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孙吴,牛晋,刘宋,萧齐,萧梁,南陈,是什么意思
- 南朝有多盛
- 三国灭亡时间和西晋建立时间
- 魏晋南北朝总共多少年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定都
- 徐州出了几个皇帝
- 南朝的四个朝代
- 梁帝讲经同泰寺典故讲解
- 先有周朝还是先有陈朝
孙吴指东吴
吴国(229年5月23日 -280年5月1日 ),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割据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222年(魏黄初三年)孙权为吴王,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实际已脱离曹魏控制。229年(黄龙元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孙吴正式建国。
孙吴领有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国土面积在三国中仅次于曹魏。起初建都于吴郡(今江苏苏州),后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南京)。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牛晋应该是你写错了,应为东晋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政权,统治范围因为中原陆沉,少数民族内迁,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安帝,建立刘宋,进入南北朝时期。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公元420年,刘裕篡夺帝位,取代东晋。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东晋十六国则成为了旧时代的代名词。
刘宋
南朝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中国古代朝代名。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政权而建立。国号宋,定都建康(今南京)。公元479年,宋顺帝刘准把帝位禅让给了萧道成,南朝宋终被南朝齐所取代。
萧齐
萧齐(公元479—502年),也称南齐、南朝齐,是中国 南北朝时期 南朝的第二个 朝代,也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仅有二十三年,为 萧道成所建。以齐为国号,源于 谶纬之说。《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宋”。史称南齐或南朝齐(与北朝的 北齐相区别)或萧齐(皇帝姓萧)。
萧梁
南梁(502年-560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南齐宗室萧衍取代齐朝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梁朝后期国政败坏,爆发了侯景之乱,战火使南朝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随后南梁皇室为争帝位又纷纷招引北齐和西魏为援,又使之趁虚攻夺了南朝的大片土地,使南朝实力大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强的局势。
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帝自立,定国号为陈,以陈代梁,建立陈朝。另外萧衍的孙子萧察曾在江陵建立西梁,传三帝,后亡于隋朝。至隋末大业十三年(617年),萧铣在江南重建萧梁,历五年,为唐朝所灭。
南陈
陈朝(557年-589年),史称南陈,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为陈霸先于永定元年(557年)代南梁所建立,都建康(今南京),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地区。
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陈朝刚建立时(557年)面临北方政权的入侵,形势十分危急。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带领军队一举击败敌军,形势有所好转。陈霸先于永定三年(559年)病逝,其侄陈文帝陈蒨即位,陈蒨大力革除南梁奢侈之风,使陈朝治稍为安定。天康元年(566年),陈蒨死,遗诏太子陈伯宗继位,于次年被文帝弟陈宣帝陈顼所废。陈顼即位后,继续实行陈蒨时轻徭薄赋之策,使江南经济逐渐恢复。
陈朝在政治及经济上算是南朝4个朝代中相当富强的时代,但在军事上却已难以与北方抗衡,至宣帝陈顼在位时试图结好北周,夹击北齐。太建四年(572年),周陈互派使者。同年,陈顼命吴明彻统兵十万攻北齐,占领淮、阴、泗诸城。太建九年(577年),北周灭北齐。翌年,周陈在吕梁展开激战,陈败周胜,吴明彻被俘,淮南之地得而复失,江北州郡尽为北周所有。
太建十四年(582年),陈顼病死,太子陈叔宝继位,是为陈后主。后主不问政事,荒于酒色,陈朝政治已江河日下。北方的隋文帝杨坚积极准备灭陈。祯明二年(588年),杨坚命其子杨广等统军攻陈(隋灭陈之战),至次年攻陷建康,南陈灭亡。
南朝有多盛2018年,在韩国公州百济国都城遗址,考古专家挖出一片微不足道的残瓦。当专家抹去残瓦上的泥土时,上面露出的“大通”这两个字,却令韩国专家们大为惊讶。
区区“大通”这两个字,到底有什么魔力令人震惊?其实,在这两个字的背后,不仅隐藏着一段中国南北朝的历史,更反映出乱世中国也强大的可怕,颠覆了传统认知!
