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与恭亲王有何区别 唐朝所有皇帝亲戚名字

目录导航:

  1. 亲王与恭亲王有何区别
  2. 俄罗斯皇室家族来源
  3. 唐朝亲王郡王区别
  4. 唐代九族的概念
  5. 李白和李唐是同宗吗
  6. 李火德是李渊的第几代孙子
  7. 唐朝时的尊称与谦称
  8. 杨门女将情定穆六亲是哪六亲
  9. 唐蕃和亲读音
亲王与恭亲王有何区别

亲王和恭亲王的区别就是亲王要高于郡王一个爵位。郡王与亲王的血缘关系要疏远一些。

亲王:一般指的是皇帝或国王近支亲属中封王者。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叔伯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时期,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开始以亲王为封号并加美名。蒙古贵族也有封亲王者。《新唐书·百官志一》:“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

恭亲王:一般指的是爵位名称。其名始于西晋。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位。除去皇室外,臣下也可以封为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第三级称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京本通俗小说 · 碾玉观音》:”绍兴年间,行在有个关西延州延安府人,本身是三镇节度使咸安郡王。”

亲王包括了恭亲王,恭亲王是亲王 但是亲王不一定就是指恭亲王。清朝时期六大亲王分别为: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时期)、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时期)、安亲王岳乐(顺治时期)、康亲王杰书(康熙时期)、怡亲王胤祥(雍正时期) 、恭亲王奕欣;(咸丰、同治、光绪时期)。

恭亲王是封号爵位,所谓亲王就是爵位中王爵的第一等,是古代皇室中的高级爵位。皇帝立的是太子,而亲王立的则是世子。皇位可传,同样亲王的爵位也是可以世袭的。

至于恭亲王府里的什么人可以称为恭亲王。恭亲王的爵位同一时期内只有一个,所以能称为恭亲王的就是指定世袭之人。就如皇帝制定皇位继承人一样。至于他又能管理什么事情,那就要看他有多大权利了。毕竟古代有的虽然爵位很高,但实际权利却不大,所以管理的事情也就不同。

在清朝除铁帽子王外,其他的王爵都要世代递降的,意思就是说,铁帽子王不仅可以世袭,而且爵位不会下降,而其他的王爵则会一代一代的降低爵位。

清朝有十二个世袭爵位不用降爵的亲王爵位,也就是铁帽子王,在这十二个之中,有八个是清朝开国之初立下大功的清朝宗室,其他四个则是恩封,其中就有恭亲王爵位。

这十二个诸王世系分别是礼亲王世系、郑亲王世系、睿亲王世系、豫亲王世系、肃亲王世系、庄亲王世系、克勤郡王世系、顺承郡王世系、怡亲王世系、恭亲王世系、醇亲王世系和庆亲王世系。恭亲王是在大清十二铁帽子王之列的。

同时清朝还有六大亲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欣。恭亲王奕欣亦在此列,可见他在清朝的影响。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的不一样。亲王:古代皇帝的儿子们或者皇帝的兄弟们都可以成为亲王,皇帝称万岁,亲王们称千岁。亲王虽然享受皇家的优厚奢华的生活,一般在朝里没有实权;恭亲王:一般是配合和协助皇帝打理朝政的皇帝特封的亲王,他一般是有一定的权力和权威的,比如:清朝的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母子俩,就受当时的恭亲王多尔衮的气。

俄罗斯皇室家族来源

俄国的历史通常自公元862年(我国时为唐代第十二位皇帝唐懿宗李漼咸通三年)开始叙述。在此之前,东欧平原上的诺夫哥罗德人长期相互残杀,混乱不堪。 862年,北欧的一个名叫留里克(862— 879)的王公实现了统治。留里克的亲属奥列格(879— 912)攻陷基辅城,设基辅为都城,称为“基辅罗斯大公国”。历任大公带领军队在东欧平原上同其它民族角逐,留里克的曾孙弗拉基米尔一世(980—1015),带领自己的臣民皈依基督教。弗拉基米尔的儿子雅罗斯拉夫一世(1019—1054)继位后,更有作为,开疆拓土,修建教堂,编撰了俄国最早的法典。雅罗斯拉夫死后,基辅公国很快就被他的子孙瓜分得支离破碎。

