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唐唐庄宗李存勗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唐庄宗李存(885年12月2日-926年5月15日),山西应县人,沙陀族,本姓朱邪,因其父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受唐懿宗赐以李姓,而改姓李,讳存勗[注 1],唐光启元年正月(885年12月)生于山西应县,五代时期后唐开国皇帝。小名“亚子”,艺名“李天下”,以勇猛闻名。

923年5月13日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后因义兄李嗣源被军士拥戴造反,挥军直取洛阳。宫中指挥使郭从谦为报仇,趁机发动兵变——兴教门之变,将存勗杀害


 


出生日期

《册府元龟》 万寿节 公历
同光元年 十月壬辰(二十二) 923年12月2日
同光二年 十月丁亥(二十二) 924年11月21日
同光三年 十月辛巳(二十二) 925年11月10日
光启元年 正月 二月 三月 闰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朔日 丁巳 丁亥 丙辰 丙戌 乙卯 乙酉 甲寅 癸未 癸丑 壬午 壬子 辛巳 辛亥
公历 885.1.20 885.2.19 885.3.20 885.4.19 885.5.18 885.6.17 885.7.16 885.8.14 885.9.13 885.10.12 885.11.11 885.12.10 886.1.9

《旧五代史》记载: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讳存勖,武皇帝之长子也。母曰贞简皇后曹氏,以唐光启元年岁在乙巳,冬十月二十二日癸亥,生帝于晋阳宫。
《册府元龟》记载:后唐庄宗以光启元年十月癸亥生于晋阳宫。
《旧唐书》记载:十二月辛亥朔。
李存勖以唐光启元年十月二十二日(885年12月2日)生于晋阳宫,而十月二十二日不是癸亥是癸酉,十月十二日才是癸亥。同光元年至三年的万寿节(李存勖生日)皆在十月二十二日,李存勖的生日就是十月二十二日。光启元年十月壬子朔,癸亥是十二日,癸酉是二十二日,李存勖若生于十二日何以过二十二日生日,此当是编纂者失察误抄所致。

生平

少年时代

李存勗是李克用与贞简皇后曹氏的长子。他自幼擅长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为李克用所宠爱。少年时随父作战,11岁就与父亲到长安向唐朝朝廷报功,得到唐昭宗的赏赐和夸奖。

李存勗成年后状貌雄伟瑰丽,得习《春秋》,豁达而且通大义,并勇敢善战,熟知战略要术。他又喜爱音乐、歌舞、俳优之戏,旁人多有异谈。当时,军阀割据混战、占据河东的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温牵制围困,兵力不足,地盘狭小,非常悲观。李存勗劝说其父:“朱全忠恃其武力,吞灭四邻,想篡夺帝位,这是自取灭亡。我们千万不可灰心丧气,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李克用听后大为高兴,重新振作起来,与朱全忠对抗。

即位晋王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勗于同月袭晋王位。但是当时的兵马大权归于其叔父李克宁,军民之事皆由李克宁决定,权柄既重,令众人皆攀附李克宁。当办完丧事后,李存勗与张承业、李存璋设计,要除去势力庞大的叔父李克宁。同年二月二十日,当诸将于府第时,乃伏兵于府中,置酒大会,李克宁既至,于席间擒下李存颢、李克宁二人,李存勗哭着责备李克宁:“侄儿一开始就打算把军队、政权都让给叔父,叔父不愿意背弃我父亲的遗命,怎么现在又把我跟我母亲丢给豺狼虎豹?叔父怎么忍心?”李克宁泣对:“这是谗言啊,我还能说什么?”当日,李克宁与李存颢俱伏法。

其后,李存勗认为潞州(今山西上党)是河东屏障,没有潞州对河东不利,所以他立即率军从晋阳出发,直取上党,乘大雾突袭围潞州的梁军,大获全胜。李存勗的用兵之奇使梁太祖朱温大惊,他说:“生儿子就要生李存勗一样的儿子,李克用不会灭亡了啊!至于我的儿子,猪狗之辈而已!”[注 2]

