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汉还是东汉 西汉的诸侯是哪来的人物

目录导航:

  1.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汉还是东汉
  2. 春秋时期的诸侯和方伯有什么区别
  3. 诸候和诸侯的区别
  4. 诸侯和诸侯王的区别
  5. 诸侯是什么意思
  6. 西汉有多少诸侯王
  7. 西汉初什么势力最大
  8.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出处
  9. 诸候还是诸侯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汉还是东汉

不是发生在东汉或西汉,而是发生于西周末年。

说的是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诸侯。后又三番五次的点燃烽火台,只为美人一笑,直到诸侯们都不相信了,当敌军进攻镐京时,诸侯再也不顾烽火台的警示了。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东汉

“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讲述了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谎称犬戎来袭,多次通过点燃烽火的方式引诸侯来援,结果诸侯们千里迢迢赶过来后,却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尴尬的气氛隔着书本都能感受到。如此数次之后,等到犬戎真的来袭,诸侯却认为周幽王又在忽悠自己,很干脆就不来了,以致于西周就这样戏剧性的灭亡了。

一、这个家喻户晓的“狼来了”的故事,往往被看做周朝衰亡的开端。

但,“烽火台”在汉朝才出现,西周的周幽王真的能用“烽火来戏诸侯”吗?事情并不简单,来看一组资料:

1、早期记录周幽王亡国原因的文学作品:《诗经·小雅·正月》“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2、最早记载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戏诸侯的文献是《吕氏春秋》:“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3、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最早来源: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西周未年的历史故事,在公元前七百多年前的事;

而西汉则由刘邦创建于公元前202年,东汉则更晚…所以烽火戏诸侯与西汉东汉无关。

春秋时期的诸侯和方伯有什么区别

太史公在《史记》中这样描述周朝变更的一个时期:“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是说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能力、威望、统治力逐渐下降,诸侯国之间开始强国吞并弱国,政权也由周天子号令变向了诸侯国自己说了算。

对于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们来说,烽火戏诸侯进而平王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都只是被当做一件事情的转折点,如同西汉与东汉,如同西晋与东晋,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实不然,任何一个朝代这样的变化都比不上周朝,只有这个朝代的本质改变最为其大。今天我们就借太史公这一句话来聊一聊西周与东周的区别。

人们了解的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的灭亡也是片面的,可这只是其中一个导火索。夏商周上古三代均为分封制,但只是周王朝让其更加成熟完善,人们今天就只记住了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夏启继位以后各部落内部的凝聚力更强了,部落间的隔阂和冲突也就更多了,而随之就诞生了“方伯”。在史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方伯”即为一个部族、一方诸侯的首领,部落内部的政权就由他把持。进入周以前华夏部落并没有实现名义上的一统,所以方伯(即各地方老大)占山为王,行使一方权利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待历史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能简单的说是因为褒姒红颜祸水,或者说一笑倾国才导致西周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申侯因为女儿被废之事心中记恨,就和犬戎勾结以至于后来到了谁也掌控不了的地步,再加上各自诸侯国内部有一定的军队自主权和土地管辖权,到周天子最后也使唤不动的地步。这时候充满智慧的一些诸侯国国君便送周王室的另一个孩子东迁洛邑,这才有了东周。

从烽火戏诸侯,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文化中的信义问题,周天子为了逗大家玩,失信于天下,导致真正的敌人来犯时无人前来救援(狼来了的故事估计就是以它为原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王室的信誉以及尊严,为以后诸侯国不听宗主国的号令,肆意发展军队,相互吞并埋下了不小的祸根。

想当初武王伐纣,振臂一呼,虎贲三千,前来跟随的诸侯国有数百个,在镐京(陕西西安)建立政权,关中土地肥沃,绵延千里,那是何等的威风!为了奖赏有功之臣,他将宗族子弟分封至自己的周边,非姬姓臣子分封到的地方就远一些,为的就是让自己的亲信宗族离得更近一些,异性臣民则为了周王室而戍守边疆,或继续开疆拓土。

平王东迁至洛邑以后,周天子在各诸侯国的夹缝中生存,土地面积极其狭小,军队实力有限,可以想象连自己东迁都是靠人家护送的,以后还怎么使唤人家呢?从此宗主国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似乎就互换了,有一种风水轮流转、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意思,人们常说的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证明了东周的弱小。当周王室的信誉和实力、威望、号召力都不及以前之时,诸侯国一代代传下去时血缘关系也越来越疏远,相互攻伐,自然就没人听其号令了,周朝的灭亡、政由方伯自然也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在周人看来,夏商以来的东方就是方国林立,一方方伯即是一方诸侯,方伯即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主宰,而天子或者国王不过是诸多方伯共同认可的共主。这种政治架构更多的类似于部落管理模式,相比周人的政令自天子出就要粗糙得多。当年夏商时代的国君们,往往有迁徙都城的事情,除了因为自然灾难,可能方伯政治也是重要原因。夏商以来的国君们,包括殷高宗、殷纣王等都频繁开展对东方方伯之国的战争,就说明共主与方伯之间并没有达成充分的共识,夏商时代依靠的更多是武力,但在精神文明上就没有进步。

