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究竟是怎么死的
李治怎么死的
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执政期间一度历经了废立中宫、改立太子等大事,在武则天的辅佐下政绩斐然,因而高宗时期为唐朝版图最大之时,太宗皇帝所创下的贞观之治,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延续和光大。
唐高宗李治剧照
永淳二年十二月,时年五十六岁的唐高宗李治在贞观殿龙驭殡天。
关于李治的死因,据史料记载是病逝。李治在位时,日常主持朝政,批阅奏章之时,常犯头痛顽疾,侍医秦鸣鹤曾以针灸刺穴之术为帝王治愈。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一度辅佐李治整顿朝纲的武后逐渐展露出难以驾驭的政治野心,有逾越君王主导朝政之势,高宗看在眼里,逐渐兴起废后的念头。
岂料早在天子身边布下耳目的武则天知悉后,立刻向李治痛陈己过,申诉辩解。在她的巧妙周旋下,废后一事不了了之,然而拟诏大臣上官仪却遭到诛灭九族的下场。至此之后,李治无力再制约武后,加上长年累月的劳累,旧疾复发,一度竟发展成目不能视的地步。
帝王难以操持政务,遂命太子李显监国,代行政务。昏聩无能的李显难以担此重任,而此时,锋芒毕露的武则天实际上已完全掌控了李唐江山的军政大权。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李治之死,一半是由于他身体孱弱被风眩症疾病所累,另一半也是因为其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强悍的妻子武则天的阴影里,内心绝望而又无力改变现状,只得忍气吞声,郁郁而终。
李治墓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于乾陵。该皇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城北的梁山上,为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历史遗迹之一。
李治墓照片
相传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即则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历经二十三年之久才得以完工,是一座仿造大唐京师长安城所建的旷世陵园。乾陵坐落于梁山北峰之上,内城总面积达二百四十万平方米。内城四面城墙高耸,东南西北别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布局十分合理。
乾陵内共计有十七座陪葬墓,多为王子、公主及朝廷重臣之墓,陪葬有大量的奇珍异宝,竟有数以万计之多!其中尤以古玩器皿,及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境况的文艺作品为多数,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宝库,因而1958年被当地村民发现后,立刻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乾陵如此工程浩大,雄伟壮观,想来是因为贞观时期的李唐王朝国力强盛,故而帝王的陵墓建造也讲究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据著名考古学者介绍,在历代考古专家所发现的古代帝王陵墓中,唯有盛唐时代有开山建陵的手笔,这也充分应证了大唐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综合国力达到空前鼎盛的时期。
乾陵墓道被发现时保存十分完整,且并未发现新近挖掘的盗洞,因而可以推测后世盗墓者对陵墓内长眠的高宗皇帝尚有一分崇敬之意,因此,乾陵幸运地成为唐代十八陵中惟一未遭盗掘的陵墓。
大唐皇帝李治
唐高宗李治为大唐第三代皇帝,为唐国公李渊之孙,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九子,于贞观十七年被饱受诸皇子夺位之苦的李世民册立为皇太子,在盛唐历史上,李治虽因性格懦弱,少有建树,然而却是一位颇为仁爱的皇帝,因而后世口碑一直不错。
唐高宗李治画像
唐太宗子嗣众多,年幼而又生性敦厚的李治本不在承继大业的人选之内,然而未等太宗皇帝驾崩,太子李承乾、齐王李佑便先后谋反,令得李世民伤心不已,心灰意冷之下,遂生出了将王位传给自己亲自抚养长大的九王子李治,便是后来的唐高宗。
或许在李世民心目中,缺少雄才大略,治国能力不足,尚可教化提高,然而若无一颗仁爱之心,必定无法广施恩泽于天下万民,难以堪当一国之君之重任。
李治登基之初,在朝政大事上倚重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虽无大错,却始终无法成长一名独当一面英明君主,直到后来,一个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中豪杰来到了李治身边,唐高宗的执政生涯才得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女人,便是后来成为一代女皇的武则天。
关于唐高宗李治,民间对他的评价普遍是一位“守成皇帝”,说得更明白点,与其说人们对他的政绩感兴趣,不如说对他后宫女人之间的故事更为津津乐道。须知唐高宗李治从父亲李世民手中继承的,不仅仅是大唐的江山社稷,还有李世民生前颇为宠幸的后宫佳丽啊!
