称“谢康乐”。谢灵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为山水诗。由他开始,山水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代表作如《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除诗文创作外,他还兼通史学,精通佛教老庄哲学,工于书法、绘画。宋文帝刘义隆曾称赏他的诗和字为“二宝”。
谢灵运酷爱登山,而且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高达数十丈的岩峰他也敢上,可以说是攀岩运动的先行者。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
0188.乡关情思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南北朝时著名文学家。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后奉梁元帝之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虽然庾信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但却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这个时期他创作风格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文学成就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既吸收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的修辞技巧,又接受了北朝文学刚健的文风,是南北文学互相借鉴、融合的典范,为唐代新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即所谓的“庾信文章老更成”。而以抒发乡关情思的作品的成就最高,代表作是《咏怀》二十七首。
0189.诗中有画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居住于浦(今山西永济),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精通佛学,钦佩维摩诘。开元进士科第一,曾任大乐丞、右拾遗等。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迫出任伪职。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无意仕途,诚心奉佛,故后世又称其为“诗佛”。
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其中他的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如《汉江临眺》《山居秋瞑》等。他的山水田园诗,描物精细,状写传神,色彩鲜明如画。又语言清新凝练,含蓄生动。王维除诗作优美外,又擅画,为当时著名画手。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评极为精当。
0190.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这种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充分体现了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阳刚之美。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因为这三者都是追求浪漫个性的典型代表。他与杜甫合称“李杜”,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0191.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号少陵野老、杜陵野老、杜陵布衣,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是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他的祖父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诗格律严谨,感情真挚,平实雅淡,沉郁顿挫,细腻感人,形象鲜明,特别注意遣词炼句,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创作风格。由于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诗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又被称为“诗圣”,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留下的诗有一千四百多首,如“三吏三别”、《丽人行》等都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0192.古文运动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一时韩门弟子甚多,李翱、皇甫湜等都追随他积极作古文。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则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他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代表人物。
0193.新乐府大家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唐代著名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作有《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中年以后渐渐以闲适诗为主。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少傅”“白文公”。致仕后奉佛,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代表了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他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如《源氏物语》中,常常能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0194.诗鬼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后人称为“李昌谷”。虽然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李贺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三年的九品微官奉礼郎,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
因仕途失意,李贺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李贺是中唐重要的作家,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因而被称为“诗鬼”。其诗多揭露时弊之作和愤懑不平之音。既有昂扬奋发之气,也有感伤低沉之情;既有热烈奔放的抒怀,也有凄冷虚幻的意境。他作诗态度认真严肃,呕心沥血,属意创新,形成了想象奇特、思维奇谲、辞采奇丽的独特风格。在同时代的韩、孟、元、白诸家之外别树一帜,启迪了晚唐的诗歌创作。但由于过分标新立异,也有的作品晦涩险怪。
0195.花间词人温庭筠
温庭筠(约801-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晚唐著名诗人、词人。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他才思相当敏捷,唐代进士考试要考八韵一篇的律赋,据说他一叉手便可成一韵,八叉手即可完稿,时人称之为“温八叉”。温庭筠的诗赋辞藻华丽,当时颇为有名,但为其词名所掩。他长期出入秦楼楚馆,“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努力作词的人,并把词同南朝宫体与北里倡风结合起来,形成浓艳精巧、绵密隐约的词风。在五代人选编的《花间集》中被列于首位,入选作品达六十六首,被称为“花间鼻祖”。
0196.独创无题李商隐
李商隐(约812-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才华横溢,但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直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在朝廷仅任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和闲冷的六品太学博士,为时都很短。从踏入仕途到去世的三十年中,有二十年是辗转于各处幕府。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此外,李商隐诗集中的其他篇章,多半属于吟咏怀抱、感慨身世之作,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为人传诵。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寓意,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他在中唐已经开始凸显的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为唐代诗歌的大家。
0197.绝代君王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徐州人。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元宗李璟第六子,“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961年继位,史称后主。975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来被宋太宗赐药毒死。
李煜虽然不是一位称职的国君,但他多才多艺,诗文书画音乐,均有很高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他以国君的身份,在写词过程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本色与真情,一任真实情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节制。以降宋为界,把他的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男女情爱以及相应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不加掩饰;后期的词主要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今存词三十余首,收在《南唐二主词》中。
0198.市井词人柳永
永(约987-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排行第七,故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宋仁宗曾在批阅进士名录时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柳永名字抹去。他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在创作上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使得词在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他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含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这些都对词的解放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提供了前提条件。他的词作流传极广,致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之一。
0199.以文为诗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参知政事,谥号曰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博学多才,诗文创作和学术著述都成就卓著,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为天下所仰慕。他又是一代名臣,政治上有很高的声望。作为北宋一代文坛盟主,他团结同道,汲引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自幼喜爱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使得散文的体裁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时人称赞他:“文备众体,变化开合,因物命意,各极其工。”他的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特点是“以文为诗”,诗中抒发议论,对宋诗风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并对苏轼影响较深,苏轼就承袭了欧阳修以文为诗的特点,并将其发扬光大。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欧阳修又喜欢收集金石文字,编有《集古录》。