周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度,共同维系着这种政治体制的稳固。到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发展趋势显然是在倒退。西周与东周最大的区别也就显现出来了,与其说东周还属于周,倒不如说东周的建立只是让天下看起来有一个共主罢了,是对夏商方伯旧制的重演,天下俨然从平王东迁那一刻起就已经改朝换代进入乱世了,周天子只有一个名分而已。

春秋时期的诸侯和方伯是不同的概念,具体区别如下:

1. 诸侯:诸侯是周朝分封制下的地方统治者,是周天子的臣属。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独立权力,但需要向周天子履行一定的义务,如进贡、朝觐等。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战争频繁,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落。

2. 方伯:方伯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名,是指一方诸侯之长。在周朝时期,方伯是周天子任命的,负责镇守一方,维护地方治安,并协助周天子处理一些政务。方伯的地位较高,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需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总的来说,诸侯和方伯都是古代中国的地方统治者,但诸侯的地位更高,拥有更大的自治权,而方伯则是周天子任命的官职,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协助处理政务。

春秋时期的诸侯,是国家的统治者,而方伯就是他们的爵位,共分为五等,公候伯子男。比如齐国虽大,但也只是候爵,郑国虽小,却是公爵封号。

诸候和诸侯的区别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没有诸候之称

没有诸候,只有诸侯

诸侯作为第二级贵族,其身份是很显赫的 。所以“以一方诸侯小国之君自居”,说明此人以前的身份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的臣子,但因为在国家里取得了大量的土地,相当于国中之国。所以基本上处于自治状态而不用看国君的脸色。并且有实力与国君一争长短。

诸侯和诸侯王的区别

诸侯、诸侯王与的区别在于诸侯、诸侯王是对封地统治者的称呼,

诸侯是中国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

周代初期实行将土地和臣民封给子弟、功臣以建立诸侯国的制度。西周的诸侯有同姓、异姓之别。同姓即姬姓诸侯,在盟会时居于异姓的前面。

异姓不少是曾与周王室有婚姻关系的,还包括褒封的前代后裔。在众多封国中,最重要的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国,其国君地位较高。

区别感觉在于时期不同。

西周时期分封诸侯,天下只有周天子一个王,所以封的人成为诸侯。而到了西汉时期,最高的等级变成了皇帝,封的分为王和侯两级,这时候才有诸侯王。但也有诸侯,不过这时候的诸侯对封地没有主权和军权。

诸侯是什么意思

常用释义

名古代由帝王分封并受帝王统辖的列国君主的统称;后用来比喻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官员。

例句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呈现着弱肉强食的局面。

周幽王为了博褒姒一笑竟然用烽火来戏弄诸侯,结果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诸侯是指中国古代封建时期中独立的地方领主,掌管一定领土、人口和财产。在中国历史上,诸侯是分封制度中居于次要地位的领袖。这种系统一直持续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其中十几个诸侯国被并入中央政府并统一国家。之后,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时期中,如唐朝、宋朝和元朝,封建的地方领主体系得到了新的发展。此时,诸侯的权力范围逐渐缩小,他们的职责主要是辅佐皇帝管理地方。到了明清两朝时期,诸侯已完全失去独立权力,成为明清帝国中的一个荣誉称号。总的来说,诸侯是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一种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诸侯是中国历史上指的各个地方的王公贵族。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中央政权薄弱,各个地方自治权很大,各个国家的国君被尊称为“诸侯”。这些诸侯拥有独立的领土,他们管理自己的地方,收取税赋,颁布法令,组织军队,独立进行外交活动等。诸侯之间有联盟和战争,政治和军事秩序相对混乱。到秦汉时期,中央政权逐渐强大,诸侯国被废除,政治和军事权力逐渐统一到中央政府。然而,历史上的诸侯仍然被视为地方上的领袖和官员,并拥有一定的权力和特权。现代社会中,“诸侯”一词不再指地方贵族,而是广义上指像企业大佬、政治名流等各个领域的权力、影响力强大的人物。他们通常拥有强大的财富、网络和社会地位,能够对集体利益产生重大影响。

诸侯是指古代中国的地方领主,他们作为皇帝的代理人管理着一个叫做“诸侯国”的地盘。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诸侯是很重要的角色,他们有权收税、刑罚等,同时也有责任维持治安和出兵作战等。在一些历史时期,诸侯国还有自己的货币、军队和官职体系等,可以说是地方行政的主导力量。然而,诸侯国彼此之间互相勾心斗角、各自谋求利益,常常会导致他们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混乱。到了秦始皇时期,他通过吞并、灭亡诸侯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但是,诸侯的角色在封建社会中仍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不可忘记的贡献和传说。

