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什么 历史上唐朝安史之乱

目录导航:

  1. 安史之乱是什么
  2.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灭亡
  3.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结果,和对历史的影响
  4. 安史之乱是什么
  5. 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的影响
  6. 安史之乱是什么
安史之乱是什么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晚期的一场大规模内战,发生于公元755年至763年。这场内战由安禄山和史思明率领的叛军发动,他们占领长安和洛阳,推翻唐朝政府,自成独立政权。期间,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逃到了四川。最终,唐朝派遣将领李靖领兵抵御叛军,最终平定了叛乱。

这场内战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是唐朝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灭亡,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长安洛阳两大传统文明中心衰弱,北京和南京地区两大文明中心在崛起。虽然隋唐大运河成就了唐朝的辉煌,但是隋唐大运河的输送能力是有限的,随着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的稳定,唐朝将东北和草原纳入帝国版图,各地区都在迅速发展,传统的文明中心却在不断衰弱,无力统御辽阔的帝国版图。

文明中心的衰弱,导致唐朝出现了空心化,也就是外强而内弱。给予传统文明中心重创的不仅仅是北京地区文明中心的军事打击,还有南京地区文明中心的经济打击。

军事打击表现为安史之乱,经济打击表现为黄巢起义,南京地区文明中心的盐税落到了盐贩子手里。

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的稳定,文明中心在转移,唐朝的关陇集团要以传统的文明中心统御全国是不可能的,唐朝灭亡成为了必然。

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边疆形势日益紧张,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叛军从河北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而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此由盛转衰。

之后在唐宣宗去世了以后,唐懿宗和唐僖宗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昏庸,致使唐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天祐元年,朱温发兵攻打长安,并且挟持了唐昭宗迁都洛阳,而后把唐昭宗杀死。天祐二年,朱温开始大肆驱逐朝廷官员并且将三十多位朝廷大臣在白马驿杀死,并且把尸体扔到了河里。

而朱温原本想着等统一了全国以后再夺取唐朝的政权,但是因为在征讨淮河以南地区的时候失败,所以提早在天佑四年逼迫唐哀帝禅位给自己,唐朝从此灭亡。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结果,和对历史的影响

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

起因

主要包括唐朝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经过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由于叛军内部不和,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谋杀,后是安庆绪被部下史思明斩首,然后是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绞死,最后是史朝义兵败自杀,这样安史之乱结束。

结果

安史之乱导致河西、陇右的大片土地落入了吐蕃之手,造成了长安的西边无险可守,对唐王朝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在范阳崛起,与他同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分不开,而范阳之所以精兵甲天下,正是唐王朝遏制两蕃的需要。

影响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由于唐末封建军阀的多年争战,致使土地荒芜,水利失修,人民处于战祸灾难之中。,不过严重打击了唐朝统治,促使了民族分裂,割据政权产生,客观上刺激了北方人南迁,南方经济发展

安史之乱是什么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中期的一次政治动乱,始于755年,持续了8年之久。这次动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军发动,其中安禄山自封为大唐国丈,并进攻了朝廷。起初唐朝的官兵被迫撤退,长安和洛阳等多个城市相继失陷。

然而,在唐玄宗的亲自指挥下,唐朝开始组织反击。东都洛阳被夺回后,唐军逐渐稳定了阵脚,并在天宝元年(756年)收复了长安。其后数年间,唐军不断扩大战果,最终成功平定了叛乱。

安史之乱造成的损失极大,据说有数百万人死亡,并导致唐玄宗放弃长安迁都洛阳。此外,这次动乱对唐朝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1]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的影响

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都是发生在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军事行动。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反叛,前后持续数年,使唐朝的历史由盛转衰。唐朝的经济,文化都受到了巨大打击,使得唐朝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历史。

而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晚期,起义进一步打击了唐朝统治的根基,使得唐朝快速走向灭亡

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地方军阀起兵作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762年)间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黄巢起义是唐末的农民起义风暴,黄巢起义或称为黄巢之乱,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从公元859年的裘甫发动浙东叛乱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之乱被平定而结束,历时25年,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两江、福建、浙江、两广、两湖、陕西等十二行省,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一个发生在唐朝中期,另一个则发生于唐朝末年。两者虽无直接的关系,但却存在间接的因果关系。

整个唐朝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始,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之乱多以朝廷或者说是皇室内乱为表现形式。

无论是玄武门之变,还是武周代唐,或是神龙政变,以及唐玄宗李隆基发动诛灭韦皇后的兵变,都是唐朝皇室或朝廷内乱的表现。

而自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整个唐朝的局势为之陡然一变。

"安史之乱″其实是唐朝统治阶级的一场内乱,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手握一方军权的唐朝将领。促使他们掀起叛乱的,是他们的野心与贪婪。

安史之乱造成了三大恶果:①、藩镇割据,外重内轻。②、宦官集团做大,逐步架空了皇帝。③、朝廷内部党争不断,而且他们又与宦官和藩镇有千丝万缕

于是,唐朝中央的权力日益萎靡不振,地方离心势力抬头。

在这种情况下,公元875年爆发的黄巢起义就成了颠覆大唐朝廷与藩镇势力的最后的推手。

与安史之乱不同,黄巢起义是一场统治阶段以外的人发动的反对唐朝的起义。

黄巢起义,打破了唐朝表面上的脆弱的平衡,打乱了唐朝仅存的统治秩序。

于是,朱温、李克用等一批军阀便趁乱而起,依靠武力逐鹿中原

安史之乱是什么

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公元755年冬,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攻占洛阳,次年称帝,入长安,并遣部将史思明占河北广大地区。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帝位。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燕帝,克洛阳,不久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唐军屡败叛军,763年史朝义被迫自杀。历时七年的叛乱被平息,唐朝由此转衰。

安史之乱是唐朝时期发生的一次规模非常大的内乱。其起因是唐德宗时期的两位宦官安禄山和史思明勾结起兵叛乱,声称要推翻唐朝皇权并建立独立政权。他们的反叛迅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包括汉族、回纥族、突厥族等不同民族的军队。叛军攻占多个城池,最终占领了唐朝的首都洛阳。
安史之乱持续了8年之久,期间唐朝经历了腥风血雨的战争和政治动荡。唐德宗先后流亡三地,期间悬赏捉拿叛军,并且任用了许多名将来对抗反叛军。最终,唐朝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收复了失地,安禄山和史思明都被部下杀害,但是唐朝的国力也因为这次内乱而大幅下降,开启了唐朝后期的衰落。

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由安禄山发动的推翻唐王朝的叛乱。安禄山后来被自已的儿子杀死接替了叛军首领,但是由于其领导能力严重不足又被大将史思明夺取了权力,因此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摧毁了唐王朝的社会经济和统治基础,是唐朝从盛转衰的标志。安史之乱导致国家内部蕃镇势力崛起,时常发生叛乱,国家外部強敌入侵民不聊生,直到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次政治变乱,发生于公元755年至763年间。安史之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领导的反抗政府统治、推翻唐朝中央政权的起义所引起,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内战之一。

安史之乱是由于长期以来唐朝政治腐败、物价上涨、民生困苦等问题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所引发的。在此背景下,一众军阀趁机兴起,其中以安禄山领导的河东节度使军队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开始对中央政府扩张,后来逐渐打算推翻唐朝中央政权自立。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了反唐起义,并自称“大燕国皇帝”,掌控大片地区。

安史之乱前后历经十余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战争,导致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严重动荡和分裂。除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也促进了唐朝的衰落,为五代十国乱局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