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过程 历史上唐朝安史之乱

目录导航:

  1. 安史之乱过程
  2. 安史之乱路线
  3. 什么是安史之乱
  4.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概括
  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史之乱
  6.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谁发起的
  7. 什么是安史之乱呢
  8.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结果,和对历史的影响
  9. 安史之乱十大最惨烈战役
  10. 什么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过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叛军迅速攻占长安、洛阳,唐玄宗逃亡四川,官兵逼杨贵妃自缢,唐肃宗即位。

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军趁机收复长安和洛阳。

史思明降唐,后史思明再次反叛,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唐军击败史朝义,部下发生兵变,史朝义被部下所杀,安史之乱结束。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在逃亡四川期间,将皇位传于唐肃宗。公元757年,唐肃宗派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唐军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和洛阳。

后来,安禄山旧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763年,唐朝打败叛军。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称作“安史之乱”。

范阳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叛军节节胜利,后攻进长安,唐玄宗被逃往四川,各路唐军平叛,叛军发生内讧,先是安禄山的儿子杀死安禄山,安禄山手下的部将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唐军历经八年才彻底平定叛乱,同时,标志着晚唐时间的开始。

安史之乱路线

大致路线是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什么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那么为什么安禄山和史思明拥有那么大的权力而皇帝却控制不住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唐朝的兵制

到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作为主导向当时的唐朝发动的政变

目的是从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由此造成了混乱和动荡,所以称为安史之乱,这也是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唐朝地方割据势力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次年占领唐都城长安,玄宗李隆基逃到蜀中。 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至公元763年叛乱被平定。唐朝统治自此由盛而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称天宝之乱。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概括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所以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史之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亦足 一作:意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在经历了十年悲辛潦倒的长安生活后,又经历了五六年“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生活,到了成都住在草堂,总算暂时安定下来了。

他自己此时虽然贫病将迫,但却时时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茅屋即指成都杜甫草堂,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谁发起的

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史之乱是唐朝玄宗末年到代宗初年期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夺权内战,因为是以他们两人为主发动的叛乱,所以就用他俩的姓命名了此次事件。

安禄山,字轧荦山,唐朝的将领、叛臣、藩镇。安禄山在开元初年到幽州,成为都督张守珪的部将,因屡建功勋被升迁至营州都督。天宝年间,被封为东平郡王。天宝十四载,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安史之乱。后自立为帝,建伪燕政权,年号圣武。在至德二年,被宦官李猪儿杀害。

史思明,字崒干,唐朝叛臣,安史之乱发起人之一。在天宝初年,因屡建战功,被授平卢军知事,后辅佐安禄山讨伐奚和契丹。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和安禄山一起反叛。乾元二年,杀害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成为大燕皇帝。在唐肃宗上元二年,被儿子史朝义杀害。

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在公元755年的天宝十五年大唐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叛变,很快就攻陷了大唐的洛阳和长安两京,建立起大燕国,也把盛唐打入了尘埃中,而这两人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韩国最著名的反叛者。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其实按字面理解安史之乱就是发起者一个姓安,另一个姓史。史思明是突厥族人,出身西域史国,相貌丑陋,但据说懂六国外语。此人骁勇善战,是安禄山造反的得力助手,不过后来结局也不咋样,被他亲儿子杀掉了。

什么是安史之乱呢

唐朝地方割据势力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次年占领唐都城长安,玄宗李隆基逃到蜀中。 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至公元763年叛乱被平定。唐朝统治自此由盛而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您好,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指唐朝时期,安禄山与史思明之乱,发生在755年至763年间。这场叛乱带来的动荡局面,持续了整整8年,对整个唐朝统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历史记录,叛乱的原因是晚唐末年中央政府腐败,官僚权力太过集中,导致外族豪强崛起,民生凋敝,造成民怨沸腾,从而引发了这场叛乱。

在这场叛乱中,安禄山的势力范围覆盖了黄河流域,史思明的势力则主要是在长江流域,两股势力不断互战,使得唐朝的治理不堪其扰。

最终,唐朝在经过多年的战乱后,虽然成功平定了叛乱,但也由此开始走向了衰落。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作为主导向当时的唐朝发动的政变,目的是从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由此造成了混乱和动荡,所以称为安史之乱,这也是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结果,和对历史的影响

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

起因

主要包括唐朝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经过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由于叛军内部不和,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谋杀,后是安庆绪被部下史思明斩首,然后是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绞死,最后是史朝义兵败自杀,这样安史之乱结束。

结果

安史之乱导致河西、陇右的大片土地落入了吐蕃之手,造成了长安的西边无险可守,对唐王朝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在范阳崛起,与他同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分不开,而范阳之所以精兵甲天下,正是唐王朝遏制两蕃的需要。

影响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由于唐末封建军阀的多年争战,致使土地荒芜,水利失修,人民处于战祸灾难之中。,不过严重打击了唐朝统治,促使了民族分裂,割据政权产生,客观上刺激了北方人南迁,南方经济发展

安史之乱十大最惨烈战役

睢阳之战,香积寺之战,潼关守卫战等。

睢阳之战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此战史称睢阳之战又称睢阳保卫战。

睢阳之战主要是以张巡为首的唐军与以尹子奇为首的叛军之间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张巡斗智斗勇,凭借高超的战术手段和高尚的品格节操以约7000士兵战胜约18万的叛军,为唐朝的保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什么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由安禄山发动的推翻唐王朝的叛乱。安禄山后来被自已的儿子杀死接替了叛军首领,但是由于其领导能力严重不足又被大将史思明夺取了权力,因此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摧毁了唐王朝的社会经济和统治基础,是唐朝从盛转衰的标志。安史之乱导致国家内部蕃镇势力崛起,时常发生叛乱,国家外部強敌入侵民不聊生,直到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公元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与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战时伤亡士兵约30余万,唐朝虽然取胜,但战时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无法弥补的。

它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此外,由于战争所造成的劳动力不足,统治阶级又增加税收,致使农民与地方阶级矛盾激化,北民南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

另外,由于战时的重兵调遣,导致边防空虚,吐蕃人伺机而入,唐朝自此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作为主导向当时的唐朝发动的政变,目的是从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由此造成了混乱和动荡,所以称为安史之乱,这也是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唐朝地方割据势力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次年占领唐都城长安,玄宗李隆基逃到蜀中。 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至公元763年叛乱被平定。唐朝统治自此由盛而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