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的形成过程 元朝开科取士的时间

目录导航:

  1. 十三经的形成过程
  2. 殿试开始于何时
  3. 元代什么时候恢复科举
  4. 元朝科举发展历程
十三经的形成过程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汉朝:五经

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唐朝:九经

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晚唐:十二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十一经(收入《孟子》)

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

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

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十三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代表,形成于先秦到汉代时期,历经漫长的时间和不断的修订整理而成。它包括儒家经典《五经》和《十二经注疏》,其中《五经》分别为《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而《十二经注疏》则是对这些经典的注解和解释。在形成过程中,十三经不断地被传承、修订、整理和编纂,历经千年而至今仍然被广泛地传播和研究。

殿试开始于何时

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是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提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只要中了进士都可以。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

元代什么时候恢复科举

1313年恢复!

元朝科举,为元朝的科举制度。元朝举行了十六次科举考试(简称“元十六考”),考中进士的共计1139人。

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三年一次,直到元亡。元惠宗时期,因丞相伯颜擅权,执意废科举,1336年科举和1339年科举停办。

元太宗十年(1238年),元朝试诸道之士。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九月,翰林学士王鹗请行选举法。元世祖下诏中书省与翰林院商议选举程序。

至元六年(1269年)七月,立国子学。十年(1273年),真金太子奉旨行科举。次年(1274年),省臣议定科举程序。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礼霍孙、留梦炎等请设科举。许衡议科举,罢免诗赋,重视经学。科举制度始定。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十月,定科举程序。次月,下诏施行科举。

元朝科举发展历程

元朝科举,为元朝的科举制度。元朝举行了十六次科举考试(简称“元十六考”),考中进士的共计1139人。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三年一次,直到元亡。元惠宗时期,因丞相伯颜擅权,执意废科举,1336年科举和1339年科举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