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隽"字的起源和演变
- 奉化名字的由来
隽,篆文(隹,鸟雀)(弓,代表捕猎),造字本义:猎捕的鸟雀、野味。隶书误将篆文的“弓”写成“乃”。隽”还是一个姓氏,而且还有不同来源。姓氏渊源1、源于芈姓,出自汉朝时期武陵郡沅陵顷侯刘吴阳,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战国时期的楚国巴陵,即古籍上所记载的巴丘,又称沅陵,汉朝时期称下隽县。西汉高后吕雉称制元年(公元前187年),吕雉封长沙王之子刘吴阳为沅陵顷侯,历四十六年之后,沅陵县国因无嫡系子嗣而国除。在沅陵顷侯生年间,沅陵顷侯曾将自己的庶支族人分封在“下隽县”,其后裔子孙遂以封邑为姓氏,称隽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隽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juǎn。2、源于姬姓,出自明朝时期辰州府沅陵王朱贵谲,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明朝宣宗皇帝朱瞻基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明宣宗敕封辽简王朱植的第十七子朱贵谲为沅陵王,传一百二十二年之后,因无嫡系子嗣而国除。到清朝初期,有沅陵王朱贵谲的后裔子孙因避满清政府的灭明杀戮,而以居邑名称之古名改称隽氏。到了清朝末期,该支隽氏族人中有回复为朱氏者,亦有沿用隽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隽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shǔn,是汉唐宋以后转音形成的读音。3、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属于以先祖爵号为氏。古代凡指用鸡、鸭、鹅等禽类所烹之肥美羹肴,食后还回味悠长,即言其“隽”,逐渐成为肥美之肉的代称,后有人称赞擅长烹饪“隽”者为“隽氏”。在其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职业特长称谓为姓氏者称隽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隽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juǎn。4、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出自明朝时期汉姓夷化为氏。今少数民族苗族、侗族、彝族中有隽氏族人分布,源出明朝时期随明军入云贵之驻军留居之后代,在与当地苗族、侗族、彝族同胞融合后,将汉姓隽氏带入少数民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西汉隽不疑,字曼倩,渤海(治今河北沧县东)人。初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暴胜之为绣衣御史至勃海,知其贤,荐于武帝,任为青州刺史,昭帝即位,齐孝王孙刘泽与燕王旦联络郡国谋反,他发觉收捕,擢为京兆尹。始元五年(前82),有人冒充戾太子,朝臣不敢辩,他以儒经决事,收捕追治,终发其伪,以此名重当时。
奉化名字的由来郡名名县说。宋《宝庆四明志》有载:“州曰明州郡名奉化,又以郡名名县”。南宋王应磷、清钱大昕等对此早有辨析。以为此说不合唐制。唐朝州郡不并存的,其时无郡名,上溯至隋,其地属会稽郡,史无“奉化郡”,何来“郡名名县”焉。
奉化山名县说。此说出自《康熙奉化县志说》:“县东五里有奉化山,因以名县”。而《读史方舆》云:“奉化山四面各异名,亦谓之瑞峰山。”习惯上,在东为栲栳山,在西为龙潭山,在北为南山。《嘉靖奉化县图志》云:“县东南五里,有山突起曰奉化,唐开元置奉化县于此,因以名焉”。以山名县,以县名山,两说截然相反。明朝的某先生很有预见的打了清朝某先生一个耳光。
奉承王化说。南宋陈著《题奉化图志揭首》载:“奉化为邑
奉化市在秦汉时属鄞县,晋至隋先后属句章县、鄮县。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析鄮县置奉化县。
县名由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唐代明州的郡颇为奉化郡,以此县名;一说,以"民皆乐于奉承土化"而得名;一说,来源于县东奉化山。锦屏街道
奉化区,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宁波市南部,东濒象山港、隔港与象山县相望,南连宁海县,西接新昌县、嵊州市和余姚市,北交海曙区、鄞州区。介于北纬29°25′—29°47′、东经121°03′—121°46′之间
奉化地名由来: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奉化县,因县东五里有奉化山得名;另说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得名,《名胜志》: “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故名”;又据北宋宝庆《四明志》:是常州曰明,郡名奉化,又以郡名名县;另说取奉甘棠而化之之义。
奉化地处长三角南翼,东海之滨,是著名的弥勒圣地、蒋氏故里。全区陆域面积127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3公里,地貌构成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辖4镇8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