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取消了跪礼吗 孔子后代投降了多少次

目录导航:

  1. 宋朝取消了跪礼吗
  2. 孔子后代投降了多少次
  3. 孔子死后封什么神
  4. 孔子神位
  5. 孔子和成吉思汗的区别
  6. 元朝为什么没有逼迫汉人说蒙语
宋朝取消了跪礼吗

1、宋朝跪拜、叩首,这种礼节只要在非常重要的、非常正式的场合才行的礼节。比如:三年一次的祭天“郊祀”大典,皇帝登基大典、拜祭祖先、拜祭孔子等。2、官员上朝是站立,对皇帝是行“揖手”之礼,也就是微微欠身、拱手。3、到了元朝,野蛮民族暴虐,视百姓为刍狗,跪拜、叩首成为日常礼节,百姓见官、官见上级……都要跪拜、叩首。4,明承元制,清承明制,又更加深,官员上朝,多数时间都跪着,需要额外行礼,那就膝行、俯身叩首……正所谓——膝盖被打断后、脊梁也就断了

孔子后代投降了多少次

虽然孔子是至圣先贤,为中国的思想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的后人们却都是一帮贰臣、卖国贼,有人给这一群衍圣公起了一个新名字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

不守忠君之节的贰臣

每到王朝更替时,第1个投降新政权的往往就是衍圣公们。宋金时期,金国大举侵宋。孔子的48代子孙孔端友却借以朝见宋高宗之名背着孔子的木像慌忙逃往南方,弃孔府于不顾。俨然是一个可笑的胆小鬼,丝毫没有与国土共存亡的勇气。

无独有偶,他的孙子孔元措在元朝军队入侵时,立即向忽必烈献媚,并利用自己衍圣公的身份与威望,拉拢大金朝廷文人投靠忽必烈,做出一副奴颜卑膝的样子。元朝末期,孔克坚为保存孔府在乱世中的地位做起了两面派。

明末清初之际,孔家又一次投降了他的新主人。孔胤上表满清皇帝,他表示孔家愿意与满清合作。为了表示孔家的诚意,孔胤植甚至率领孔子后人剃发易服表示效忠清朝。

外敌入侵时的卖国贼

如果说衍圣公们为了自身的荣誉投降新王朝及新政府。从现在看来,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与衍圣公各取所需,说到底也是中华民族自己的事。可是在近代孔子的后人们却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大汉奸。面对敌人的洋枪洋炮,衍圣公们的骨头似乎没有那么硬,又一次犯起了良禽择木而栖的老毛病。

大清光绪年间,德国强占胶州湾,而山东的孔府竟然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画像请入孔府,与孔子一同供奉。英国强占威海卫时期,孔府的祠堂中又多了一张爱德华三世的画像。

如果这些都不算什么,那么日军攻占曲阜时,孔府的做法那才叫一个精彩。在孔府档案中曾保留过一份于1938年发出的请柬。在这份请柬中,所邀请的人都是侵华日军山东方面的领袖还有许多大汉奸。

在当时那个战争年代,很难说清孔家邀请这些侵略者出于什么意图。但应该是孔家良禽择木而栖的老毛病又犯了。

在历史上,衍圣公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是天下读书人敬仰的对象。可是到了现代社会以后,衍圣公在人们眼中的形象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被网友称为“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为何衍圣公在网友眼中变得如此不堪?说起来,这也不能怪现在的人说话太刻薄,因为衍圣公一脉在历史上确实做了许多不得人心的事。

孔子死后封什么神

孔子去世后,被上天封为素王。这是传说,有据可查的封号如下:

汉朝时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其中“褒成”是古国名,“宣尼”是封给孔子的谥号,“公”是爵位(在我国古代社会,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其中公爵地位最高,男爵地位最低)。

北魏孝文帝封孔子为“文圣尼父”,其中“文圣”是对孔子的追封,而“尼父”只是一种尊称。

北周静帝追封孔子为“邹国公”,其中“邹国”是古国名,“公”是爵位。

隋朝文帝封孔子为“先师尼父”,“先师”和“尼父”都是尊称。

唐朝太宗封孔子为“先圣”,后改为“宣父”。其中“先圣”是尊称,“宣”是谥号,“父”是昵称。其子高宗封孔子为“太师”,是官位,俸禄和职务实际授予孔子的嫡传子孙,其他朝代的爵位同样由孔子的嫡传子孙领受。

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谥号,“公”是爵位。

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是谥号,“王”是帝王,寓意和周文王、周武王等并列,将孔子的地位推崇到了极致。

西夏为巩固统治,尤其信奉儒家思想,对于孔子的封号,在继承唐玄宗封号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升,直接封为“文宣帝”。这一称号,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对孔子封号的最高级别。

元朝成宗复封孔子为“文宣王”。

明朝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属封号或尊称。

清朝世祖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后改为“至圣先师”,属封号或尊称。

民国政府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同样属于封号。

后来的孔老二,大概也算一个封号。

孔子是“至圣先师”,是“万世师表”,被后人尊为“孔圣人”,后人有衍圣公的爵位,没有听说过他去世之后是什么神仙封号的,倒是有说是文曲星下凡的.孔子被后世尊为"文圣人",关羽为"武圣人"。

