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皇帝之后唐明宗李嗣源生平介绍及评价

李嗣源,即后唐明宗,称帝后改名李亶,后唐太祖李克用养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在位共8年。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李嗣源以骁勇知名,辅佐李存勖建立后唐,累迁成德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中书令。926年,镇压邺都兵变,整合乱兵攻回洛阳,结束了李存勖的统治。不久即位为帝,年号天成。在位七年,整顿吏治,打击腐败,恢复民生。后期姑息藩镇,变乱迭起。933年,其病中听闻李从荣兵变,受惊崩逝,终年67岁,庙号明宗,谥号圣德和武钦孝皇帝,葬于徽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嗣源是沙陀族没有姓氏的部民,名叫邈佶烈,善于骑射,为人沉厚寡言,行事恭谨。他十三岁便在沙陀族首领李国昌军中效力,后被李国昌儿子李克用收为养子,赐予姓名。

  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被宣武节度使朱温围困在汴州(治今河南开封)上源驿,亲随将领战死无数,史称上源驿事件。李嗣源时年十七,拼死翼护李克用,在乱兵流矢之中将其救出,因而备受重用,得以统领亲兵。后来,李嗣源被任命为李存信的副将,与其协同作战,所向克捷,屡获大胜。

  屡破梁军

  乾宁三年(896年),朱温与朱瑄、朱瑾兄弟争夺山东地区,派军攻打兖州、郓州(治今山东东平)。朱氏兄弟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命李存信率三万兵马前去救援。李存信屯兵莘县,命李嗣源率三百骑兵驰援兖州。李嗣源在任城(治今山东济宁)大败梁军,解除兖州之围。不久,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偷袭莘县,击败李存信。李嗣源亲自殿后,掩护李存信撤退。李克用为嘉奖李嗣源,将其麾下五百骑兵命名为横冲都。从此,两河地区皆称李嗣源为李横冲。

  光化元年(898年),李嗣昭出兵青山口,欲攻打邢州(治今河北邢台)、洺州(治今河北永年),结果被梁将葛从周击败。李嗣源率部赶至,在高处摆开阵势,大叫道:“我只杀葛从周,其余士卒都不要妄动。”他纵马驰入梁军阵中,出入奋击。李嗣昭随后进击,终于反败为胜,击退梁军。此战,李嗣源身中四箭,名动天下。

  天复元年(901年),梁将氏叔琮率五万大军围攻太原,占领河东所属多处州县。李克用困守太原城内。当时大雨连绵,城墙多有颓坏,太原危在旦夕。李嗣源与李嗣昭分兵四出,不时突攻梁军营垒。梁军屡攻不破太原,加上粮草不足,最终只得撤退。李嗣源又率军追击,陆续收复失陷州县。

  天复二年(902年),氏叔琮在蒲县击败李嗣昭、周德威,率军追至晋祠,再次围攻太原。李克用亲自上城指挥防御,后见形势危急,打算弃城逃往云州(治今山西大同)。他召集诸将谋议,却遭到李嗣源等人的坚决反对,只得作罢。不久,晋军溃兵逐渐返回太原。李嗣源亲率敢死之士,日夜出城突袭梁军,擒获梁军骁将游昆仑。梁军疲于应对,只得烧营退走。

  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病逝,世子李存勖袭任河东节度使、晋王。同年五月,李存勖亲自援救潞州(治今山西长治),命李嗣源与周德威分兵两路,攻打梁军所筑夹城。李嗣源指挥士卒砍掉梁军布置的鹿角阵,并以柴草填平沟堑,从东北角攻入夹城。周德威随后也攻破夹城西北角。李存勖趁机发动总攻,终于击破梁军,取得夹城大捷,彻底解除潞州之围。此战,李嗣源率先攻入夹城,功居第一。

image.png

  大战河北

  天祐八年(911年),李嗣源随李存勖参加柏乡之战。李存勖见梁军军容强盛,担心晋军怯战,便有意激李嗣源出战以鼓舞士气。他向李嗣源赐酒,道:“你看到梁军的白马都、赤马都了吗?真令人胆战心惊。”李嗣源大笑,认为梁军虚有其表。他饮掉杯中酒,而后挺身上马,率部直冲梁军白马都,生擒两员骑校。晋军士气大振,皆奋勇向前,由辰时一直打到未时,终于击溃梁军,取得柏乡大捷。此战,李嗣源在梁军阵中往来冲杀,斩获颇多,因功升任代州刺史。

