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诗人蔡云写的《吴歈》这首诗中有写到:“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句诗很好的表现出旧时候江南民间庆祝百花生日花朝节的盛况,让人感觉满目锦绣,如临其境。那么今天吾爱诗经网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花朝节,看看关于花朝节的来历和传说。
花朝节又名花神节、挑菜节、百花生日等,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花朝节的日期,一般为农历二月十五日。但由于各地的气候不尽相同,日期也不完全一致。除二月十五外,也有的在二月初二、二月初十、二月十二、二月二十二等。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初放。
在这春光明媚的吉日良辰,人们以多种方式为百花庆贺生日,其中较著者有赏红、赏花、祭花神等。
赏红是一项传之久远也比较盛行的节俗活动。过去每到花朝节这天,家家都将五彩丝绸系在花枝上,以此来给百花祝寿。那些鲜艳的彩带缀于枝头花苞间,随风飘舞,绚丽多姿,构成了一道亮丽风景。正如清代诗人张春华在《沪城岁事衢歌》中所写:“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
赏红在我国分布很广,江南尤甚。清顾禄的《清嘉录·二月》中就载有清代苏州一带赏红的情景:“(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也介绍说:“十二日花朝,闺中裁红,系之花木,风来招展,红绿参差,亦春光之小点缀者。”
赏红不但在民间盛行,清代时在宫中也很受重视。《清稗类钞·时令类》就记载了慈禧太后赏红的情景:“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孝钦后至颐和园观剪彩。时有太监预备黄红各绸,由宫眷剪之成条,条约阔二寸,长三尺。孝钦自取红黄者各一,系于牡丹花,宫眷太监则取红者系各树,于是满园皆红绸飞扬。而宫眷亦盛服往来,五光十色,宛似穿花蛺蝶。”
赏红之俗,据说起源于唐代的护花幡。唐人小说记载,唐天宝年间,有个叫做崔玄微的文人十分爱花。有一年二月,他游园赏花时碰到几位妙龄女郎,向他诉说她们害怕恶风侵害,经常乞求风神十八姨庇护,后来得罪了十八姨,失去庇护。因此请求崔玄微,每年二月初一做一个朱幡,上面画上日月星辰,挂于花枝上,这样即可帮她们避难免灾。崔氏如法照办,二月初一这天将朱幡挂于花枝。果然这天狂风大作,将树木连根拔起,唯独园中的繁花安然无恙。后来这种朱幡就被称作护花幡,爱花者竞相效法,相沿成俗,广为流传。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中的这句唱词,很好地表达了古人赏花的美好心情。而在花朝节赏花,更加别具风味。
过去在花朝节这天,民间、宫中都有赏花的习俗。在唐代,这一习俗主要流行于上流社会和士大夫阶层。武则天就是一个爱花成癖的人,每到花朝节这天,她都要率领群臣、宫女游园赏花。在尽兴欢乐之余,她还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成花糕,赏赐群臣。一些文人雅士也常在花朝节这天郊游宴饮,赏花赋诗,与花同乐。
到了世俗生活丰富的宋代,随着花卉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赏花也进一步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花朝节的重要内容。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简要记述了南宋都城临安花朝节赏花的盛况:“仲春十五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开放之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湖门外庆乐、小湖等园,嘉会门外包家山王保生、张太尉等园,玩赏奇花异木。最是包家山桃开浑如锦障,极为可爱。”
清代花朝节赏花,依旧热闹非凡。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述了当时北京赏花的情景:“十二日传为花王诞日,曰花朝。幽人韵士,赋诗唱和。春早时赏牡丹,惟天坛南北廊、永定门内张园及房山僧舍者最胜。除姚黄、魏紫之外,有夭红、浅绿、金边各种,江南所无也。”
花朝节这天,各地还有祭祀花神的习俗。民间所说的花神,指百花的神灵或司花、护花的神灵。传说最早的花神是一位叫女夷的女子,因擅长养花而被奉为花神。后来人们认为自然界的花卉众多,一位花神太少,故又出现了“十二花神”等多位花神。又因南北各地的花卉不尽相同,所以“十二花神”也不完全一样。
江南各地流传的“十二花神”为:正月梅花江采苹、二月杏花杨玉环、三月桃花戈小娥、四月牡丹丽娟、五月石榴公孙氏、六月莲花西施、七月蜀葵李夫人、八月桂花绿珠、九月菊花梁红玉、十月木芙蓉貂蝉、十一月山茶王昭君、十二月水仙甄宓。
有了花神,就要立庙祭祀。过去各地都建有花神庙。每到花朝节这天,人们不仅要前往花神庙焚香献祭,有的还演戏娱神,还有的举行盛大的花神庙会。如北京西南的丰台花乡,就有东西两座花神庙。西花神庙庙门上高悬着“古迹花神庙”匾额,前殿供奉花王及各路花神的牌位。每年花朝节这天,丰台十八村的花农都来这里进香朝拜,祭祀花神,祈求花神保佑,使花木繁盛,花果满枝,年年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