客观些说,孔子无论如何还创立了儒家思想,历史评价再差也应该和老子,墨子等先贤相提并论。

大成至圣先师。

第十八个谥号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汲取了元成宗所追加之谥号,却将王改为了先师,也印证着孔子日益衰退的地位。众所周知,满清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封建王朝,加之顺治皇帝不喜儒学,孔子的谥号定然要再次下降。顺治十四年,去掉了“大成”、“文宣”等粉饰词汇,只谥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谥号自此逐渐定型、定性,至民国二十四年,蒋家王朝追谥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成为了孔子谥号的最终版本

孔子死后封为圣。

孔子死后被追加的第四个谥号,彻底将孔子封圣,孔圣人之名由此传开。此谥号由北魏孝文帝追加,谥号“文圣”,尊称“尼父”,全称为“文圣尼父”。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于汉平帝元始元年,被追封为“褒成宣尼公”。

孔子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被追封为“文宣王”。

孔子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被追封为“至圣文宣王”。

孔子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被追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孔子于明世宗嘉靖九年被追封为“至圣先师”。

孔子于清顺治二年被追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首先,举个事例。 孔子被后世尊为"文圣人",关羽为"武圣人"。 客观些说,孔子无论如何还创立了儒家思想,历史评价再差也应该和老子,墨子等先贤相提并论。 但关羽一介武夫,不过是三国时期一个出色的武将而已,他的主子刘备也仅仅得了三分天下。

他何德何能可以称为"关帝"呢? 原因很简单,关羽的"忠""义",很得封建统治者的欢心,他们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做关羽这样的人,这样,他们的统治的地位才能稳定。 同理,孔子被捧上神坛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儒家思想讲究"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当然比老子的"清净无为",墨子的"仁政兼爱"更对封建统治者的脾胃。 其实,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已经不单单是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了。

而是儒为表,法为里,儒为主,法为附,兼并各种思想学说大成,对封建君主的统治百利而无一害的"儒"。 于是,不管泉下的孔夫子愿不愿意,他就靠这个被人改得千创百孔的"儒"当起了圣人。

至于哲学角度嘛,没学过,随便说说吧,看能不能帮助你。 在黑纸上画一块灰色,比白色看起来更白。

孔子神位

汉朝时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其中“褒成”是古国名,“宣尼”是封给孔子的谥号,“公”是爵位(在我国古代社会,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其中公爵地位最高,男爵地位最低)。

北魏孝文帝封孔子为“文圣尼父”,其中“文圣”是对孔子的追封,而“尼父”只是一种尊称。

北周静帝追封孔子为“邹国公”,其中“邹国”是古国名,“公”是爵位。

隋朝文帝封孔子为“先师尼父”,“先师”和“尼父”都是尊称。

唐朝太宗封孔子为“先圣”,后改为“宣父”。其中“先圣”是尊称,“宣”是谥号,“父”是昵称。

其子高宗封孔子为“太师”,是官位,俸禄和职务实际授予孔子的嫡传子孙,其他朝代的爵位同样由孔子的嫡传子孙领受。

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谥号,“公”是爵位。

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是谥号,“王”是帝王,寓意和周文王、周武王等并列,将孔子的地位推崇到了极致。

西夏为巩固统治,尤其信奉儒家思想,对于孔子的封号,在继承唐玄宗封号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升,直接封为“文宣帝”。

这一称号,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对孔子封号的最高级别。

元朝成宗复封孔子为“文宣王”。

明朝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属封号或尊称。

清朝世祖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后改为“至圣先师”,属封号或尊称。

民国政府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在历史上是没有神位这一说的。

老子姓李名耳,全名是李耳,字聃或者叫伯阳。李柏阳,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曲仁里人。从一出生,他就充满了神话色彩,他的母亲没有老公,只是因为天空中的流星飞过,于是就有了身孕。母亲怀胎七十二年,忍无可忍,相传是从左腋生下了他,老子在其母亲肚子里,刚出来就显出白发苍苍的模样,因此得名为老子。

孔子和成吉思汗的区别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

而成吉思汗是宋朝末期崛起的蒙古族的首领,后来他的孙子忽必烈创立了元朝。

两者相隔了1000多年

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及周边国家数千年,而且还会继续影响中国人。孔子的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几乎是中国人的一种宗教。孔子更伟大。

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奠基者,但持续时间短,且是武力征服,相比孔子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稍逊一筹

元朝为什么没有逼迫汉人说蒙语

元朝的政体基本沿袭了中国古代的行政结构。国号“大元”的选定出自《易经》。几代元皇帝的谥号、庙号都沿袭于中国。元朝统治者,编辑的是《宋史》,这说明是承接宋朝,承认属于中国,明朝编辑《元史》,也是承认元朝的。当时元朝官方文件使用的是汉字,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采用程朱理学为主的科举,汉人也并没有被强迫要求学习蒙语。

还有一点要指出的就是,元朝和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并非一回事。大蒙古国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之中就已经实际解体。元朝是原大蒙古国解体的一部分,它完全承接了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