大唐皇帝李治是个怎样的人
大唐皇帝李治
唐高宗李治为大唐第三代皇帝,为唐国公李渊之孙,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九子,于贞观十七年被饱受诸皇子夺位之苦的李世民册立为皇太子,在盛唐历史上,李治虽因性格懦弱,少有建树,然而却是一位颇为仁爱的皇帝,因而后世口碑一直不错。
唐高宗李治画像
唐太宗子嗣众多,年幼而又生性敦厚的李治本不在承继大业的人选之内,然而未等太宗皇帝驾崩,太子李承乾、齐王李佑便先后谋反,令得李世民伤心不已,心灰意冷之下,遂生出了将王位传给自己亲自抚养长大的九王子李治,便是后来的唐高宗。
或许在李世民心目中,缺少雄才大略,治国能力不足,尚可教化提高,然而若无一颗仁爱之心,必定无法广施恩泽于天下万民,难以堪当一国之君之重任。
李治登基之初,在朝政大事上倚重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虽无大错,却始终无法成长一名独当一面英明君主,直到后来,一个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中豪杰来到了李治身边,唐高宗的执政生涯才得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女人,便是后来成为一代女皇的武则天。
关于唐高宗李治,民间对他的评价普遍是一位“守成皇帝”,说得更明白点,与其说人们对他的政绩感兴趣,不如说对他后宫女人之间的故事更为津津乐道。须知唐高宗李治从父亲李世民手中继承的,不仅仅是大唐的江山社稷,还有李世民生前颇为宠幸的后宫佳丽啊!
李治的诗
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百姓,皆能作几首诗寄托情感,私以为这与当时开放的民风与清明的政治制度有关。在众多喜爱诗词的帝王中,唐高宗李治当属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
唐高宗李治剧照
自幼得父亲太宗皇帝李世民教导的李治,在诗词和书法上都造诣颇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风雅天子。虽然后世普遍评价他性格懦弱,执政能力有限,李唐江山后贞观时代的繁荣主要靠英明果敢的武则天,然而唐高宗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任谁都抹杀不了的。
在李治登基之初,由于王皇后与萧淑妃为争夺帝王的宠爱长期勾心斗角,使得心灰意冷的李治越发将感情转向感业寺内的先帝才人武则天,常与她对诗传情,互诉相思之苦。
武则天回宫后,很快铲除了王皇后与萧淑妃这两个后宫最为难缠的劲敌,风风光光成为大唐的一国之母。高宗得武后辅佐,在朝政大事上终于有了对抗长期把持朝政的权臣的勇气,遂逐步瓦解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外戚势力,至此,终于把先帝留下的江山重新打理得井井有条。
这期间,李治的诗词创作水平也有大幅提高,从不少诗篇中都能反映出当时繁荣昌盛的历史景象。如一首《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通过精彩的笔触生动描述了帝女成婚的盛况,《谒大慈恩寺》则记述了高宗在位时期,大唐对东瀛的第一次战争白村江之战取得大获全胜的战绩。
高宗执政时期,是大唐疆域最辽阔,经济最繁荣,人口增长最快速的时期,李治与武则天都为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治在位多少年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于贞观二十三年继承大统,是为唐朝建国之后的第三位皇帝。李治二十二岁成为一国之君,五十六岁寿终正寝,总共在位三十四年,这三十四年间,他先后经历了改立皇后、处死公主、驱逐外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励精图治,终与天后武则天一同开创了盛世大唐的后贞观时代。
