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氏的名人事迹 拓跋氏北魏皇帝

目录导航:

  1. 拓跋氏的名人事迹
  2. 北魏被谁取代
  3. 拓跋绍当了皇帝吗
  4. 北魏孝文帝如何继位
  5. 拓跋的姓氏演变
  6. 拓跋宏后面是哪个朝代
  7. 现在还有姓拓跋的吗
拓跋氏的名人事迹

拓跋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姓氏,以下是一些拓跋氏的名人事迹:

1.拓跋珪:北魏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措施,如建立官制、制定律法、鼓励农业等,推动了北魏的发展。

2.拓跋焘: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军事扩张和政治改革,扩大了北魏的领土和势力范围。

3.拓跋宏: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如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等,促进了北魏与汉族的融合。

4.拓跋崇:北魏将领,在北魏与柔然的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击败柔然的进攻,保卫了北魏的边疆。

5.拓跋溶:北魏官员,在北魏与南齐的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击败南齐的进攻,为北魏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这些拓跋氏的名人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们的事迹和成就也为后人所铭记。

北魏被谁取代

北魏是被北周和北齐取代的。

北魏自魏孝文帝迁都、改革以后,汉文化在北朝兴起,但是仍然有很多鲜卑人抵制。魏孝文帝英年早逝,不久北魏国内陷入混乱。鲜卑贵族争权夺利,导致北魏分裂。西魏由宇文氏掌握实权,东魏由高氏掌握实权。几十年后,两魏分别为北周、北齐替代,两魏灭亡。

534年,高欢在元修走后拥立元善见为帝,东魏立,并迁都邺城,“四十万户狼狈就道”,这一次对洛阳造成的灾难是巨大的。那么元修跑去找宇文泰庇护就有好结果了么?当然没有,元修投奔宇文泰不久就被宇文泰杀了,535年,宇文泰拥立元宝炬为帝,西魏立。

从此,北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东魏和西魏,虽然东西魏皇帝仍旧是北魏皇室成员,仍旧是拓跋氏,但是东魏的真正掌权者是高欢,而西魏是宇文泰,东西魏不过是过渡王朝,很快就被北齐和北周取代了。

拓跋绍当了皇帝吗

拓跋绍(394年-409年),字受洛拔,鲜卑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次子,明元帝拓跋嗣异母弟,母贺夫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宗室。

天兴六年(403年),受封清河王,任征南大将军。天赐六年(409年),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因有过失,道武帝将她囚禁在宫中,将要下令杀她,由于天色已晚,没有处决。贺夫人秘密派人告诉拓跋绍,请求拓跋绍救她,当晚拓跋绍与帐下武将以及宦官等人联络谋划,秘密潜入宫中,杀害了道武帝。次日,拓跋绍假称奉诏书,把文武百官集合在宫门前,希望文武百官拥护自己登基,消息传至道武帝长子齐王拓跋嗣,拓跋绍猜出事情始末,暗中联络朝中大臣,安排宫廷卫队抓住拓跋绍,随后下令诛杀拓跋绍,他死时才十六岁。

北魏孝文帝如何继位

拓跋宏[6](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迁都洛阳后改名元宏,河南洛阳人,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母为李夫人,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

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三十三,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

元宏,原名拓跋宏,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后因倾慕汉族文化,把拓跋姓改为汉姓元。刚一出生,元宏就被献文帝立为太子。5岁时,献文帝拓跋弘便将皇位让给了他。在此后的20年间,朝政一直由冯太后把持。公元490年,24岁的元宏开始亲政,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公元499年,元宏在南征南齐的征途中病死,年仅33岁。

魏献文帝即位的时候,也才十三岁,朝政由他父亲的皇后文明皇后参与。文明皇后的娘家姓冯,史称冯太后。冯太后,是个历史上少有的女政治家,凡事有独到的见解。但是,她却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听不进不同意见。如果她要用张三,魏献文帝用了李四,她便大发脾气;如果她要这样办,魏献文帝那样办了,她便怄气不吃饭。所以,他们的关系非常别扭。