朝鲜半岛高丽王朝时期,僧侣一然(公元1206-1289年)编写的《三国遗事》中,记载了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国乱战时,半岛上所发生的一些事情。由于一然是僧侣,主要讲述佛教神迹,因此《三国遗事》一直被当成野史看待。然而,就是这么一本不被人看重的野史,却解释了残瓦上的“大通”二字。(百济国王扶余明襛) 又于大通元年丁未,为梁帝创寺于熊川州,名大通寺。
所谓“大通元年”,其实就是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年号。从这句记载可知,韩国考古专家挖出的残瓦,是当年百济国王在首都熊津城,为梁武帝建立的一个寺庙。因为梁武帝大通年号,于是百济国王就将寺庙命名为“大通寺”。
众所周知,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可谓古今第一“佛学皇帝”,信教之深令人震惊,甚至主动投身寺庙,让朝廷大臣拿钱去赎他。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的盛景。
百济在朝鲜半岛,南朝梁国在中国江南,双方相隔数千里且陆路不通,为何百济国王要为梁武帝建一座寺庙?原来,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中华文明辉煌史。
众所周知,自黄巾起义开始到隋唐建立,中国一直处于乱世之中,先后经历董卓之乱、三国争霸、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等,让这个古老的民族历经沧桑。更为重要的是,南北朝对峙期间,除了少数时期,多数时候北朝要强于南朝,但在周边国家眼里,不仅认为南朝才是正统,而且认为南朝更具魅力。
475年,南朝宋衰落,高句丽趁机攻陷百济首都汉城,于是百济南撤以熊津城为都城。为了对抗高句丽,百济非常重视与南朝、日本、新罗的联系,尽管南朝根本不可能派兵帮助。
如果仅此而已,只能说百济寻找外交支持而重视南朝,那么为梁武帝建一座寺庙,好像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然而百济国王扶余明襛的父亲武宁王,他身上的事迹充分说明了南朝对百济的影响力超出人们想象。
武宁王时期,百济多次大败高句丽,但武宁王与南朝关系,不仅没有放松,反而进一步紧密。考古武宁王陵墓,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个信号:陵墓内部,整体采用南朝砖室墓的风格。如果不是百济王族对南朝仰慕到了极点,肯定不会在死后这么做。
武宁王的墓志铭上,开头不是说百济国王,而是先说梁武帝所赐将军号,再提百济国王的身份。可见在百济眼里,南朝将军称号比百济国王称号更尊贵。
武宁王死后,百济国王扶余明襛继位,第二年就获得梁武帝的册封,即“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绥东将军,百济王”。注意这里的“册封”用词,仿佛百济是南朝梁的藩属,国王不被册封就得位不是名正言顺一般。可见,百济国王扶余明襛为梁武帝建寺庙,反映出当时南朝文化在国际上的强大影响力,可以用无以伦比来说明,这显然颠覆了传统认知。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南朝北朝都是中国,而北朝临近高句丽,双方矛盾不少,为何更靠近北朝的百济,不巴结北朝而巴结南朝呢?其实,固然有梁武帝时期军事强盛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南朝文化上的强大,让周围国家都拜服,甚至北朝皇帝自身都不自信,认为南朝才是华夏正统所在。
王猛是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然而王猛临终之前却说“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认为东晋才是华夏正统。隋朝统一天下之后,隋文帝认为北周音乐是“戎音”,而认为南朝音乐才是“雅曲”、“正乐”。
总之,北朝虽然武力强大,让不少小国敬畏,但在文化上北朝却远不如南朝,很多小国都以学习南朝为荣,上述所讲的百济,只是其中一道风景线而已。可见,乱世中国也强大的可怕,只是这种强大,不只是武力上的强大,更是文化上的强大,让人不由自主地神往。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类似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宋朝尽管武力不强,但包括辽、金、西夏等在内,都疯狂的喜欢宋朝文明,苏轼一旦出了新词,不出三天就被快马送到辽国都城,可见这种宋朝文化的强大;后来的明朝也是如此,清朝建立之后,周边不少小国却依然认为清朝是蛮夷,而怀念明朝
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中期(“元嘉之治”):
在南北对峙中,南朝以积极的攻势占了上风,疆域达到整个南朝时期的高峰(不仅包括南方,还包括淮河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甚至山东大部);内政也搞得不错。
(在他之前,他父亲宋武帝刘裕曾北伐直至黄河流域腹地,但是昙花一现。)
梁武帝前期也曾风光过,但版图没能达到宋文帝时期那样的程度。
三国灭亡时间和西晋建立时间三国时期的魏国,公元220年由曹丕建立,266年被司马炎篡位后灭亡,享国47年。公元266年也是司马炎建立西晋的时间。
蜀汉公元221年建立,公元263年,曹魏发动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享国43年。公元229年,孙吴建立,公元280年,孙吴被西晋灭亡,享国52年。综上:魏国266年灭亡,蜀国263年灭亡,吴国280年灭亡,西晋266年建立。
1、三国时期
魏国: 220年由曹丕建立,定都洛阳,265年曹魏政权灭亡。
蜀国:221年由刘备建立,定都成都,263年蜀国灭亡。
吴国:229年由孙权建立,定都建业,280年东吴灭亡。
2、两晋
西晋:266年由司马炎建立,定都洛阳,316年被匈奴的前赵政权所灭。
东晋:317年西晋的宗室司马睿南迁,定都建康,420年,刘裕篡夺帝位。
3、南朝
宋:420年刘裕建立,定都建康,479年刘宋灭亡。
齐:479年萧道成建立,定都建康,502年萧齐灭亡。
梁:502年萧衍建立,定都建康,560年灭亡。
陈:557年陈霸先建立,定都建康,589年南陈灭亡。
4、北朝
北魏:386年由鲜卑族的拓跋珪建立,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魏:534年 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都邺城 。550年东魏灭亡。
西魏:535年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557,西魏灭亡。
北齐: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建都邺城,577年北周攻灭。
北周:557年宇文觉建立,建都于长安。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定都在洛阳。
公元280年,西晋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总共多少年从三国魏国始到南北朝统一于,共计369年。
魏(220年~265年)曹丕所建,265年被司马炎所篡。
西晋(265年~317年)司马炎所建,被匈奴人刘聪所灭。
东晋(317年~420年)南朝的开始,司马睿所建,420年被刘裕所灭。
宋(420年~479年)刘裕所建,479年被萧道成所灭。
齐(479年~502年)萧道成所建,502年被萧衍所灭。
梁(502年~557年)萧衍所建,557年被陈霸先所灭。
陈(557年~589年)陈霸先所建,589年被隋统一。