唐高宗李治剧照
李治与武则天是夫妻,更是政治舞台上的铁腕搭档与对手。
唐高宗登基初期,前朝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遗老大臣长期把持朝政,后宫有王皇后与萧淑妃两股政治势力争斗不休,一时间竟没人把这位初登大宝的天子放在眼里。
若没有武后的辅佐,以李治的性格,必定沦为傀儡,断不会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前朝后宫,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因此,前期的李治对武则天自然恩宠有加,倚重非常。
然而到了后期,武后专权,渐渐飞扬跋扈,大有越过王权一人独大之势,李治遂起了废后之念。还得说武则天技高一筹,一早已洞悉了帝王的心思。在她的精心策划下,李治的废后计划彻底破产,至此之后,他对独揽大权的武则天再也无能为力了。
永淳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饱受精神与病痛的双重折磨后,终于告别了人世。
武则天从此再无制约,更加肆无忌惮,遂废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赶出长安。懦弱的睿宗李旦本就是个胸无大志之人,面对暴戾强悍的母亲自然不敢有多意见,竟然主动提出禅让王位,请母后登基为帝。武则天欣然接受,于是,时年六十七岁的武则天荣登大宝,灿烂辉煌的大周时代正式到来。
李治先后立过几位皇后
李治皇后
唐高宗李治先后立过两位皇后,一位是众所周知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另一位,乃是高宗的原配,唐太宗生前钦点的儿媳妇,中书令柳奭的外甥女王氏。
王皇后剧照
由于王皇后和李治的婚姻属于长辈包办的婚姻,因而从一开始,李治对她的感情就很淡薄,加之王氏一直未能诞育子嗣,李治对她更不待见,继而专宠能歌善舞的萧氏。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后宫未生育的宫女才人皆被送往感业寺出家为尼,其中就包括唐太宗在世时,李治就极为爱慕的武则天。
彼时,王皇后正为设法扳倒萧淑妃这个“狐狸精”的而绞尽脑汁,思来想去,竟想到接回高宗的旧爱武才人,两人一起联手整治萧淑妃的破主意。
几年后,于感业寺中受高宗宠幸而怀有身孕的武则天在满朝文武的一片反对声中被王皇后接回宫,封为昭仪而重得高宗爱幸。至此之后,一度气焰嚣张的萧淑妃果然失了宠。
王皇后正为自己的“高招”自鸣得意,然而很快她就发现起初还对她毕恭毕敬的武则天渐渐独占了高宗的宠爱,她费尽心机扳倒了萧淑妃,却即将连皇后之位都失去,如此一来,武氏对自己的威胁,岂非更胜于萧氏?幡然醒悟的王皇后此刻急忙再去联合萧淑妃对抗武则天,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不久之后,武则天新降生的女儿在宫中意外死亡,武则天在高宗跟前直指王皇后前来探视,谋杀了公主。高宗震怒,遂废王皇后为庶人,连带多番诅咒武昭仪的萧淑妃一同废黜囚禁。武则天施毒计一举铲除了后宫对她威胁最大的两个女人,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高宗的皇后。
李治之后的皇帝是谁
唐高宗李治的接班人是谁?这个问题早在高宗登基之初就曾经引起过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女皇武则天剧照
当时王皇后希望高宗立自己的养子——宫女刘氏所生的陈王李忠为太子,而萧淑妃则极力鼓动高宗立自己的儿子雍王李素节为太子。在这两个女人无休止的争斗中,高宗不胜其烦,因而时常前往感业寺,与心中挚爱的武则天幽会,不久便使武则天怀上了龙种。武则天回宫后,迅速扳倒了王皇后与萧淑妃这两个劲敌,成功登上了后位。高宗遂废李忠的太子之位,转而立武后的长子李弘为太子。