13世纪“蒙古旋风”席卷欧亚大陆,蒙古人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金帐汗国(钦察汗国),俄国历史进入了漫长的蒙古人统治阶段。

近现代的俄罗斯国家,是从莫斯科公国发展起来的。莫斯科公国的君主均属于留里克家族的后裔。

俄罗斯一千多年的历史上,只有两个王朝,第一个王朝是留里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纪,这也是俄罗斯皇室家族的来源于此。

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

882 年,留里克王朝定都基辅,因此又被称为基辅罗斯。王朝初期,对内实行巡行索贡制,到11世纪时封建制度才最终确立。

唐朝亲王郡王区别

无论在任何朝代,亲王和郡王的册封,不外乎是靠血缘关系,另一种则是依靠军功和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一个人立了多大军功和对国家的贡献多大,他基本上也只能被封为郡王,不大可能被封为亲王(一字王)。

而且这种外姓王爷,所获得的爵位虽然可以世袭罔替。可继承到每一代,都要主动降爵一级。

另外,清朝册封的12大铁帽子王中,只有两位是郡王,其余十位则是亲王。这也不难看出皇帝对于亲王(自己兄弟)的信任。

铁帽子王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除皇帝之外,一个国家官阶等级最高的人选了。(魏晋时期就有类似铁帽子王的王爵,一般等级较高的宗室,会被封为亲王,或国王,即一字王,以历史上的国名为号,诸如齐王、赵王)

同样都是王爷,亲王和郡王因一字之差,地位待遇却相差很多

最后总结,一字王、二字王之间的区别,是从魏晋之后才出现。那时候开始给王爵分等级,比如亲王、郡王、县王。实际上,西汉初期,王就是王,是不分等级的。比如淮南王、常山王,这些和齐王、楚王都是平起平坐。

当然,随着每一个朝代的社会环境不同,各个封号和爵位制度,也会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大致无外乎是如此。

明朝时期,朱元璋所有子孙传承都是世袭罔替,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导致到了明朝中后期,遍地都是朱家王爷。这些藩王手中握有相当大的权力,以至于民怨四起。

包括唐朝和魏晋末年,都是因为各地藩王拥兵自重,才成为政权覆灭的导火索。清朝时期,爱新觉罗家族吸取前朝教训,没有把皇子们分封到各地,而是将他们都留在京城居住,相当于圈养。

同样都是王爷,亲王和郡王因一字之差,地位待遇却相差很多

亲王和郡王这二者之间,都是等级较高的两种王爵。亲王有可能是皇帝的弟弟、哥哥或者直系亲属,郡王同样也是皇亲国戚。

之所以亲王和郡王二者之间只相差一个字,差距却很悬殊,无外乎还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制度在作祟。

所谓的铁帽子王、亲王或郡王,只是因为他们对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获得了可以惠及子孙的特权。而这些高高在上的王爷们,根本不会理会民间百姓的疾苦。

唐代九族的概念

唐代的九族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人、外祖母的娘家的一家人、姨母及其儿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人、岳母的娘家一家人。

李白和李唐是同宗吗

根据历史记载,李白和李唐并非同宗。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而李唐是指唐朝的皇帝李世民和他的后代。尽管李白与李唐有相同的姓氏,但并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李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朝名将李信后人,而李唐则是李世民的后代。因此,他们之间并没有同宗的关系。

李火德是李渊的第几代孙子

李火德是个传奇人物,具有非常的民间色彩。李火德来自陇西望族,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八代裔孙,但是改朝换代已使陇西李氏只能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到李火德的父亲李珠这一代时,时值客家先民大举南迁,举家从江西石城迁居宁化石壁。由于石壁人多地少,加上宋元兵乱,李珠动员儿子们外迁,并写下“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远幸泽,举祖流芳”的纸条交会给儿子们。李火德和哥哥木德沿着宽阔的汀江来到上杭丰朗,“见其山川风土之胜,遂兴爰止之思”,兄弟俩在丰朗定居下来。不久,哥哥木德继续外迁,李火德开始了他的独立人生,也开启了他身后空前的宗族膜拜。