北朝之前有十六国(317年~386年)
北朝从北魏到东魏、西魏、北齐、北周(386年~581年)最后北周被隋文帝杨坚取代,并于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分裂对峙状态。
魏晋南北朝(222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由222年最后孙权称王时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建康
今南京。东汉末,211年孙权自京城(今江苏镇江)迁治秣陵,次年改名建业。除211年至229年,265年至267年初两次徙都武昌(今湖北鄂城)外,建业始终是孙吴政权的首都,直至280年为西晋所灭。西晋末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317年后又为东晋首都。以后南朝的宋、齐、梁、陈,除梁元帝时首尾有三年(552~554)都江陵外,均以建康为首都。自孙权至589年隋灭陈,建康(建业)为六朝首都前后约三百三十年。
洛阳
东汉旧都。190年董卓逼献帝迁长安时,“悉烧宫庙官府居家”,洛阳惨遭毁灭性破坏。六年后,献帝东还时,“宫室烧尽,街陌荒芜”。同年,曹操迎帝许都(今河南许昌东)。221年魏文帝曹丕才重新建都于此,重建宫室。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都洛不改。直至311年刘曜攻占洛阳,怀帝被俘止。魏晋两代以洛阳为首都共九十年。493年北魏孝文帝定计自平城迁都洛阳,495年六宫及文武百官尽迁洛阳,至534年分东西魏,北魏都洛凡四十年。
长安
西汉旧都。两汉之际因战乱已遭受严重破坏。190年,董卓为乱,挟汉献帝自洛阳迁长安,至196年献帝东还洛阳,为东汉都城六年,其后长安再度遭受破坏。西晋末,首都洛阳被汉刘曜攻占,怀帝被俘。313年愍帝在长安即位,316年刘曜又围攻长安,愍帝出降,西晋亡。此后,十六国的前赵、前秦、后秦及北朝的西魏、北周先后以长安为首都共一百二十五年。但有的政权为时甚短,如前赵仅存十一年,有的仅占关中部分地区,如前赵、后秦,故虽为都城,因战乱不息,长安城始终未能恢复昔日繁荣。
邺
今河北临漳西南。东汉末年冀州治所,为河北平原统治中心。204年曹操破袁氏,攻下邺城后,自领冀州,即以邺为根据地经营河北。继而自署为丞相、封魏公,晋魏王。此后东汉名义上的都城在许,实际上政权中心在冀州、丞相府、魏都所在的邺。曹丕代汉建魏后,邺降为五都之一(曹魏以长安、谯、许昌、邺和洛阳合称五都)。十六国时,335年至352年的后赵、冉魏,357年至370年的前燕,北朝时534年至577年的东魏、北齐相继都邺,共七十三年。
成都
东汉末为益州治。
魏国: 220年由曹丕建立,定都洛阳,265年曹魏政权灭亡。
蜀国:221年由刘备建立,定都成都,263年蜀国灭亡。
吴国:229年由孙权建立,定都建业,280年东吴灭亡。
2、两晋
西晋:266年由司马炎建立,定都洛阳,316年被匈奴的前赵政权所灭。
东晋:317年西晋的宗室司马睿南迁,定都建康,420年,刘裕篡夺帝位。
3、南朝
宋:420年刘裕建立,定都建康,479年刘宋灭亡。
齐:479年萧道成建立,定都建康,502年萧齐灭亡。
梁:502年萧衍建立,定都建康,560年灭亡。
陈:557年陈霸先建立,定都建康,589年南陈灭亡。
4、北朝
北魏:386年由鲜卑族的拓跋珪建立,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魏:534年 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都邺城 。550年东魏灭亡。
西魏:535年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557,西魏灭亡。
北齐: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建都邺城,577年北周攻灭。
北周:557年宇文觉建立,建都于长安。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指的是,三国魏,蜀,吴,二晋,西晋,东晋。南北朝是指,宋齐梁陈
西晋,东晋,宋,齐,梁,陈。
曹魏:洛阳曹丕
蜀汉:成都刘备
东吴:南京(建业)孙权
两晋
东晋:南京(建康)
西晋:洛阳司马炎
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 均在南京
北朝:北魏时洛阳,
东魏和北齐是邺城,
西魏和北周是长安。
三国时期: 曹魏:洛阳 蜀汉:成都 东吴:建业 西晋:洛阳 东晋:建康(南京) 南朝全都是建都南京(建康) 北魏时洛阳,东魏和北齐是邺城,西魏和北周是长安。
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曹魏定都在洛阳,蜀汉定都在成都,东吴定都在建邺。两晋指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东晋定都在洛阳,西晋则定都建邺。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北朝都定都于建康(现在的南京)。
西晋,定都洛阳。
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是出身于河内温县的世族,祖父司马懿乃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曹魏后期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
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徐州出了几个皇帝徐州共出了11位开国皇帝,如刘邦、刘秀、刘备、曹丕、刘裕、萧衍、萧道成、朱全中、李升、朱元璋、洪秀全。若连同他们的继位子孙也计算在内,则有汉代24帝、南朝8帝,加上南唐3主,共有35个帝王是徐州人。
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连萧县,东临连云港,南接宿迁,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称为“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是太平天国以驱逐侵略者恢复祖国的名义发动太平天国复国运动的领袖,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是汉族客家人。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清王朝乃至整个近代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的四个朝代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分裂时期,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其中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先西晋,后东晋,最后归于北魏;而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则形成南朝,即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存在一百多年,至公元589年被隋朝杨坚统一,从此再现统一局面。
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
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
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