李弘与其父一样宅心仁厚,十分同情萧淑妃所生的两个女儿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劝母后为他的两个异母姐姐找个好归宿。此时触怒了武则天,于是她一面将两名公主许配侍卫打发出宫,一面谋划改立太子之事。两年后,李弘暴毙,高宗无奈,改立武则天次子李贤为太子,岂料不出五年,李贤谋逆,高宗大失所望,将其废为庶人,终被武后逼死。
永淳二年十二月,李治殡天。武后废帝主政,不久便将自己的三子李显扶上皇位。唐中宗李显登基后,贪图逸乐,不思国政,竟公然扬言要将李家天下送给韦皇后,武则天闻听后勃然大怒,立刻废去李显的帝位,将其贬为庐陵王,赶出长安。李显黯然离去后,新登大宝的唐睿宗李旦惧怕武则天的威势,没做几天皇帝便主动提出禅让王位,请母后执政的意愿,苦心经营多年的武则天自然不会推辞。数日之后,在百官朝贺声中,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终于登上了她人生的巅峰。
李治为什么不杀武则天
李治毕竟不是李世民,对武则天,他做不到狠下杀手。其实早在唐太宗在世时,星象大师李淳风就曾向李世民透露过“唐三代后,女主武王”的批命,因而那个时候,李世民就有诛杀武则天的念头。
李治与武则天剧照
据说太宗临终前,将李治叫到身边,也曾有过类似的嘱咐,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性格懦弱敦厚的李治早与武则天暗通款曲,怎么可能狠得下心杀害那个令他迷恋至深的武媚?
太宗驾崩后,李治一登基便忙得不可开交。于国,他要打理好父亲留下的盛世王朝,高举太宗皇帝勤政爱民的伟大旗帜,将大唐建设成一个威仪四海的强盛帝国;于家,他要处理好朝堂之上错综复杂的宗亲关系,以及后宫女人间的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作为一国之君,李治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而这个阶段,能懂他并适时给予心灵抚慰的只有感业寺内的武则天。
在王皇后与萧淑妃日益激烈的斗争形势下,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接她回来了,从此,武则天成了李治生活上的亲密伴侣,朝政上的铁腕搭档,在此后的二十年里,他二人并肩作战,将李唐江山的盛世辉煌推上了一个新的巅峰。
唐高宗执政后期,因长期操劳国事而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一度发展至目不能视,需要长期呆在宫中静养的地步。而此时,武后渐渐飞扬跋扈,大有越过王权一人独大之势,所以高宗意图废后是确有发生过的事。至于他为什么不杀武后,私以为,一方面是于心不忍,另一方面也是力不从心的缘故吧。
李治担任皇帝在位多少年
李治在位多少年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于贞观二十三年继承大统,是为唐朝建国之后的第三位皇帝。李治二十二岁成为一国之君,五十六岁寿终正寝,总共在位三十四年,这三十四年间,他先后经历了改立皇后、处死公主、驱逐外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励精图治,终与天后武则天一同开创了盛世大唐的后贞观时代。
唐高宗李治剧照
李治与武则天是夫妻,更是政治舞台上的铁腕搭档与对手。
唐高宗登基初期,前朝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遗老大臣长期把持朝政,后宫有王皇后与萧淑妃两股政治势力争斗不休,一时间竟没人把这位初登大宝的天子放在眼里。
若没有武后的辅佐,以李治的性格,必定沦为傀儡,断不会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前朝后宫,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因此,前期的李治对武则天自然恩宠有加,倚重非常。
