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明朝为什么到灭亡都不和亲
明朝坚持不和亲,很多人都说这是大明有骨气的表现,小哥不否认,但是小哥觉得,和亲就意味着屈辱,那就有点形而上学,太自以为是了!
和亲,在有些时候是为了屈辱换和平,但更有些时候,是一种开放自信的象征,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有必要认真区别,不可混为一谈,这是认知的基准。
具体到明朝,小哥认为,它到死都不和亲,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大致地阐述一下:
一、内在原因
1、大明的外患没那么严重
朱元璋是怎么夺的天下,还不是赶走了蒙元政权,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地实现了从南到北横扫江山,在立国之后,又派徐达等人率明军远遁漠北,横扫草原,把残存的北元势力几乎撸了个干净。这样一来,困扰中原历代王朝的北方大患基本铲灭殆尽,北边的心腹大患自此难成气候!
危害最大的北方搞定了,那东、南、西三方的外患,对于大明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根本就不值一提了,顶多就是隔靴搔痒,动不到大明的根基。
这种压倒性优势的存在,也让大明不再需要像以前的朝代那样,需要以和亲的手段来缓和和周边民族的矛盾,大哥当的好好的,小弟们又都不敢造次,还要送女人干甚?
2、大明闭关锁国,不思进取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会忽略,但事实上,从太祖开始,经过朱元璋、朱棣两代人的开疆拓土,大明的疆域已经相当辽阔并且已经基本定型,大明的皇帝们也满意地谨遵祖宗的教训:闭关锁国,守江山就行!
在这样的大政方针的引导下,和亲这种手段就更入不了大明的法眼了。理论上讲,一个国家强盛了,向周边的政权赐送宗室公主,表面说是和亲,其实本质上更像是中央派过去的一个形象代言人,意图就是不断拉拢和同化这些民族,在强大的实力面前,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和天朝上国走近,从对手变小弟,再从小弟变干儿子。但大明显然没有这样的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
再加上,大明那些异常高调的言官们整天唯我独尊,出于历史沿革的原因,内心深深地认为和亲就是莫大的耻辱,堂堂大明怎么可以做这种下贱的事情呢?
所以,和亲是永远不可以出现在大明朝堂的议题中的!
二、外在原因
1、前期:周围的小弟们对和亲也不感冒
对大明周边的小国弱权来说,和亲,意味着和中原王朝老大哥套着了近乎,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大哥那儿得到他们急需的物资财货,而且在和其他小国闹别扭的时候,会得到大哥的撑腰和支持。说白了,就是有利可图!
但是,这些利益,他们都可以通过日渐繁荣的边境贸易、朝贡赏赐而得,既然如此,还舔着脸提和亲干什么,那些大明的娇气公主们又不是他们的菜,整不好反而还会搞出矛盾来,何必多此一举呢?
2、后期:和亲已经满足不了对手的胃口
到了明末,朝廷已经被内忧折腾地奄奄一息,这时候北方的蒙古、满清(后金)已经在局部对大明形成了巨大优势,他们的诉求早已不是什么物资岁赐,而是要你的江山,这个时候在他们的眼里,和亲算是什么东西?
所以,和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已经失去了意义,朱家的皇帝们这点倒是确实挺有骨气,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命不要可以,祖宗的面子不能折,和亲不提也罢!
以上这几点,就是大明到死都不和亲的几个原因,小哥愚见,欢迎指正!
众观封建王朝大明朝是最有骨气的朝代,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每个皇帝都谨记祖训,保家卫国,对侵略者报以迎头痛击,犯大明者虽远必诛。明朝版图宏大,军事力量雄厚,在当时属先进水平,泱泱大国,又岂有和亲之说?以大明朝的实力和朱家皇帝的风范到明亡也不出现和亲的事件也是必然!
朱元璋是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名义起义并最终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在对待游牧民族的态度上,朱元璋是坚决剿杀,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
明朝的历代皇朝都奉行了“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的政策,即使是到了明朝后期,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仍坚持“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的三不原则。
这就是明朝的气节,宁可壮烈的死去,绝不耻辱的活着!
和亲,奇耻大辱也。在世界史上都很难找到此类例子!
先看下和亲公主的悲惨遭遇:王昭君先后嫁给祖孙3人,并且都为他们生了孩子,儿子又被后夫杀死,最后不堪受辱服毒自尽。文成公主其实并不是松赞干布的王后,因为当时他的正妻是尼泊尔的赤尊公主,文成公主嫁过去,只能算是一个妾室。更别提被残杀的静乐公主、大义公主......还有用来祭旗的宜乐公主。
和亲,说白了就是男人打不过就送女人送钱资敌,谁会珍惜倒帖白送的女人?
汉代和亲,匈奴停战了吗?
文成入藏,唐吐停战了吗?