  天祐十年(913年),周德威征讨燕王刘守光,命李嗣源分兵攻取山后八军(在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李嗣源在广边军(治今河北赤城南)与燕将元行钦交战,虽七次射中元行钦,但最后也被元行钦射中大腿。元行钦最终不支请降,被李嗣源收为养子,后被李存勖索要至麾下。

  天祐十三年(916年),李存勖与梁将刘鄩在故元城(在今河北魏县东)交战。李嗣源率三千骑兵鼓噪奋击,与李存勖内外夹攻,大败梁军。他随后又攻占后梁所属的磁州(治今河北磁县)、洺州、相州(治今河南安阳)等地,被改任为相州刺史。九月,沧州守将毛璋投降晋军。李嗣源奉命到沧州安抚毛璋,不久又被任命为安国军节度使,出镇邢州。

  天祐十四年(917年),契丹围攻幽州(治今北京),守将周德威遣使告急。李嗣源力主救援,并请率五千突骑为前锋。李存勖便让他与符存审、阎宝会师于易州(治今河北易县),一同援救幽州。李嗣源分析敌我形势,采取“潜行溪涧,袭其不备”的战术,率军翻越大房岭(在今北京周口店西),沿山涧东进。他与养子李从珂拼死血战,击退契丹军的多次堵截,进抵幽州城外六十里处。当时,契丹骑军突然杀至。李嗣源纵马冲入敌阵,舞槌奋击,所向披靡,生擒契丹队帅。晋军随后进击,终于大败契丹,解除幽州之围。九月,李嗣源班师,进拜检校太保。

  天祐十八年(921年),李嗣源联合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昭义节度使李嗣昭、沧州节度使符存审、定州节度使王处直、天平节度使阎宝、大同节度使李存璋、新州节度使王郁、振武节度使李存进、同州节度使朱令德,三次上表劝进,请李存勖称帝,并各献货币数十万,作为其登基建国的费用,但均被李存勖拒绝。同年十月,李嗣源在戚城(在今河南濮阳)大破梁将戴思远,斩首二万级,升任蕃汉内外马步副总管,并加授同平章事衔。

image.png

  功高受忌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嗣源调任横海军节度使。四月,李存勖在邺都(治今河北大名东北)称帝,建立后唐,是为后唐庄宗。李嗣源进拜检校太傅,兼任侍中。当时,梁唐两军主力对峙于黄河沿岸,一路梁军正急攻泽州(治今山西晋城),而后唐潞州守将李继韬却叛附后梁。唐庄宗便与李嗣源商议,欲出兵奇袭郓州,以切断梁军右翼。李嗣源亲率五千步骑渡过济水,趁梁军不备袭破郓州,被拜为天平军节度使。

  同年九月,梁将王彦章率军进逼郓州。李嗣源命李从珂率骑兵迎战,在递坊镇大败梁军前锋,俘获梁将任钊等三百人,迫使王彦章退屯中都(治今山东汶上)。十月,唐庄宗自杨刘(在今山东东阿北)渡河,进抵郓州,并以李嗣源为前锋,攻破中都,擒获王彦章。当时,唐军诸将都认为应先攻占青州、齐州(治今山东济南)、徐州、兖州等地,再乘机而动。李嗣源却力排众议,建议奔袭汴州,攻取后梁国都。他率前军倍道兼程,于初九日抵达汴州,而后挥军攻城。梁帝朱友贞自杀,梁将王瓒开封丘门迎降,后梁正式灭亡。不久,唐庄宗迁都洛阳,升任李嗣源为中书令。

  同光二年(924年),唐庄宗在南郊祭天,并赐李嗣源铁券。不久,李嗣源平定潞州叛乱,擒获叛首杨立,被调为宣武军节度使,兼任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同年十二月,契丹南侵。李嗣源又率军北征,在涿州大败契丹。