封建时代,皇帝的儿子统称皇子,从皇子中选定的继承人就是皇太子。皇太子,一般说是最大的儿子,但有时也有例外。北魏的制度规定,皇子一旦被立为皇太子,他的生身母亲就得赐死。所谓“赐死”,就是皇帝颁布一道诏书,命她自杀。这本是一种迷信。大意是说,皇帝本是天上玉帝派往人间的当然统治者,故又名天子。皇帝的生身之母是奉命送皇帝下凡的玉帝的使者。立为皇太子后她就算完成了任务,该回天廷复命了。

魏孝文帝三岁时被立为皇太子,他的母亲当即死去,由他的祖母冯太后教养。他很聪慧,也很听冯太后的话,冯太后觉得这个年纪幼小的孙子比逐渐成人的儿子容易驾驭,所以时刻想让他早点即位,甚至为此想谋害魏献文帝。

魏献文帝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冯太后虽不是他的生身之母,但他不愿把矛盾扩大。同时,他也很喜欢魏孝文帝。因此,他便想早点传位给皇太子来缓和矛盾。于是,有一天,魏献文帝对冯太后说:

“母亲!太子宏儿年幼聪慧,且至亲至孝,去年我身上长了一个痈(yōng),他亲自用嘴把脓血吸出来,使我的痈很快好了。我们家有这样的继承人,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准备把皇位早点传给他,让他早点亲政,长大一定能给祖宗江山增添光彩。”

“你说的很是。”她急忙回答:“宏儿才智过人,知书明礼,确是我家社稷砥柱,你快把位传给他吧。”

就这样,五岁的拓跋宏便即了帝位,尊献文帝为太上皇,尊冯太后为太皇太后。

拓拔宏是献文帝拓拔弘的长子,他这个父亲做皇帝时比较佛系,老是想着出家做和尚。就算是国家大事,也是随心所欲,想立谁就立谁的。

也是因为拓拔弘如此漂浮不定的做法,所以他继位几年后,就把皇位禅让给了长子拓拔宏。

不过拓拔弘最后也没全了他出家的心愿,而是窝窝囊囊地被老婆伙同情人老王给毒死了。

拓拔宏继位时才五岁,由冯太后辅政。拓拔宏继位,使北魏成为南北朝最强大的国家,北魏建国之初,因为一直难以摆脱野蛮的抢夺习惯,朝廷各部官员是没有俸禄的,唯一工资来源就是抢。

从太武帝时期开始,北魏朝廷就在肃贪,可越肃越贪,国内矛盾也越发激烈。

拓跋的姓氏演变

拓跋氏复姓是古老的姓氏,鲜卑拓跋部的历史序幕是从西汉后期的拓跋毛开始。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为汉姓元氏,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氏。到了西魏的末代帝王恭帝元廓于北魏废帝元钦三年(554年)农历正月即皇帝位后,将元氏复改回拓跋氏。

隋朝隋文帝重新统一中国后,在强大且日趋规范化的汉文化历史潮流推动下,鲜卑族拓拔氏嫡系主流最终仍然改定为汉姓元氏,而庶支拓拔氏则汉化姓氏繁多,诸如长孙氏、李氏、王氏、郑氏、金氏、赵氏等等,不一而足,皆世代相传。

拓跋宏后面是哪个朝代

东魏和西魏并立。

拓跋宏是北魏第七位皇帝。

北魏灭亡后:

高欢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但元修无法容忍高欢掌握实权,在534年投奔长安的宇文泰。534年,高欢立元善见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政权。

535年,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

东魏、西魏。

北魏后期中央政权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实权了,只能依托于当时的各路军阀,而在这些军阀中,又以高欢实力最强。532年,孝武帝元修在高欢的拥戴下登基称帝,但他其实只是个傀儡,元修无法容忍高欢的专横,于是,在534年,他偷偷的逃向长安,去找另一个人,一个唯一有可能与高欢一决高下的人——宇文泰。见孝武帝脱离自己的控制,高欢也立刻另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

至此,北魏政权最终分裂为东魏高欢集团,与西魏宇文泰集团。

现在还有姓拓跋的吗

拓拔大部分改姓元,当然还有少数拓拔复姓的存在。

拓跋姓出自鲜卑族拓跋(又称托跋)部。拓跋氏望出颍川郡、雁门郡。曾经在中国南北朝历史上建立了强大但我北魏政权。孝文帝改革,大部分拓拔改为汉姓元。如今姓拓拔的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