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古代谁担任过司寇一职
- 西周的士指什么人
- 西周君主排名
- 中国古代史中的“士”是啥意思
- 文言文中“士”是什么意思
- 分封制下卿大夫由谁任命
- “中都宰”是什么官
- 西周卿与士的关系
- 天子诸侯大夫卿士区别
1 古代司寇是负责监察官员和处理刑事案件的职务。
2 古代司寇的职位在不同朝代的设置和名称也略有差异,但都属于管理司法事务的官员。
3 在汉朝时期,司寇是由三公之一的太尉担任,唐朝时期成为了吏部尚书的职务,而宋朝则设置了司行员外郎和司行郎中等职位担任司寇。
孔子担任司寇,他是主张用道德来感化人民的。
鲁国在政治、外交上取得胜利,又削弱了贵族势力,因而国内的秩序暂时安定下来。这就更加重了齐国的忧虑。为此,齐国君臣经过商议,又想出一个对付鲁国的办法,即通过离间鲁国君臣关系,来逐步削弱鲁国的力量。孔子的处境显得越来越尴尬。于是孔子辞了职。
1 春秋战国时期,担任司寇一职的人物非常多。
2 司寇是各个国家的重要官职之一,主要负责治理刑法、监督司法等事务,因此在古代历史中,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法学家都曾担任过这个职位,如孔子、管仲、鲍叔牙等。
3 此外,随着历史的变迁,司寇一职在不同朝代和国家的体系中的权力和职责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说,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政治体制来具体分析。
孔子
历史上担任过“司寇”一职的名人有很多,孔子就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鲁定公时期,鲁国的权力实际上是被“三桓”(即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家族)把持着。鲁定公即位以后为改变这种情况,于是任命孔子为“大司寇”,想要他帮助自己实现目标。
1 司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
2 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都有司寇这个职位,历史中担任过司寇的人物也很多,如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战国时期的张仪等。
3 在秦朝中,司马错就曾担任过司寇一职,他在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对秦朝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古代司寇一般是负责治理司法、民事和治安等方面的官员,是重要的地方行政官员。
2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的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都有司寇一职,代表性的有齐国的鲍叔牙、赵国的申包车、秦国的商鞅等。
3 在汉朝后期,司寇一职逐渐被省牧、太守等官职所替代,至唐代已经不存在了。
孔子
做过的“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分别是:
中都宰:中都的地方官,掌管刑事。殷代设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时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有在王的左右而赞王命者。春秋时各国沿用,多称“太宰”。卿大夫总管家务的家臣,卿大夫所属私邑的长官,也都称“宰”。“中都”为春秋战国时的一地名,今在山东省汶上县,孔子曾在此任“中都宰”一职。
司空 :
1.官名。春秋晋有大司空,主司土木。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时曾复旧称,后再改为大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并称三公,成为共同负责最高国务的长官。东汉以后但称司空。明清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寇:
古代官名。管理刑事。
1. 古代司寇一职由多个人担任。
2. 在中国古代,司寇是指负责治理刑法司法的官员,通常与太守、主簿等官员一同组成地方行政机构。
3. 在周朝,司寇是由三公之一担任;到了汉代,司寇一职被分为左右,由左、右两丞相或公卿担任。
在唐代,司寇一职演变成了考试制度,由考试中的最优秀者担任。
这是中国古代主管刑狱的官名,孔圣人就担任过鲁国司寇一职,鲁定公任孔子为司寇,就是要改变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把持政权这一局面。孔子为了以正视听,诛杀了乱言惑众的"闻人"少正卯。
西周的士指什么人西周的士指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几与庶人相接;在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于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举;在经济上,士有一定数量的“食田”,禄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劳而食;在文化上,士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多种教育。
西周君主排名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西周正式建立。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死,周幽王被杀死,西周正式灭亡。之后虽然有平王东迁,重建了周王室,但后来的周朝称之为东周。而周幽王之前的周朝被称为西周,一共13位君主。
第一位君主是周文王。周文王就是前面说的姬昌。周文王在周国实力迅速上升之后,最终在公元前1062年左右称王。
