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演变全过程 中国女性旗袍变迁历史

上海影视乐园的服饰收藏馆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旗袍。她们怀旧而高雅地为每一个观者讲述着自己的演变。近百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中国旗袍——这枝世界女装园地中的奇葩,以适应女性体态和时尚而经久不衰。旗袍虽然是由满族的骑装脱胎而来,但在1930年“北伐战争”后,随着短袄与长裙合并,中国出现了第一代改良的旗袍,典雅而又文静,被称之为“学生式”。这以后又经过30多年的演变,随着其领高、袖长、开衩,以及三位等部位的不断变化,衣料、色彩、花边、饰品不断翻新,同时为适应现代都市社会的节奏,昔日旗袍与今日服饰相融成趣,使旗袍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妇女礼仪活动中独具代表性的盛装。   

  清末旗女服装,袍子宽大,腰平直,束身、裹腿,裙长至足,宽松式,多重镶滚。   
  清末民初的汉族女装,右襟无缝传统式短袄,配百褶裙。   
  北伐前盛行的旗袍马甲。内穿倒大袖短袄,外套无袖长马甲。   
  1926年,短袄和马甲合二而一。此为民国新旗袍的最初款式。   
  1927年上衣下裙式,袖口维持旧短袄的宽大风格,裙长至踝。   
  1927年后,新潮女士缩短旗袍,并在袖口下摆处缀上蝴蝶褶。   
  1930年北伐后,第一套正规的学生服。受欧美的影响,收腰,膝上一寸,袖口缩小。   
  1931年旗袍长度下垂,袖缩至肘,领处两粒钮,双宽滚边,低衩。   
  1933-34年,流行大衩旗袍,衩高过膝甚至及臀,腰身变得极窄。   
  1935年,旗袍长度发展到全遮脚的极点,开衩却降至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