和亲换不来和平,只会助长仇敌的凶焰。
牺牲女人祈求和平的民族是可耻的!
明朝嘉靖年间的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曾骄傲的提到:“我朝祖宗以来有三美政,皆前代所不及。 不与夷虏和亲,一也;不使外戚与政,二也;不以论谏杀言官, 三也。”
纵观整个明朝,除了向藩属国朝鲜索取贡女外,类似汉唐一样的嫁公主或宗室女给中原王朝以外的政权,的确不存在。那么明朝为什么从来不和亲呢?
其实,明朝的不和亲,是受到宋朝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和亲是中原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到宋朝时,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中原王朝对周边政权的优越感大幅提升,在“夷夏”观的影响下,宋朝士大夫对辽、金、西夏等均存在蔑视心理,认为与异族和亲是有失体面的。
在宋朝君臣眼里,和亲已经上升到了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位置,宁愿花钱送岁币,也不愿和亲。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曾公开表示:“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
南宋程朱理学确立统治地位以后,这一思想更是根深蒂固,结亲夷狄属于自取羞辱,其严重程度甚至高于割地。明朝以反元复宋为旗帜建立,朱元璋建明后,对宋朝的文化、思想进行了复兴和继承,所以,明朝自上而下都认为和亲有损泱泱天朝之尊严,决不能为之。
此外,相比宋朝军事的相对羸弱,明朝的军事实力对周边政权存在巨大优势,这也更加支撑起明朝“华夷有别”的观念。所以,终明一世,没人愿意也没人敢提和亲。
因为中国到了明朝这个时期,已经不流行“和亲”政策了,而不是因为明朝真的不想和亲。
“和亲”在中国起源很早,从春秋就开始有了,在唐朝达到顶峰,无论是中原政权强些,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强一些,“和亲”是一种外交手段,但是到了宋代建立后,“和亲”外交开始消失。消失也就是说明,到了这个时期,“和亲”已经不流行,已经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了。
这里为什么说不流行,就要简单的说一下,宋代是朱程理学兴盛的时代,也正是朱程理学的兴盛,使得中国古人思想受到了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尤其是对于女性的礼教道德进行了极大的控制,也正是如此,自宋朝后,中国女性以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为宗旨,这也就是为什么宋朝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意“和亲”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清也是如此,明朝建立后,对于百姓的思想束缚控制更加严重,不仅把朱程理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并且把倡导“民贵君轻”的孟子贬下的神坛,
所以到了明朝时期,“和亲”这个外交手段,基本上就不再实行了,明朝的主要外交手段,就是抚养,只要你少数民族政权给我面子,认为中央,承认我是中国大皇帝,你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美曰“抚养”,也正是这个外交政策,使得明朝把少数民族政权胃口喂的越来越大,只要已不满足,分分钟反你明朝。
有人说清朝不也和亲吗?尤其是满蒙和亲,但是注意,这里的和亲已经不是外交了,而是同一个政权内不同民族的联姻,为了不是外交和平,而是稳固统治,所以称不上“和亲”。
最后说一下,明朝真的不打算和亲吗?,朱元璋在位期间,曾想与当时还在依附蒙元的朝鲜高丽提出“和亲”要求,但却被对方拒绝,这就是明初著名的“罢姻亲之议”,后来朱棣继位后,高丽朝鲜依附大明,朱棣想缓解与高丽朝鲜的矛盾,再次提出“和亲”愿望,据《朝鲜王朝实录》总写道
“帝(指朱棣)有结婚于我之意,此非予愿”。
只不过后来由于,朝鲜国王不是太愿意,而且此时朝鲜已经是明朝的属国了,就不了了之了,到了明末崇祯时期,明朝两线作战,明大臣杨嗣昌向崇祯说道了汉武帝和亲匈奴之间的故事,崇祯也表示同意,派出陈新甲与皇太极议和,即将谈成之际,内容泄漏,崇祯甩锅,处死了陈新甲,“明金议和”作罢。
所以说,虽然到了宋代后,由于伦理家庭思想受到束缚,“和亲”不再流行,但是只要能维护封建国家统治,“和亲”又何尝不可,明朝准确的说确实是没有“和亲”,但是并不是倔强和骨气不“和亲”,而是和不了亲。
这个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1.从明朝创始人朱重八的身世考虑,在元末暴政统治的背景下,朱重八深刻感受到这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帝国对中原汉人的压迫,民不聊生,汉人地位极低,皆为元朝奴隶。此种情况给朱重八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创伤。直至父母及身边亲人一一死去,朱重八内心彻底树立起对这个少数民族统治政权的敌视。
2.朱元璋在金陵建立政权后,统一天下的任务便是北征扫除元朝政权。奔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宗旨,更加对其他民族有这不可同日的思想,最后以胜利者的姿态统治中华后,更有本族高人一等情愫,所以对于从小仇恨并且手下败将的民族自然不会支持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