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仕女图,唐朝仕女妆容,唐朝妆容,唐朝粉面桃花妆(图)
《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唐朝仕女妆是中国唐朝时女性的妆容。
化妆的次序大致如些: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就即是现今的涂胭脂、画口红、修眉及花钿(额饰,两眉之间的装饰)。
唐朝化妆重点与现代差别不大,称呼不同而已,如上粉底称上铅粉,画眉毛是画黛眉,擦口红是上唇脂;特别的是唐朝女性会在眉心、太阳穴与嘴角画动物、植物,称为花钿,若以金箔制成则称金钿。
唐朝女性涂口红流行心形、鞍形与一般形,心形是上下唇画成正、倒爱心状,鞍形是上下唇皆画成M字形,一般形上唇依唇形描红,下唇为半圆形,无论哪形的唇脂面积都比嘴唇小。此外,史书记载唐朝杨贵妃喜欢上很白的粉底,再擦上很深的腮红,红到连擦汗的手帕也染红,因而蔚为流行,当时女性竞相模仿。
梳妆用具
据《朝野佥载》记述,东海人马待封,为唐开元年间的工艺发明家。他“其巧逾于古”,曾为皇后造一梳妆具:“中立镜台,台下两层,皆有门户。(皇)后将栉沐,启镜奁后,台下开门,有木妇人手持巾栉至。(皇)后取已,木人即还。至于面脂、妆粉、眉黛、髻花,应所角物,皆木人执。继至,取毕即还,门户即闭,如是供给皆木人。(皇)后既妆罢,诸门皆阖,乃持去。其妆盒金银彩画,木妇人衣服装饰,穷极精妙焉”。唐代宫廷贵妇的豪华梳妆用具,跃然纸上。
桃花人面:一份唐代“桃花妆”指南
古人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也就是说,各地的桃花要渐次开放了。
桃花初开时三枝两枝,自成风流仪态;盛放时光华照眼,望之若云蒸霞蔚;而凋零时也是落英缤纷,绯红满地。从“竹外桃花三两枝”的知春到“桃花乱落如红雨”的惜春,桃花以其秾丽明媚,几乎占尽春光了,然而中国文人虽多写此花,却赋予其非常固定的文化内涵:美人与爱情。
与桃花有关的美人不是薄命就是祸水:春秋时的桃花夫人息妫,曾引发了三个国家的战争。《春秋左传·庄公十四年》:
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
唐代诗人王维也有诗云:“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再如制出桃花色“薛涛笺”的薛涛和写出“桃花得气美人中”的柳如是,也都身世畸零。
(唐人《宫乐图》)
而桃花贯穿的爱情也多惹人唏嘘:
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初见端倪便戛然而止的爱情;
陆游“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是旧情犹在却无奈分离的爱情;
孔尚任“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是郎心易变、离恨难收的爱情……
总之,文人们多谓此花弱质轻浮,虽有正面形象如陶渊明的桃花源、唐寅的桃花庵,也只算是人生不称意的避世之处。桃花如此容色,众人怎么忍心踩之贬之呢!还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写桃花写得一派天然,还原桃花本来的烂漫: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唐朝时期盛行的“桃花妆”想必是取桃花明艳可人这种积极意义来命名的;否则,若桃花喻美人薄命、姻缘坎坷,“桃花妆”又怎么会被古代女子们喜爱呢?
桃花妆,亦称“桃花面”。唐宇文氏《妆台记》记载:“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宋高承的《事物纪原》中记载:
隋文宫中红妆,谓之桃花面。
明末张岱《夜航船》中提及燕脂(即胭脂),也记载:
纣以红蓝花汁凝作脂,以为桃花妆。
(张大千 《唐妆仕女图》局部)
可以看出,“桃花妆”流行于隋唐时期,不仅妆容娇俏如桃花,而且最关键部分“燕脂”的主要成分也是一种花。自古常以名花喻美人,况清代张潮《幽梦影》云: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头一句便是以花为貌,妆名“桃花妆”,大概也是古时女子对自己容貌的一种期许吧。
此外,除了“桃花妆”,古人还有“芙蓉妆”、“落梅妆”、“晓霞妆”等多种妆容,命名方式惯用自然界的美好事物,隐约能见出古人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今人见到古画上唐代仕女的“桃花妆”,大多是觉得怪异又吓人,这是因为历代审美的变迁,但历朝历代女子爱美的心从没变过!春风骀荡,许多女孩子可能都已经有计划去踏青赏花、去约会访友,我们如今虽然不太可能化一款唐代的桃花妆出门,但可以取其精髓,也就是重点画出像桃花一样俏丽明媚的腮红,到时桃花人面,眉目含情,一定悦人悦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