然而到了后期,武后专权,渐渐飞扬跋扈,大有越过王权一人独大之势,李治遂起了废后之念。还得说武则天技高一筹,一早已洞悉了帝王的心思。在她的精心策划下,李治的废后计划彻底破产,至此之后,他对独揽大权的武则天再也无能为力了。
永淳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饱受精神与病痛的双重折磨后,终于告别了人世。
武则天从此再无制约,更加肆无忌惮,遂废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赶出长安。懦弱的睿宗李旦本就是个胸无大志之人,面对暴戾强悍的母亲自然不敢有多意见,竟然主动提出禅让王位,请母后登基为帝。武则天欣然接受,于是,时年六十七岁的武则天荣登大宝,灿烂辉煌的大周时代正式到来。
唐高宗李治简介
唐高宗李治是唐国公李渊之孙,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亦是大唐开国之后的第三代皇帝。唐太宗子嗣众多,因而原本性格懦弱缺少王者气度的李治是不在储君考虑范围之内的,然而诸皇子皆对皇位虎视眈眈,等不得父亲百年归老就接连发生谋反事件,令太宗伤心不已。
唐高宗李治剧照
痛定思痛之后,他决意传位于虽无大才,却有一颗仁爱之心的晋王李治,这便是后来继承李唐江山,与武则天一同开创灿烂辉煌的后贞观时代的唐高宗。
李治少年时期,得唐太宗亲自教导,经常出入御书房,与太宗才人武氏渐生情愫。
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与其他一众宫人被送往感业寺削发为尼。彼时,李治登基之初便受到长孙无忌等权臣的诸多钳制,尤为后宫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之事所烦恼,偶然一次入感业寺进香之际,竟意外地与曾经爱慕至深的武则天重逢,惊喜之下立刻诏她侍寝,两人缠绵间互诉离别之情。
不久之后,一心想着扳倒萧淑妃的王皇后主动提出将武氏纳入高宗后宫,早有此意的高宗欣然许可,当即不顾朝臣反对从感业寺接回已然怀有身孕的武氏,封为正二品昭仪。至此之后,武氏渐渐宠冠后宫,竟以雷霆之势迅速打败了王皇后与萧淑妃,一跃成为高宗的后宫之主。
在朝政上有了武则天的辅助,高宗得以放开手脚,渐渐摆脱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外戚势力的钳制,在之后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中取得了卓越的政绩。
大唐皇帝李治
唐高宗李治为大唐第三代皇帝,为唐国公李渊之孙,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九子,于贞观十七年被饱受诸皇子夺位之苦的李世民册立为皇太子,在盛唐历史上,李治虽因性格懦弱,少有建树,然而却是一位颇为仁爱的皇帝,因而后世口碑一直不错。
唐高宗李治画像
唐太宗子嗣众多,年幼而又生性敦厚的李治本不在承继大业的人选之内,然而未等太宗皇帝驾崩,太子李承乾、齐王李佑便先后谋反,令得李世民伤心不已,心灰意冷之下,遂生出了将王位传给自己亲自抚养长大的九王子李治,便是后来的唐高宗。
或许在李世民心目中,缺少雄才大略,治国能力不足,尚可教化提高,然而若无一颗仁爱之心,必定无法广施恩泽于天下万民,难以堪当一国之君之重任。
李治登基之初,在朝政大事上倚重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虽无大错,却始终无法成长一名独当一面英明君主,直到后来,一个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中豪杰来到了李治身边,唐高宗的执政生涯才得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女人,便是后来成为一代女皇的武则天。
关于唐高宗李治,民间对他的评价普遍是一位“守成皇帝”,说得更明白点,与其说人们对他的政绩感兴趣,不如说对他后宫女人之间的故事更为津津乐道。须知唐高宗李治从父亲李世民手中继承的,不仅仅是大唐的江山社稷,还有李世民生前颇为宠幸的后宫佳丽啊!