建立后唐

当潞州之围解决后,河东威振,控制镇州的王镕和控制定州的王处直见形势骤变,也动摇了依附后梁的信心,竟然和李存勗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后梁。后梁为了保护河北之地,不惜一切,出兵再战,于是双方在柏乡又展开了一场血战。柏乡之战中,晋军有周德威等三千骑兵和镇州、定州兵;对方梁军有王景仁率领的禁军和魏博兵八万。梁军守卫柏乡、以逸待劳,在地形、兵力、装备几方面处于优势;而晋军是骑兵,机动性和进攻能力大,对梁军构成威胁。战役开始,李存勗采用周德威建议,引诱梁兵出城,聚而歼之,晋军主动后撤。梁军主将王景仁果然上当,倾巢而出。晋军抓住机会,以骑兵猛烈突击梁军,周德威攻右翼,李嗣源攻左翼,鼓噪而进。这时晋军李存璋率领的骑兵大队也赶上,梁军丢盔弃甲,死伤殆尽。这一仗,使梁军丧失了对河北的控制权,之后,朱温一听晋军就谈虎色变。而李存勗却进一步安定了河东局势,他息兵行赏,任用贤才,惩治贪官恶吏,宽刑减赋,一时河东大治。

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勗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攻克幽州;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温。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又送回家庙,表示完成了任务。其后李存勗达成李克用遗志,打败契丹,攻破燕地,并且攻灭刘守光与刘仁恭父子割据的桀燕政权,并且于923年,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其后攻灭后梁,统一北方。李存勗还收降了李茂贞建立的岐,并攻灭王建所建立的前蜀。

李存勗以唐朝赐姓为李的合法继承人身份,打起中兴唐朝的旗号,并为唐朝皇帝立庙。又以诛灭唐朝逆臣之名,族灭了后梁宰相敬翔、李振等人,将帮助朱温篡唐的旧臣11人贬官。

但李存勗到了晚年自认为已经拼命一生,应该好好享乐,遂荒废朝政。李存勗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常粉墨登场,并自号艺名“李天下”。伶人大受皇帝宠幸,以至于伶人景进干预朝政。士大夫皆气愤,又不敢出气。李存勗又派伶人、宦官抢民女入宫,强掳魏博士卒们妻女千余人,怨声四起。同光二年,李存勗恢复旧唐宦官的势力,本来已经消失的监军又凌驾于藩镇之上,导致诸将更大的不满。[2]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勗派遣儿子魏王李继岌、侍中郭崇韬,攻灭前蜀。但是其后继岌、崇韬互相猜疑。郭崇韬又得罪宦官,李存勗于是对崇韬起疑,下命孟知祥入蜀,见机行事[3]。翌年,李存勗被宦官的谗言所迷惑,诛杀了朱友谦、李存乂。后唐朝廷人心惶惶。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魏博士兵皇甫晖在邺城叛乱,是为邺城之乱,李存勗命李绍荣前往讨伐,久不能下,无奈命李嗣源攻邺城,李嗣源命其女婿石敬瑭同征。兵进魏州时,李嗣源却被叛军拥戴,恭迎入城,李嗣源百口莫辩,石敬瑭表示就算不造反也无法免责,李嗣源因而拥兵自立,与魏博的叛军合兵造反。李嗣源占据汴州(今河南开封),进军洛邑,先锋石敬瑭则带兵逼进汜水关(河南荥阳汜水镇),李存勗决定亲征反击。

兴教门之变

这时担任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不知李存乂已被庄宗杀死,欲奉李存乂之名作乱,火烧兴教门。蕃汉马步使朱守殷见危不救。李存勗当时仅有符彦卿及王全斌等少数将领效忠他。郭从谦率兵攻入皇城。李存勗被流箭射中。王全斌将其扶至绛霄殿。李存勗失血过多,渴懑求饮,经宦官奉进酪浆,喝完一杯,遽尔殒命。[4]王全斌大恸而去。一名伶人拣丢弃的乐器放在李存勗尸体上,点火焚尸。[5]史称兴教门之变。李嗣源入洛阳杀尽叛臣,葬李存勗尸骨于雍陵,进庙号庄宗,李嗣源在汴州称帝,是为后唐明宗。

