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两汉时期谁把礼转化成三纲五常
- 儒家称道的礼包括
- 两汉时期谁把礼转换成三纲五常
- 礼闱什么意思
- 说“礼”的重要性的古文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提出来的,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三纲五常就是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和制度。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在三纲五常中是指表率的意思。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和夫妻都存在主从关系,君为臣主、父为子主、夫为妻主。三纲的依据源于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
西汉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君为主,臣为从。
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称道的礼包括儒家所谓的“礼”,不仅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应该秉承的礼仪。
而是君子应该通过仁来辨别是非之后,而对一切事物所采用的一种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响亦不受内心迷惑的一种心智和处理事物的态度,从历史来分析“礼”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
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
两汉时期谁把礼转换成三纲五常董仲舒在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三纲五常是谁确定的
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神学体系。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三纲五常是谁确定的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按照“贵阳而贱阴”的理论提出的一种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伦理与政治制度。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董仲舒时期,他将儒家思想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并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最终创建了儒学为核心的大一统学说。儒家哲学发展到董仲舒时期,儒家正式成为官方正统学说。
礼闱什么意思礼闱的意思是汉代尚书省在建礼门内;指古代科举考试之会试,因其为礼部主办,故称礼闱。出自:唐·王维《工部杨尚书夫人京兆王氏墓志铭》:“朝含香兮礼闱,夕青琐兮黄扉。”
唐·杜甫《哭长孙侍郎》诗:“礼闱曾擢桂,宪府旧乘骢。”
说“礼”的重要性的古文表示礼仪的古文如下:
1、《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
2、《礼记》。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3、《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但是实际上是西汉末王莽时期大儒刘向和其子刘歆的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