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是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继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族政权,与鲜卑族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对峙,而它们的存在时间都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刘宋),最短的仅23年(萧齐),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治时期。它与北方的元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并称南北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中国南方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的总称。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刘宋取代东晋,在中国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人政权,史称“南朝”,嫡传华夏文化之正朔,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南朝与鲜卑人或鲜卑化汉人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北朝政权对峙,合称南北朝。南北朝是一个战事频发、同时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各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中华民族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南朝继承了东晋的疆土,其范围为中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其中:刘宋最大,北疆达到黄河;南陈最小,只有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国土。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虽然南朝的4个政权各自存在都只有几十年,但作为汉族政权在南方的统治,为汉族文化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传播作出贡献,同时在南方兴起了建康、江陵、扬州、成都等大城市,中国南方取得了很大发展。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客观上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朝时期的建康城和同时期的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齐梁陈
南朝指的是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是东晋灭亡之后建立于南方并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的总称。南朝的范围是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中国南方在此期间取得了很大发展。
梁帝讲经同泰寺典故讲解同泰寺又称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鸡鸣寺寺址所在,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早在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至南朝梁普通八年(公元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才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同泰寺与台城(宫城)隔路相对,整个寺院依皇家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盛极一时,无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刹之誉。由于皇帝的尊祟,同泰寺俨然如当时南方之佛教中心,天望高僧达摩从印度来建康时,就居于此。
梁武帝经常到寺里说法讲经,听众逾万,并曾先后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为僧,脱下皇帝龙冠莽袍,穿上僧衣,在寺中过起僧人生活,人称为“皇帝菩萨”。
先有周朝还是先有陈朝中国朝代如下: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楚、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曹魏、蜀汉、孙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唐朝、武周。
唐朝中后期、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吴、南唐、前属、后属、南汉、南楚、吴越、闽国、荆国、北汉、北宋、南宋、辽朝、西夏、金朝、元朝、明朝、清朝。
陈朝(557年—589年),史称南陈或南朝陈,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为陈武帝陈霸先于永定元年(557年)代南梁所建立,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传五帝,共历三十二年。而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族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周朝比陈朝要早700多年。
南陈北周在历史上称为南北朝,那么中学历史课本上就叫魏晋南北朝。魏就是曹丕的魏国,当时魏国居中,视为正统。后来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西晋),后灭吴统一全国。司马炎死后(他儿子智商有问题),爆发八王之乱,西晋灭亡,司马睿在长江以南重新建立晋(东晋)。此时北方是胡人的天下(五胡乱华),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南朝从刘裕夺东晋建立宋开始到萧衍所建的梁灭亡整140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禹文泰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统治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版图最小者,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由于陈朝和北周是隋朝统一之前最后的两个割据政权,因此有南陈北周之说。
陈国(周朝诸侯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8年),南朝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南北朝时期的北周也就是后周在557-5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