第二位君主是周武王。周武王是周文王的嫡次子,其实按照周人的惯例,应该选嫡长子继承王位。周文王的嫡长子是伯邑考,不知道什么原因周文王没有选他做继承人。
两年后,周武王正式起兵伐纣。周武王和纣王在牧野爆发了大战,以周武王的胜利而结束。纣王在失败后自焚而亡,商朝正式灭,西周建立。
第三位君主是周成王。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儿子,他在位期间西周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比如平定三监之乱、继续巩固周武王建立的一些制度、营造洛邑、派兵东征等。
第四位君主是周康王。对于周康王,史书上说他继续推行前两位君主的政策,而且还平定东夷叛乱,北征略地,西伐鬼方,使得周王朝的统治更加巩固。
第五位君主是周昭王。周昭王时期,由于周朝国力强大,周昭王开始四处扩张,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他先攻打东夷部落,在这里获得了大量的铜矿。之后开始南征南方的一些地区,南征最重要的对象就是南方的楚国。
周昭王在位时三次南征楚国,最后在班师回朝的途中被淹死了。
第六位君主是周穆王。周穆王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久的君主。
周穆王的主要功绩有制定刑书,就是完善西周的刑法;两征犬戎,西征昆仑,东征徐国。
第七位君主是周共王。周共王对西周来说是个划时代的存在,周共王时期,西周的对外扩张停止了,西周的国力不断下降,西周的统治基础也开始动摇了。
第八位君主是周懿王。周懿王时期,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开始反攻周王室,严允、西戎、翟人等都不断进攻周王室。周懿王虽然派兵进攻这些少数民族,但成效并不大。这些人甚至一度攻打到西周首都附近,周懿王连镐京都放弃了。
第九位君主是周孝王。周孝王并不是合法继位的,他是周懿王的叔叔,周共王的弟弟。周懿王去世后,按理说应该让他儿子姬燮继位。不过由于姬燮性格懦弱,周孝王夺了本属于他的王位,姬燮这点像他的父亲周懿王。这是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第一次瓦解,对后面的统治也有重大影响。
周孝王继位后,肯定要进攻少数民族来报仇。在西周的进攻下,西戎失败,被迫向周王室每年朝贡马匹求和。这才有了周孝王命令嬴非在西部养马,秦国的先人正式出现在历史上。不过秦国此时只是周王室的家臣,并不是诸侯。周孝王虽然打败了西戎,但还没彻底拯救西周就去世了。他去世后,还是比较厚道的,又把王位传给了周懿王的儿子姬燮。
第十位君主是周夷王。周夷王的性格和他父亲周懿王一样,在位期间做的唯一一件风光的事就是征讨太原之戎,一直攻到俞泉,获得一千匹马,这也算是小有成就。
第十一位君主是周厉王。周厉王残暴无度,居然被国人赶走了,西周出现了14年没国王的状态。此时的西周不仅有少数民族入侵的外患,内部诸侯也不听从王室调遣,周王室的统治随时会崩溃。
首先,周厉王期间,派兵进攻周边少数民族,不过一直失败。这不仅让西周边患严重,而且国内反对的声音也更多;第二,为了缓解财政危机,周厉王还垄断山泽物产。说真的,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特别正常。但在西周根本行不通,因为当时是分封制,诸侯境内的东西是诸侯的,国王怎么能随便插手;第三,为了防止有人反对自己,派人监视国人。这里面的外国人就是首都里的人。这个就更过分了,明显是作死的行为;第四,由于周厉王残暴,诸侯已经不再朝贡。说真的,不管国王是否残暴,和诸侯无关。诸侯之所以不朝贡,就是因为自己实力强大了,周王室衰微。
第十二位君主是周宣王。
周宣王是周厉王的儿子。继位后在诸侯的支持下,开始进攻周边的少数民族,边患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不过后来由于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周宣王开始昏庸了。此时的周宣王开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甚至还插手诸侯内务。
第十三位君主是周幽王。周幽王继位后,西周本来就快崩溃了,现在又出现了天灾人祸。天灾是西周首都镐京发生地震,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发生崩塌。周王室的统治中心现在已经崩溃了。
这个地方是周王室的根本。这些天灾对本就不富裕的周王室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人祸是,周幽王让郑桓公和虢石父掌握国家大权。郑桓公是郑国第一任国君,他是周幽王的叔叔。虢石父是个奸臣,只知道剥削百姓。这个行为彻底得罪了所有诸侯。这两个人一个是王室宗亲,另一个是小国的国君,他们掌控中央就意味着其他诸侯无法在中央获取利益。诸侯肯定不乐意。
公元前771年,申国国君申侯因周幽王废黜自己的女儿王后申后、外孙太子姬宜臼,带着其他诸侯还有西面的犬戎进攻镐京。他们就这样占领了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正式灭亡。
1、周武王,姬发
2、周成王,姬诵
3、周康王,姬钊
4、周昭王,姬瑕
5、周穆王,姬满
6、周共王,姬繄扈
7、周懿王,姬囏
8、周孝王,姬辟方
9、周夷王,姬燮
10、周厉王,姬胡
11、周宣王,姬静
12、周幽王,姬宫涅
13、周携王,姬余臣
中国古代史中的“士”是啥意思中国古代史中“士”的意思:
1、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2、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
3、“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4、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
5、姓氏。
文言文中“士”是什么意思【士的本意】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为士。【士的演化】1、上古掌刑狱之官。