李火德是唐朝的一位民间英雄,与李渊并没有亲戚关系。《李公封神》这部小说对李火德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创作,并将其描述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第七代孙,但是这种说法缺乏历史依据。

据史料记载,李火德原名李元霸,为唐朝末年的一名水客(行走江湖的艺人),据说擅长水上功夫,能够用箭射穿流水中的鱼。在百姓中,他赢得了“李水射鱼”的称号。李火德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许多文艺作品的题材,如《封神演义》等。

唐朝时的尊称与谦称

给父母长辈写信,在称呼之下要加“大人”,常用的惯用语有“膝下”“膝前”、“尊前”、“尊鉴”等,相当现代汉语“亲爱的”“敬爱的”。“鉴”,古代青铜镜,含有请长辈监察之意。女长辈,多用“懿鉴”、“懿座”等词。“懿”即赞美妇女美德和行为。
对师长和文人,上款“大人”之下,常用“帐下”、“讲帷”、“座右”。“帐”、“帷”、“座右”都是老师讲学的地方。如:“张老师讲帷”、“赵老师函丈”、“座下”“座前”“尊前”都称呼尊长,唯“函丈”仅限于老师。
平辈、朋友之间通信,或称“仁兄”或道“先生”、“女士”,视情况而定,称呼下常用“阁下”、“足下”、“台鉴”、“惠鉴”。“台”字为古代的官署名,在书信中表示尊称。“惠”有赐予之意。如:“郭女士惠鉴”、“胡表弟足下”、“李董事长台鉴”。
给晚辈写信,可用“英鉴”、“如面”、“知悉”等,如“乾杰贤侄如面”。“英鉴”是说受信人英俊有为。“如面”、“见字”有见面之意。
谦称,表示谦逊,对自己的亲属的谦称,则分别加上一个“家”或“小”、“舍”字。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家严”,母亲为“家母”或“家慈”,弟弟为“舍弟”,妹妹为“舍妹”。辈分或年龄大于自己的用“家”,小于自己的用“舍”。儿子为:“小儿”,女儿为“小女”,女婿为“小婿”。
在接到对方来信时,对尊长和平辈“恭颂”“拜读”“捧读”“展读”“接阅”等启事语还经常使用,在信封上的惯用语,现在仍有人使用,对尊辈、老师,写“大启”“均启”“展”;平辈之词只用“启”“收启”“亲收”,对晚辈写“收”“亲收”。托人带信用“敬烦吉便带交”、“烦交”等语,落款“托”“拜托”等词。书信写完,要用祝颂语。常见的有“此致布礼”“此致敬礼”,对长辈、教师、上级,用“敬请尊安”、“恭请福安”、“即请金安”、“专颂教安”“敬颂编祺”。对平辈用“顺请近安”、“谨候台安”。对晚辈、小辈用“顺问近安”、“顺问学祺”。“安”。“绥”即平安之意。另外还可根据季节用“春安”、“夏安”、“秋安”、“冬安”等。

杨门女将情定穆六亲是哪六亲

对于“六亲”包括哪些人,历代有很多种说法,代表性的有三种:

一据《老子》王弼注,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二据《左传》说,以父子、兄弟、姑姊(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为六亲;三据《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引应劭注,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关于六亲,历代说法各不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

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汉代贾谊在《新书·六术》中记载:“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为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务于六,此之谓六亲。”

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记载:“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婚)媾、姻亚,以象天明。”

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汉书·贾谊传》中记载:“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

指父子、兄弟、夫妇。《老子》中记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上服度则六亲固。”

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不过,后来“六亲”也用来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了。《史记·管晏列传》载:“上服度则六亲固。”唐代张守节对此做了解释:“六亲,谓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

而到了今天,“六亲”已经泛指亲属了。

唐蕃和亲读音

táng fán hé qīn

唐的基本含义为大话,如唐,大言也。——《说文》;唐的引申含义为空,徒然,如功不唐捐。

现代汉语中,“唐”还有朝代名的含义,如唐代。

“亲”的基本含义为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如亲属、亲人;引申含义为婚姻,如亲事;因婚姻联成的关系,如亲戚、亲故。

在日常使用中,“亲”还表示称呼同一地方的人,如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