西汉有多少诸侯王

西汉从开国之初起共有异姓诸侯王十八个,到高后死后全部废除。汉王四年九月新设长沙国。五年二月,吴芮任长沙王,六月吴芮死。六年,成王臣嗣。惠帝二年,哀王回嗣。高后二年,共王若嗣。文帝二年,靖王产嗣。文帝后元七年,继嗣长沙王产到朝廷,死,无子,封国废除。

1.楚王。汉王(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一月(秦历以十月为岁首,十月称正月、一月)同立,西楚霸王项籍(项羽)为第一任楚王。二月,都彭城。二年三月,项羽3万人破汉兵56万人。三年四月,项羽围攻刘邦占领的荥阳。十一月,汉将韩信击杀龙且。五年,刘邦称帝。五年正月,项羽自杀。刘邦封韩信为楚王。六年十一月,韩信废为侯。惠帝七年,初置鲁国。高后元年四月,封张偃(高后外孙)为楚王。八年,张偃废为侯。

2.衡山王(后为楚王属地)。汉王元年一月,吴芮(故番君)任衡山王。二月,都邾。五年二月,吴芮徙长沙。

3.临江王(后为楚王属地)。汉王元年一月,共敖(故楚柱国)任临江王。二月,都江陵。三年八月,共敖之子尉嗣为临江王。五年十二月,刘邦俘虏尉。惠帝七年,初置淮阳国。高后元年四月,诈立孝惠子刘强。五年五月,刘强死,谥曰怀,无子。六年,立刘武(故壶关侯)为临江王。八年三月,刘武以非子被诛。

4.九江王(后为楚王属地)。汉王元年一月,英布[黥布](故楚将)任九江王。二月,都六。二年十二月,英布投降刘邦。四年六月,更为淮南国。七月,刘邦封英布为九江王。十一年,英布造反被诛。

5.赵王(常山王)。汉王元年一月,张耳任赵王(故赵将)。二月,都襄国。九月,张耳投降刘邦。十月,代王赵歇任赵王。二年十月,刘邦灭赵歇。三年十一月,刘邦任张耳为赵王。五年十二月,张耳死。六年,张耳之子张敖嗣赵王。八年,张敖废为侯。惠帝七年,置常山国。高后元年四月,诈立孝惠子刘不疑为赵王。二年,刘不疑死,谥曰哀,无子。十月,刘义(故襄城侯)任赵王。四年,刘义立为皇帝。五月,刘朝(故轵侯)任赵王。八年,刘朝以非子被诛。

6.代王(后为赵王属地)。汉王元年一月,赵歇(故赵王)任代王。二月,都代。九月,赵歇任赵王。十月,赵歇以陈余为代王,号成安君。二年十月,刘邦灭赵歇。十一月,代王之地设置为太原郡。五年,以太原为国。六年,韩信任代王。九月,韩信造反,降匈奴。高后七年,赵王吕禄(高后兄子)任代王。八年八月,汉大臣共诛吕禄。

7.齐王(临淄王)。汉王元年一月,田都(故齐将)任齐王。二月,都临淄。四月,田荣袭击田都,田都投降楚王项羽。五月,田荣(故齐相)任齐王。十二月,项羽袭击田荣,田荣逃到平原,被乱民杀死。二年一月,项羽立田假(故齐王)为齐王。二月,田荣之弟田横反城阳,袭击田假,田假逃奔楚被杀。三月,田横立田广(田荣之子)为齐王。三年十一月,韩信杀田广,齐王之地设为郡。惠帝七年,初置吕国。高后元年四月,吕台(高后兄子)任齐王。二年,吕台死,谥曰肃。其子吕嘉嗣齐王。六年,吕嘉坐骄废。十一月,吕产任齐王。七年,吕产徙梁。十一月,刘大(故平昌侯)任齐王。

8.济北王(后为齐王属地)。汉王元年一月,田安(故齐将)任济北王。二月,都博阳。六月,田荣击杀田安,其地属齐王。四年,置齐国。一月,刘邦立韩信为济北王。五年,徙韩信为楚王。

9.胶东王(后为齐王属地)。汉王元年一月,田市(故齐王)任胶东王。二月,都即墨。五月,田荣杀田市,其地属齐王。

10.雍王(后为汉王[关中王]属地)。汉王元年一月章邯(故秦将)任雍王。二月,都废丘。七月,刘邦围攻废丘的章邯。十月,刘邦占陇西。十二月,刘邦占北地。二年五月,刘邦杀章邯,其地属汉王,设中地、陇西、北地郡。