0200.全才通人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古文名家苏洵的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他的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变革词风,以诗为词,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开辟了豪放词风,与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散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艺术风格生动多样、兼收并蓄,善于翻新出奇,将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地结合起来,无疑是宋代文章中成就最高的一家。不仅如此,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对医药、烹饪、水利等领域也有所贡献,堪称“全才”“通人”。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很多青年作家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陈师道等都向他学习请教。他的作品在后世仍作为学习的范式。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和文化精神,也成为后世文人学者学习的典范。
0201.婉约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宋朝杰出女词人,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北宋著名学者、散文家李格非之女。李清照幼承家学,幼有才名。早年生活优裕,18岁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夫妇俩诗词酬唱,共同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编写了《金石录》。他们的住所为“易安堂”,因此李清照也就自号为易安居士。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家破夫亡,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饱经苦难。这些在她的词作中都有生动体现。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工书能文,通晓音律,以词著名,语言别开生面,清新素雅,风韵天然,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她还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在词学理论方面意义重大。
0202.高产诗人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一生著作丰富,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他的诗主要是爱国、军旅题材,慷慨激烈,悲愤昂扬,誓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北方疆土,解救沦陷人民,就像梁启超说的“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另一方面是闲适诗篇,深雅细腻,状物贴切,对偶工致,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后人有“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的说法。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卓越的爱国诗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0203.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1161年,金兵南侵,辛弃疾率众人参加抗金义军。翌年,受义军首领耿京之命赴建康奉表归宋,在返回山东之时,义军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带领数十骑闯入金营,将张安国缚归斩首。不久归南宋,在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曾在十三年间调换过十四任官职。他深谋远虑,智略超群,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辛弃疾在大部分词作中抒发了自己力图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并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辛弃疾的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展示了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他的词作情怀雄豪激烈,意象雄奇飞动,境界雄伟壮阔,语言雄健刚劲,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的词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0204.丧乱之悲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也是杰出的诗论家。元好问生活在金元兴替之际,在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流离逃难的生活。元好问存诗有一千四百余首,而“丧乱诗”尤为有名,面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莽雄阔的意境之中,并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生动地展示了金、元易代之际的历史画卷。对于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国家的危急形势,诗人深为悲怆沉痛,但字里行间仍充溢着一股慷慨壮烈之气。元好问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全面地评论了自汉魏到宋末的一千多年间的重要诗人及诗派,表达出重视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壮伟的风格的诗学主张,一直为后代的诗论家所重视。
0205.吴中绝才高启
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1370年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高启的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他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模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他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他的不少作品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反映了当时生活的动荡及其对时局的惶恐不安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忧虑,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0206.公安作家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合称为“公安三袁”。袁宏道在文学上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在写诗的时候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反对各种陈规旧俗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争取摆脱道理闻识的束缚。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崇尚信手而成、随意而出,而不喜欢铺陈道理、刻意雕琢,语言通俗活泼、随意轻巧,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创作效果。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中了进士以后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游记。
0207.渔洋山人王士祯
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避雍正帝“胤禛”讳而改作“祯”,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官至刑部尚书,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清初杰出诗人。自幼能作诗,早年从明七子入手,“中岁逾三唐而事两宋”,晚年又转而宗唐,诗作风格由清丽澄淡而苍劲,贯穿始终的则一直是其主张的“神韵说”。所谓神韵,就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典范即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的诗作。他自己的作品中,风神独绝的神韵诗也占了主要部分。王士祯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最初所师的明七子的摹古余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李攀龙)”。有《带经堂集》。
0208.性灵诗派袁枚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他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情是其诗论的核心,认为男女是真情本源,并公开为写男女之情的诗歌张目,在当时颇有振聋发聩之效。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将“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础,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袁枚作诗以才运笔,抒发性灵,极有特色,感情奔放、议论新颖、笔调活泼,语言晓畅、句法灵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创新。著述甚丰,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食单》。
0209.世情绝作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他出生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内容浑然一体,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从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描绘封建大家族没落,书中各类人物血肉丰满、性格独特,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红楼梦》一书,是对小说传统写法的全面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约1738-约1815)所续。
0210.尊情贵真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别署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出生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二十七岁为举人,曾任宗人府及礼部主事等小官。后因忤其长官而辞职南归,两年后暴卒于丹阳。
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渐涉金石、目录,在汉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后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面对衰世,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他关注现实,讥切时政,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有“经世致用”之志,在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启蒙思想家。龚自珍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周秦诸子散文无所拘忌的创造精神,以自由活泼的体式,大胆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开创了经世散文的新风貌。他的诗歌与散文一样富有开创性,既有概括力,含意深远,又多出以象征隐喻,富有形象性。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上一章:没有了
下一章:文学流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