评价

李存勗称帝即位之前,和后梁血战十余年,大小百余战,作战英勇异常。但打了天下,却不懂得治天下,宠幸伶人,重用宦官,又吝于银钱,不抚恤士卒,三年后因兵变被杀,失败之速,亦是罕见。

北宋欧阳修写《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便是讨论李存勗沉溺逸乐、宠信乐官而致亡国的史实,叹惜李存勗“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复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规律[注 3] 。

《旧五代史》则称赞李存勗是“中兴之主”,是唐朝的合法继承者,但语锋一转,随即批评他“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伶人乱政、靳吝货财、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注 4] 。

家庭

后妃

  • 皇后刘氏,原为妾室,立为皇后。
  • 淑妃韩氏,原为正室,册为淑妃。
  • 德妃伊氏,妾室,册为德妃。
  • 昭仪侯氏,封汧国夫人[9][10]
  • 昭容夏氏,封虢国夫人,被后唐明宗赐婚嫁于耶律倍
  • 昭媛白氏,封沂国夫人
  • 出使美宣邓氏,封珝国夫人
  • 御正楚真张氏,封凉国夫人
  • 司簿德美周氏,封宋国夫人
  • 侍真吴氏,封延陵郡夫人
  • 懿才王氏,封太原郡夫人
  • 咸一韩氏,封昌黎郡夫人
  • 瑶芳张氏,封清河郡夫人
  • 懿德王氏,封琅琊郡夫人
  • 宣一马氏,封扶风郡夫人
  • 某氏,庄宗爱姬,有子,为皇后刘玉娘所设计,于同光三年(925年)归于元行钦[11][12]
  • 郭氏,后梁末帝朱友贞妃,入庄宗后宫,出家为尼,后晋时主持朱友贞之丧
  • 李氏,庄宗登基前的侧室,后被赐给孟知祥[13][14]。
  • 侯氏,原为符道昭妻,与昭仪侯氏是否为同一人,无考[15]。

兄弟

  1. 永王李存霸
  2. 邕王李存美
  3. 薛王李存礼
  4. 申王李存渥
  5. 睦王李存乂
  6. 通王李存确
  7. 雅王李存纪
  8. 李存矩

子女

  1. (佚名)
  2. (佚名)
  3. 魏王李继岌,925年封,926年自杀
  4. 守王李继潼
  5. 光王李继嵩
  6. 真王李继嶦
  7. 川王李继峣

曾孙李佑,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四月由安德节度推官改授西京留守推官。

  • 义宁公主,嫁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前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广平郡人宋廷浩

外孙宋偓,外孙媳后汉永宁公主刘氏

外曾孙婿宋太祖、张子野、孟隆谂 (后蜀孟玄喆之子)、寇准、韩崇训、王德用

义子

  1. 归德节度使李绍荣(原名元行钦)
  2. 宣武节度使李绍安(原名袁象先)
  3. 枢密使李绍宏(原姓马)
  4. 郑州防御使李绍琛(原名康延孝)
  5. 平王李绍崇
  6. 卢龙节度使李绍斌(原名赵行实,后名赵德钧)
  7. 泰宁节度使李绍钦(原名段凝)
  8. 保义留后李绍真(原名霍彦威)
  9. 洺州刺史李绍能(原名米君立)
  10. 齐州防御使李绍虔(原名王晏球)
  11. 河阳节度使李绍奇(原名夏鲁奇)
  12. 南东道节度使李绍珙(原名刘训)
  13. 贝州刺史李绍英(原名房知温)
  14. 护国节度使李继麟(原名朱友谦)
  15. 忠武节度使李绍琼(原名苌从简)
  16. 金枪指挥使李继璟(原名李从审,为明宗李嗣源长子)
  17. 匡国节度使李绍冲(原名温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