唐朝李治之后的皇帝是谁
李治之后的皇帝是谁
唐高宗李治的接班人是谁?这个问题早在高宗登基之初就曾经引起过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女皇武则天剧照
当时王皇后希望高宗立自己的养子——宫女刘氏所生的陈王李忠为太子,而萧淑妃则极力鼓动高宗立自己的儿子雍王李素节为太子。在这两个女人无休止的争斗中,高宗不胜其烦,因而时常前往感业寺,与心中挚爱的武则天幽会,不久便使武则天怀上了龙种。武则天回宫后,迅速扳倒了王皇后与萧淑妃这两个劲敌,成功登上了后位。高宗遂废李忠的太子之位,转而立武后的长子李弘为太子。
李弘与其父一样宅心仁厚,十分同情萧淑妃所生的两个女儿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劝母后为他的两个异母姐姐找个好归宿。此时触怒了武则天,于是她一面将两名公主许配侍卫打发出宫,一面谋划改立太子之事。两年后,李弘暴毙,高宗无奈,改立武则天次子李贤为太子,岂料不出五年,李贤谋逆,高宗大失所望,将其废为庶人,终被武后逼死。
永淳二年十二月,李治殡天。武后废帝主政,不久便将自己的三子李显扶上皇位。唐中宗李显登基后,贪图逸乐,不思国政,竟公然扬言要将李家天下送给韦皇后,武则天闻听后勃然大怒,立刻废去李显的帝位,将其贬为庐陵王,赶出长安。李显黯然离去后,新登大宝的唐睿宗李旦惧怕武则天的威势,没做几天皇帝便主动提出禅让王位,请母后执政的意愿,苦心经营多年的武则天自然不会推辞。数日之后,在百官朝贺声中,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终于登上了她人生的巅峰。
李治年号
在唐高宗李治继位前,大唐皇帝的年号几乎没有变动过,例如唐太宗在世时,一直使用“贞观”为年号,直至太宗殡天。而高宗执政期间,曾先后使用过永徽、显庆、龙朔、麟德等十四个年号,如此高频率地改换年号,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唐高宗李治剧照
关于唐高宗频繁变更年号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国事纪念论”,即每逢国家有大事发生,就要改换年号,像废立太子,亦或是天降祥瑞等影响大唐国运的事件,高宗认为必慎重对待,遂改国号以作纪念。
这个说法能从史书工笔之上发现迹象,比如“含元殿前麟趾见”,便改国号为麟德,又好比“以陈州言凤凰见于宛丘”,于是又改国号为仪凤,由此可见,将变更国号视为一种大事记,亦未尝不可。
至于另一种说法则意义更为深远。高宗执政之初还不曾频繁变更国号,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无疑是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一个善于打破常规的女政客。她主持朝政后,使高宗频繁更换年号,以及高宗逝世,她自己称帝,又不断地变化自己的年号,只能想象,是她的性格使然。武则天通过变更年号,体现自己与李治并肩,甚至是超越李治的政治地位,并以这种形式让天下百姓先入为主地习惯“改变”,接受不拘一格的新理念,这都是为其将来以一介女流的身份登基为帝所做的准备。联想到武则天称帝后推出的一系列创新的施政举措,顿觉前期的年号变更不过冰山一角,一代女皇的眼界格局远比常人所想的更为广大。
李治和武则天
严格来说,武则天最初应该是唐高宗李治的庶母。贞观十一年,十四岁的豆蔻少女被唐太宗召选入宫,封为五品才人,伴驾唐太宗左右。当时的李治不过是十岁的青葱少年。在长达十二年的岁月里,李治每每出入太宗书房,总忍不住多看父亲身边这位美艳的伴读秘书几眼,一来二去,两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自然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李治与武则天剧照
若说李治对武则天最初的情感只是懵懂少年对美丽异性的好感的话,那么成年登基为帝后,李治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武氏从感业寺内接回宫,则更大层面上是由于身处王皇后与萧淑妃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令高宗感到情感上失落,而武则天的温柔多情在此时起到了一种填补内心空虚的作用。
李治对武则天的爱,更大程度上带有一种对母性光环的依恋,以及对政治伙伴的倚重,这种情感相较他过去对萧淑妃那种单纯的自上而下的恩宠有本质的不同。
虽然后来高宗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不光是因为他对她的感情,更主要是为了从长期专权的舅舅长孙无忌手中夺回朝政大权,然而他毕竟给了她天下女子最尊崇的荣耀和冠冕,更何况他后期许她参与朝政,把军政大权交于她分担,并赐“二圣”尊荣,这都为武则天一步步登上帝王的权力巅峰创造了条件。须知对于一个君临天下的皇帝而言,肯将自己最重要的王权交予心爱的女人分享,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他对她的信任与爱重吗?