2、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3、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4、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 因此,士是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了一个阶层。“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分封制下卿大夫由谁任命东周第一次权力下移的主导者是诸侯,第二次权力下移的主导者是卿大夫,第三次权力下移的主导者是家臣。
诸侯是由周王室分封,卿大夫是由诸侯分封,二者都是分封制的长期受益人。分封制下,诸侯与卿大夫们在自家土地上世代生存,一旦时机成熟,就有充足资本来挑战君主的地位。
可卿大夫们的家臣却是任命制,并非世袭制。
开始天子,后来是诸侯。
卿大夫西周、春秋时国王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规定要服从君命,担任重要官职,辅助国君进行统治,并对国君有纳贡赋与服役的义务。孔子时期的鲁国朝政便是在季氏三家卿大夫的把持之下,甚至一些卿大夫干脆弑君自立。 秦统一六国之后,由于分封制已经被郡县制所取代。
“中都宰”是什么官孔子做过的“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分别是: 中都宰:中都的地方官,掌管刑事。殷代设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时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有在王的左右而赞王命者。春秋时各国沿用,多称“太宰”。卿大夫总管家务的家臣,卿大夫所属私邑的长官,也都称“宰”。
“中都”为春秋战国时的一地名,今在山东省汶上县,孔子曾在此任“中都宰”一职。司空 :1.官名。
春秋晋有大司空,主司土木。
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时曾复旧称,后再改为大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并称三公,成为共同负责最高国务的长官。东汉以后但称司空。明清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寇:古代官名。管理刑事。
西周卿与士的关系卿要比士高一个阶层。
西周严格的施行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了周天子-卿士-诸侯-卿大夫-士-国人的统治序列。
就官制而言,大体上有卿士-诸侯-卿大夫三等。
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世守其国,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并且从诸侯手里领受世袭采邑。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各诸侯国内,设置卿、大夫、士等爵位。
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士”,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但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天子诸侯大夫卿士区别天子诸侯大夫卿士为古代不同官职爵位。指向不同。
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出自《诗·大雅·江汉》:“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出自《易·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大夫,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 秦 汉 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 唐 宋 尚存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 明清全废。或指爵位名。
卿士,.指卿、大夫。后用以泛指官吏。《书·牧誓》:“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孙星衍 疏:“大夫卿士不云卿大夫士,盖以此士,卿之属也。”周王朝的执政者。总管王朝的政事。出自《诗·小雅·十月之交》:“皇父 卿士,番 维司徒。”朱熹 集注:“卿士,六卿之外,更为都官,以总六官之事也。”
答:天子诸侯大夫卿士的区别是:天子是指皇上,诸候是指颁封一方的王候,卿士是一指一般的大臣。总的说除了皇帝外其他都是朝中的大臣。他们是分等级的。而且还是很严格的,如连出门坐车,跟随人员的数量也是有很大的区别。在封建社会其居家建筑也是有规格的。
答案如下:
天子是西周王朝的老大。诸侯是周天子分封的部下,大夫是诸侯聘请的执政者。卿士是大夫的后代。
王(天子)-公-卿士-大夫
公,卿士,大夫,都是官职的等级划分,公是最高的等级,卿士和大夫通常有上中下三个等级,王有自己的下属卿士,大夫,王的封君们也有记得下属卿士,大夫,而公这个级别的官职一般是封给在王廷直接担任官职的诸侯的封号。
天子诸侯大夫卿士最大区别是等级不同。天子即周天子,位于最高等级,是天下之主。诸侯是封国的统治者,如鲁侯,齐侯。卿大夫是天子和诸侯的大臣,拥有自己的封邑家,如齐国的高氏,国氏。士是卿大夫的家臣和最低等的贵族,如鲁国季孙氏的家臣阳虎。
在周王朝,天子诸侯大夫士,都是国家的贵族阶层,但同是贵族,也有大小的区别,天子是周王朝最大的贵族,然后分封周文王武王的兄弟叔伯和功勋大将为各诸侯国诸侯,诸侯又封自己的子侄为大夫,大夫的后代为卿士。
天子诸侯大夫卿士之间的区别是在春秋时期定义的,他们称呼都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称谓。
天子是最高的等级,指的是周天子。
诸侯指的是由周天子分封的各国君主,比如秦,晋等。
大夫是第三极,是诸侯的臣子,比如晋文公重耳手下的赵,狐等。
卿士是大夫的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