11.塞王(后为汉王[关中王]属地)。汉王元年一月司马欣(故秦长史)任塞王。二月,都栎阳。七月,司马欣投降刘邦。八月,其地属汉王,设渭南、河上郡。

12.翟王(后为汉王[关中王]属地)。汉王元年一月董翳(故秦都尉)任翟王。二月,都高奴。七月,董翳投降刘邦。八月,其地属汉王,设上郡。

13.燕王。汉王元年一月,臧荼(故燕将)任燕王。二月,都蓟。四年,臧荼反叛,刘邦诛之。五年九月,卢绾(故太尉)任燕王。十一年,卢绾反叛,投降匈奴。高后七年,初置燕国。八年七月,吕通任燕王。八月,吕通被诛杀。

14.辽东王(后为燕王属地)。汉王元年一月,韩广(故魏王)任辽东王。二月,都无终。七月,臧荼杀韩广,其地属燕王。

15.魏王。汉王元年一月,魏豹(故魏王)任魏王。二月,都平阳。二年二月,魏豹投降刘邦,仍为魏王。三月,跟随刘邦伐楚。四月,魏豹回军后反叛刘邦。八月,刘邦将领韩信俘虏魏豹。九月,其地属汉王,设河东、上党郡。四年九月,置梁国。五年,彭越任魏王。十年,彭越反叛被诛。

16.殷王(后为魏王属地)。汉王元年一月,司马卬(故赵将)任殷王。二月,都朝歌。二年二月,司马卬投降刘邦。三月,其地属汉王,设河内郡。

17.韩王。汉王元年一月,韩成(故韩王)任韩王。二月,都阳翟。六月,项羽杀韩成。七月,项羽立郑昌为韩王。十月,刘邦立韩信为韩王。二年三月,韩信跟随刘邦伐楚。六年,韩信徙太原。高后六年,初置梁国。二月,吕产任韩王。八年八月,吕产被诛。

18.河南王(后为韩王属地)。汉王元年一月,申阳(故楚将)任河南王。二月,都雒阳。九月,申阳投降刘邦。十月,其地属汉王,设河南郡。

西汉从开国之初起共有异姓诸侯王十八个。

汉初分封的同姓宗族诸侯王国,受汉廷节制﹐在地方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是西汉前期的一种重要的行政区划制度 。汉朝初期分封诸侯王形成的的一种重要的行政区划制度。同姓皇室成员被分封在一定地域形成的诸侯王国﹐既受汉廷节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其特殊地位延续了五十年之久。

汉高祖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之后又迅速将异姓诸侯王消灭,而大封其宗室为王,自刘邦以后,汉朝历代皇帝都大封其宗室为王

西汉初什么势力最大

西汉之初,各地藩王势力强大,如吴王刘濞,以致汉景帝时,晁错提出削藩令,爆发了注明的七国之西汉时期,皇权并不是最大的势力,皇帝虽为一国之君,但他并不能一手遮天,同样在那个时期,宦官也不能为所欲为。

在这两股势力之外,还有一股更为强大的势力一直压制着他们,这便是外戚势力。在整个西汉时期,外戚专权都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这些外戚氏族凭借着多年的运营,权利早已渗透到国家的各个重要部门,就算是皇上也要礼让几分。

匈奴,西汉初期,北边的匈奴严重威胁着西汉政权,汉高祖刘邦曾在平城白登山被围几昼夜,汉初为了解决匈奴问题,不得不实行和亲政策。

西汉初诸侯的势力最大。西汉初年,由于天下一半被分封给各个诸侯,所以诸侯国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豪强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是西汉初年最大的社会问题。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出处

出自于 汉朝 贾谊 所著的《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意思是,想要天下长治久安,就要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诸侯国析为几个小国,以图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出自汉?贾谊的《治安策》。

1、西汉文景时期削减诸侯封地和权力的措施。刘邦在逐步消灭异姓王的同时,曾大封自己的子弟为王,认为这是天下同姓一家,可以屏藩朝廷。

2、汉文帝继位后,为加强自己的地位,采用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书·贾谊传》)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诸侯国析为几个小国,以图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3、但是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景帝继位后,中央专制皇权与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故削藩。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出自西汉贾谊的《治安策》,意思是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诸侯国析为几个小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汉文帝继位后便采纳了这一方法巩固自己的地位,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也是这一想法的体现。这西汉文景时期削减诸侯封地和权力的措施。

诸候还是诸侯

诸侯。

天子、诸侯、大夫、士人,诸侯作为第二级贵族,其身份是很显赫的 。

所以“以一方诸侯小国之君自居”,说明此人以前的身份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的臣子,但因为在国家里取得了大量的土地,相当于国中之国。所以基本上处于自治状态而不用看国君的脸色。并且有实力与国君一争长短。

诸侯是对的 。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