大唐第三位皇帝李治是好皇帝吗
李治是好皇帝吗
唐高宗李治是大唐开国之后继承大统的第三位皇帝。在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光芒掩盖下,李治的历史功绩常被后人淡化,多数人评价其“性格怯懦,受制朝臣”,乃是一位在政治上缺乏经世之才的守成皇帝。
唐高宗李治剧照
其实,做一个合格的守成皇帝,也未必像世人想象的那么容易,想来唐玄宗李隆基从先辈手中接过锦绣河山,可稍一疏忽便酿成了足以颠覆大唐盛世局面的安史之乱。
遥想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龙驭殡天,时年二十二岁的高宗李治一下子从父亲手中接过这副重担,这时,他的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当一个好皇帝,他风雨无阻天天坚持上朝,周旋于先帝钦点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等人之间,下了朝还要马不停蹄走访民间,体察民意,本着一颗爱民如子之心小心翼翼地处理国家大事,这种种迹象表明,唐高宗非但不是一位庸碌无为的天子,反而十分勤政爱民,这也就是为何唐高宗执政时期唐朝疆域最为广大,政治最为清明,物产最为丰盛,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原因之一。
高宗执政前期,与武则天共同掌管军政大事,把大唐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也从根本上排除了外戚势力对朝政的干扰,使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然而后期出现的帝后争锋的现象,则是高宗面对日渐强势的武则天,感到难以制衡,索性让权于武后的结果。
李治固然不像李世民,拥有杀伐决断的勇气,但就他在位三十四年所做出的功绩来说,他依然称得上是个称职的天子。
李治在位多少年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于贞观二十三年继承大统,是为唐朝建国之后的第三位皇帝。李治二十二岁成为一国之君,五十六岁寿终正寝,总共在位三十四年,这三十四年间,他先后经历了改立皇后、处死公主、驱逐外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励精图治,终与天后武则天一同开创了盛世大唐的后贞观时代。
唐高宗李治剧照
李治与武则天是夫妻,更是政治舞台上的铁腕搭档与对手。
唐高宗登基初期,前朝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遗老大臣长期把持朝政,后宫有王皇后与萧淑妃两股政治势力争斗不休,一时间竟没人把这位初登大宝的天子放在眼里。
若没有武后的辅佐,以李治的性格,必定沦为傀儡,断不会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前朝后宫,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因此,前期的李治对武则天自然恩宠有加,倚重非常。
然而到了后期,武后专权,渐渐飞扬跋扈,大有越过王权一人独大之势,李治遂起了废后之念。还得说武则天技高一筹,一早已洞悉了帝王的心思。在她的精心策划下,李治的废后计划彻底破产,至此之后,他对独揽大权的武则天再也无能为力了。
永淳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饱受精神与病痛的双重折磨后,终于告别了人世。
武则天从此再无制约,更加肆无忌惮,遂废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赶出长安。懦弱的睿宗李旦本就是个胸无大志之人,面对暴戾强悍的母亲自然不敢有多意见,竟然主动提出禅让王位,请母后登基为帝。武则天欣然接受,于是,时年六十七岁的武则天荣登大宝,灿烂辉煌的大周时代正式到来。
李治年号
在唐高宗李治继位前,大唐皇帝的年号几乎没有变动过,例如唐太宗在世时,一直使用“贞观”为年号,直至太宗殡天。而高宗执政期间,曾先后使用过永徽、显庆、龙朔、麟德等十四个年号,如此高频率地改换年号,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唐高宗李治剧照
关于唐高宗频繁变更年号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国事纪念论”,即每逢国家有大事发生,就要改换年号,像废立太子,亦或是天降祥瑞等影响大唐国运的事件,高宗认为必慎重对待,遂改国号以作纪念。
这个说法能从史书工笔之上发现迹象,比如“含元殿前麟趾见”,便改国号为麟德,又好比“以陈州言凤凰见于宛丘”,于是又改国号为仪凤,由此可见,将变更国号视为一种大事记,亦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