  同光三年(925年),李嗣源调任成德军节度使,移镇镇州(治今河北正定)。此时的唐庄宗早已荒怠政务,纵容宦官、伶人乱政,还无罪诛杀郭崇韬、朱友谦等功臣。李嗣源因位高权重,也受到庄宗的猜忌。十二月,李嗣源自镇州入朝,庄宗竟让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对他进行监视。朱守殷暗中告诫李嗣源,称他已到“德业振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地步,让他早做打算。但他却不为所动。当时,李嗣源常遭流言毁谤,幸有枢密使李绍宏为其开脱,方免遭杀害。

  兵变入洛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魏博戍卒在贝州(治今河北清河)哗变,推赵在礼为首领,攻入邺都。唐庄宗初命元行钦征讨,但却连连失利,只得起用李嗣源,让他率从马直(皇帝亲军番号)北上,会合元行钦平叛。三月,李嗣源抵达邺都,驻扎于城西南,并定下攻城日期。从马直却在攻城前夜哗变,劫持李嗣源,声称要与邺都叛军合势,拥其称帝河北。赵在礼率将校出城迎拜,将李嗣源迎入邺都,但不许乱军入城。李嗣源借口收抚散兵,逃出邺都,抵达魏县。他命牙将张虔钊前往元行钦营中,召其前来一同平乱。元行钦却疑其有诈,率一万步骑退至卫州(治今河南卫辉),诬奏李嗣源与叛军合谋叛乱。

  李嗣源初抵魏县时,部下不满百人,后召集霍彦威所部五千镇州军,才稍微恢复了些兵力。他欲返回成德藩镇,等待皇帝降罪。但霍彦威、安重诲皆反对,建议他返回朝廷,向皇帝当面自辩。李嗣源遂率军南归,并数次上表申诉,向唐庄宗表明心迹,但皆被元行钦阻遏,未能上达。当时,李嗣源长子李从璟正在洛阳禁军效力,奉庄宗之命去招抚李嗣源,也被元行钦扣留在卫州。李嗣源疑惧不安,乃采纳女婿石敬瑭的建议,决定攻取汴州,谋求自立。齐州防御使王晏球、贝州刺史房知温、北京右厢马军都指挥使安审通、平卢节度使符习皆拥戴李嗣源,率部前来与其会合。李嗣源兵力大增。

  唐庄宗亲自率军东征,欲坐镇汴州指挥平叛。他命龙骧指挥使姚彦温率八百马军为前锋,又命指挥使潘环率军护卫粮草。姚彦温、潘环皆投降李嗣源。这时,李嗣源已抢先占据汴州。庄宗知道局势已不可挽回,行至万胜镇(在今河南中牟西北)便下令回师,仓皇返回洛阳。士卒沿途逃散过半。他决定前往汜水关(在今河南荥阳西北),会合长子李继岌统率的征蜀大军,再联兵进剿李嗣源。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突然发动叛乱,率所部攻入兴教门。庄宗亲率宿卫出战,结果中流矢而死。当时洛阳大乱,通王李存确、雅王李存纪等宗室诸王皆逃散。朱守殷遣使到李嗣源军中,请他速入京城,安定局面。

  同年四月,李嗣源率军入洛阳,命诸将平定京中乱势。他让百官各安其职,等待李继岌回京继位,并表示自己在安葬庄宗后便会归藩成德。宰相豆卢革、韦说与枢密使李绍宏、张居翰率百官劝进,皆被拒绝,又改请李嗣源监国。李嗣源遂入居大内兴圣宫,以监国的名义接受百官朝拜。他任命石敬瑭为陕州留后,以防备征蜀大军,同时命各地访寻诸王。安重诲暗中派人杀死李存确、李存纪。申王李存渥、永王李存霸则被乱军所杀,薛王李存礼、皇子李继嵩、李继潼、李继蟾、李继峣皆不知所踪。不久,魏王李继岌在渭南自缢而死,征蜀大军则在任圜的率领下归附李嗣源。李嗣源称帝的障碍被全部扫清。

image.png

  即位称帝

  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二十日,李嗣源在西宫称帝。他身穿斩衰之服,即位于李存勖的灵枢之前,以表示自己是合法继承,而非篡夺。当时,李嗣源年已六十,将朝政托付给枢密使安重诲、宰相任圜。任圜还兼任三司使,主掌国家财政。他选拔贤俊,杜绝私门,忧国如家,执政一年便使得“府库充实,军民皆足,朝纲粗立”。安重诲是李嗣源的佐命功臣,虽尽忠职守,但恃功矜宠,擅作威福。他和任圜政见不合,议政之时经常意气用事,甚至互相呵骂。

