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的思想的发展的特征 三国真实历史讲解

目录导航:

  1. 三国至隋唐的思想的发展的特征
  2. 三国真实历史讲解
  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间和影响
  4. 万里茶道历史知识点
  5. 高加索三国介绍
三国至隋唐的思想的发展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政治方面: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繁。

或诸侯争霸称雄,或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发生了重大变革。

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封建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封建化过程。

各民族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方面:社会变革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如:战国时期经济实力最强的秦国灭掉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南北朝南北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如: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的进步;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和《齐民要术》。

文学艺术取得重大成就。

如: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和青铜艺术的进步;东晋的书法绘画成就,著名诗人陶潜,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1、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

2、文化交流频繁:三国到隋朝之间,运河的开通促使交通的畅达,使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发展

隋唐时期的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哲学、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光耀千古;体育活动也空前活跃。

三国文化泽被深远,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是“中华文化圈”的源流,而唐文化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足迹。

三国真实历史讲解

三国,上承东汉,下启晋朝。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也有说从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持续60年。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孙吴三个主要政权。

黄巾之乱动摇东汉统治,引发群雄割据

东汉末年,十常侍祸乱朝政,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弱,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天灾加人祸压的百姓喘不过气。

张角凭借自身医术救治百姓,并创立太平道教,用宗教笼络人心。受苦受难的百姓们有很多喝了张角的药水治好疾病的,纷纷加入太平道教。太平道教快速发展起来,散落在全国的教众有几十万人。张角将教众统一起来,为起义做准备,意图推翻汉朝,建立自己的政权。

184年,逢大旱,许多地方粮食绝收,而朝廷税赋不减。加上朝廷卖官爵,致使官吏腐败,大肆搜刮百姓。官逼民反,张角与信众相约造反,起义军头绑黄巾,因此称“黄巾起义”。起义军烧毁官府,四处劫掠,一个月内,起义军就席卷全国七州二十八郡(汉朝共设十三个郡)。一时之间,州郡失守,官吏逃亡,东汉中央政府震惊。

汉灵帝闻讯急忙调兵遣将与张角军周旋,有大将军何进、名将皇甫嵩、朱儁、孙坚等人,但初战汉军并未成功,黄巾军势如破竹。后来皇甫嵩被围,用火攻击黄巾军,使黄巾军大乱,恰逢曹操赶来援助,皇甫嵩、朱儁和曹操三面夹击,斩杀黄巾军数万人,汉军大胜。经过10个月的激战,黄巾起义才被平息。

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天下大大小小的起义浪潮已经掀起,接连的起义使汉室朝廷疲于应对,汉室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中。

188年,黄巾余部再次发动起义。为了快速平定叛乱,汉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让其拥有地方军政大权,以便加强实力进剿起义军。

汉灵帝下放权力的政策,导致地方军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朝廷无力约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东汉朝廷名存实亡,为三国拉开了序幕。

宦官与外戚争权,引董卓进京

189年,汉灵帝去世,年仅14岁的皇子辩继位,史称东汉后少帝。刘辩年幼,其母何太后和舅舅何进掌权。

汉灵帝去世之初,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何进,改立刘辩的弟弟刘协。刘辩继位后,何进与袁绍等人密谋除去十常侍,但遭到何太后的反对。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召凉州董卓带兵入京,迫使何太后同意。宦官们先发制人,杀死何进。何进的部下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兵入宫杀宦官,张让等人挟持刘辩和何太后等人出宫避乱。董卓打听到少帝在北芒山,急忙率兵前往,立下救驾大功。何进的余部都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间和影响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三国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起止时间,从确切的意义上来讲,是从公元220年曹魏立国,东汉正式灭亡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灭南陈,统一全国止。但习惯上,人们通常将其上限延伸至公元184年,汉末黄巾大起义爆发,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混战开始,以便于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动荡不安历史的探究。

三国两晋南北朝共历四百年,这四百年历史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经历了痛苦的煎熬,又重新再生的四百年。在这四百年中,战争的腥风血雨涤荡着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从董卓之乱到隋文帝灭陈,每次战争,都饱蘸着无数百姓的血泪。中华大地到处是一幅幅“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凄惨悲怆的图画。多少将士与百姓的白骨,构筑成一个个帝王的宝座。那些乱世枭雄们踩着鲜血淋漓的尸骨,实现着他们皇帝的美梦。中华民族在这扰攘纷争的年代里,被蹂割到最细的单位,各少数民族都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壮大,最后汇入民族大融合的汪洋大海之中。

一、西晋与东晋

1、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

2、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二、南朝

1、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

2、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

3、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

4、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

三、北朝

1、北魏,拓跋圭在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从拓跋圭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

2、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公元550年为高洋所代,东魏共历17年。

3、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公元557年为宇文觉(宇文泰三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4、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的儿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公元577年为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5、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为隋杨坚所代,共历五帝、25年。

万里茶道历史知识点

万里茶道是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

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干线总长13000 余公里,沟通了亚洲大陆南北方向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区域,并延伸至中亚和东欧等地区 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路”。

高加索三国介绍

高加索三国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绝大多数居民信伊斯兰教,什叶派占85%,经历突厥民族主义和苏联无神论的洗礼,阿塞拜疆已是世俗国家,当地人对宗教远不及伊朗执著,甚至不及土耳其。阿塞拜疆文化又是土耳其和波斯两种文化的混合体,苏联时代70年又为它增添了俄罗斯元素,而伊斯兰元素依然顽强地体现在建筑、艺术、音乐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公元3世纪起在伊朗萨珊王朝版图,7—10世纪阿拉伯人统治该区域并传入伊斯兰教。11—13世纪,阿塞拜疆族形成,该地被突厥人和蒙古人占领。16世纪,尊崇十二伊玛目的伊朗萨非王朝统治该地,什叶派穆斯林自此主导该区域和伊朗全境,在此期间,以逊尼派保护者自居的奥斯曼与波斯萨非王朝激烈争夺,结果奥斯曼控制小亚细亚,波斯掌握阿塞拜疆。

19世纪初,沙俄从北高加索南下,与波斯交战10多年,于1813、1828年分割阿塞拜疆,俄国吞并北阿塞拜疆。随后的半个多世纪,大批非穆斯林(包括亚美尼亚人)迁居该地,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为后来的民族冲突埋下伏笔。19世纪末,巴库成为当地最大的工业中心,经过俄苏近200年的经营,巴库融合波斯、突厥和欧洲斯拉夫三种文化风格,巴库旧城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高加索三国分别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同属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三国分属不同宗教,格鲁吉亚信东正教,首都第比利,人口一千多万,。阿塞拜疆信仰伊斯兰教,人口三千多万,以阿塞拜疆族为主体。亚美尼亚信仰基督教,人口只有三百多万,亚美尼亚族为主体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