  天成二年(927年),任圜被罢为太子少保,并请求致仕,退居磁州。同年十月,李嗣源欲巡幸汴州。当时朝野流言四起,有的称皇帝准备东征淮南,还有的称皇帝是要讨灭藩镇军阀。宣武军节度使朱守殷心不自安,趁机在汴州发动叛乱,结果被范延光率军平定。安重诲趁机诬陷任圜谋反,称其与朱守殷勾结,并矫诏赐死任圜。李嗣源明知任圜冤死,却未加追究。此后,安重诲更是权倾朝野,连皇子李从荣、李从厚都对他敬事不暇,唯独忌惮河中节度使李从珂。他矫造诏书,唆使河中牙将杨彦温寻机驱逐李从珂。

  长兴元年(930年),李从珂出城检阅战马。杨彦温趁机关闭城门,不许李从珂入城,逼其返回洛阳。李嗣源将李从珂召回朝中,同时命药彦稠率军讨平杨彦温。安重诲又唆使宰相论奏,追究李从珂失守之罪,想趁机除掉李从珂。李嗣源驳回了宰相的奏议,只命李从珂赋闲在家。后来,禁军将领李行德、张俭弹劾安重诲私募士卒,整械备装,图谋不轨。李嗣源虽以诬告之罪将李行德、张俭族诛,但也对安重诲起了猜忌之心,命范延光同任枢密使,以分散安重诲的权力。

  长兴二年(931年),安重诲被解除枢密使职务,外放为河中节度使,随即又以太子太师之职致仕。后来,李嗣源又怀疑安重诲有异志,任命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让他监督安重诲,并让步军指挥使药彦稠率军前往河中。李从璋率甲士包围安重诲的府邸,用铁挝击杀安重诲夫妇。李嗣源又下诏为安重诲定罪。

  长兴四年(933年),李嗣源欲用“换镇”的方式兼并夏州定难军(治今陕西靖边),结果遭到定难留后李彝超的抵制。他调兵攻打夏州,但却久攻不下,只得妥协,授李彝超为定难节度使。当时,朝廷久不用兵,一朝出兵却又无功而返,军中流言四起。李嗣源便下令赏赐士卒,但却没有正当的理由。士卒从此更加骄纵。

  受惊崩逝

  李嗣源即位时,长子李从璟已被元行钦杀害。他封次子李从荣为秦王,并任命为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李从荣当时已是事实上的嫡长子,掌管京师政务,又握有兵权,且能与宰相分庭抗礼,种种迹象皆表明李嗣源有以其为继承人的打算。但当太仆少卿何泽上书请立李从荣为皇太子时,李嗣源却很不高兴的道:“群臣请立太子,看来我应当回河东养老了。”最终,李从荣只被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未能成为储君。他极为不安,担心自己不能继承皇位。

  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李从荣入宫探视,见李嗣源已不能抬头,出宫时又听到宫中哭声不绝。他误以为李嗣源已经去世,次日便称病不复入朝,在府中与亲信谋议夺位。二十日,李从荣率牙兵千人列阵于天津桥,准备以武力入居兴圣宫。枢密使冯赟、朱弘昭与宣徽使孟汉琼禀称李从荣谋反,关闭皇城端门,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鹤禁军把守宫门。侍卫指挥使康义诚本是李从荣事先约定的内应,这时也被阻在宫中,难以接应李从荣。孟汉琼召来马军都指挥使朱洪实,让他率五百骑兵攻击李从荣。李从荣逃回府邸,被皇城使安从益追上斩杀。李嗣源悲骇莫名,病情加剧。他追废李从荣为庶人,并从邺都召回宋王李从厚。是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驾崩于大内雍和殿,终年六十七岁。李从厚赶至洛阳,为李嗣源发丧,并于柩前即位。

  清泰元年(934年)四月,李嗣源被谥为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庙号明宗,葬于徽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