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趣事有哪些 唐朝历史趣事简短

目录导航:

  1.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趣事有哪些
  2. 卢寿历史原型
  3. 隋唐到明清时期的历史故事5个
  4. 谏太宗十思疏十个小故事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趣事有哪些

我听过一个关于李白与唐玄宗的亊,有一次,李白信步走到玄宗寝宫,看到玄宗与贵妃正在作爱,赶紧抽身想退回去,可是玄宗看见他了,并叫住了他,并让他当场按当时场景作诗_首,李白随即作诗一首:-脚门外-脚空,卧龙床上凤缠龙,腰间拔出天子剑,插入娘聚宝瓶。

NO1.李白是“富二代”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是李白在《将进酒》中的诗句,大家往往都被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气所倾倒,但是殊不知,“千金散去还复来”才是李白生活的真实写照,史料记载李白从42岁工作到45岁,仅仅做了三年的翰林学士,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秘书,帮皇帝写一些文件之类。可如此轻松的工作李白仅仅做了三年,在李白眼里只有美酒和作诗,皇帝给的铁饭碗总不及“仗剑走天涯”潇洒惬意,其中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李白是个“富二代”,老爸很有钱,李白的父亲李客是当时有名的商人,据郭沫若考证,李家的生意做的很大,在巴蜀和吴楚之间做贸易,而李白名叫“李十二”,也就是说在李白出生之前,就已经有十一个哥哥和姐姐了,还不算比李白小的弟弟妹妹,如此庞大的家族,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肯定是维系不下去的,也难怪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写道:"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NO2.李白竟然是“倒插门”

以李白的才华,如果放到现在,肯定天天上热搜、月月上头条,身边肯定不乏死忠粉,在不受“一夫一妻”制度限制的年代肯定是妻妾成群,热衷他的粉丝不要能够嫁给他,就是能要到李白的亲笔签名,都觉得不枉此生。但是,实际上李白却是个“倒插门”,那么究竟是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才华横溢的李白“以身相许”呢?以李白家庭实力来说,即便李白不是“诗仙”,以他老爸的经济实力,能娶到的姑娘也不下千万,可是李白这位妻子名头可大了去了,这姑娘的爷爷是曾经在唐高宗龙朔年间担任左相的许圉师,李白和这位许大小姐在湖北安陆游玩的时候相遇,二人一见钟情,但是由于存在门第差距,李白不得不以“入赘”的形式嫁到许家,李白也因此,结识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等人,拓展了自己的高质量人脉。

NO3.李白和杜甫的关系并不好

李白和杜甫原本是惺惺相惜,二人是文坛的泰山北斗,但实际上李白比杜甫大12岁,李白还曾经写了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表达自己思念杜甫之情。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但是,后来永王造反,得知李白有超高的人气,就忽悠李白一起共图大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终于等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怎么可能轻易放过,可是“人气偶像”与“领兵打仗”根本就是两码事,很快永王失败,李白也受到牵连,本来像这种偶像级别带头闹事的人,肯定抓住了就“枪毙”,好在恰巧当时时任朔方节度使的是大名鼎鼎的郭子仪,当郭子仪知道李白犯了死刑以后,愿意以自己的官位换取李白的活命。本来朝廷可不管李白有多高人气,“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该杀就杀,该斩就斩。可是当时郭子仪是朝廷倚重的大将,说话必然有一定分量,既然郭子仪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朝廷也不得不给他个面子,将李白的死刑改成流放。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当时抓李白的不是旁人,而是和李白、杜甫都是挚友的高适。按照常理来讲,平日里整体喝酒吟诗的朋友,于情于理也应该帮助李白,但高适不但没有将李白之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为了邀功,反而直接交给皇帝亲审。在皇帝眼中可没有那么多丰富的情感吟诗作对,皇帝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我的皇位是否能保全,既然你造反,我不管你是谁,照杀不误,历史上的帝王大多如此,别说一个人气偶像,就算自己的兄弟父母,该下手是也毫不手软。本来这件事也仅仅是李白与高适二人之间的事,可实际上永王造反,杜甫其实也参与了,但是由于没有李白名气大,所以判的轻了许多,高适却积极利用关系帮杜甫疏通,使得杜甫没有受到牢狱之灾,并且高适还帮助杜甫建立了——杜甫草堂。其实杜甫对此事很内疚,曾经写了《寄李白二十韵》来抚平自己的哀思。但却没有受到李白的回信,李白当时已经认定杜甫与高适同为贪图功名的鼠辈,所以二人关系就此绝交。

据说李白的名字相当于是自己取的,大致的情节是有一天李白全家出去玩,看见满树的李花,父亲为了考验李白的才华,就吟出了两句诗,结果李白很敏捷地吟出了后面两句,文采也很好,其中还带有“李”“白”这两个字,所以,他的父亲据此给他取名李白。

卢寿历史原型

卢寿是范阳卢氏后人

卢寿的家族应该是范阳卢氏,卢氏是齐国的后裔,秦始皇时期卢氏世族迁居范阳,所以后世称之诶范阳卢氏。北魏分裂后战乱不断,时局动荡,范阳卢氏遭到打击,家族中没有高位者,只有部分的人入仕北齐和北周。唐朝初年,李氏政权打击山东士族,所以范阳卢氏消沉了一段时间,直到唐朝中期才迅速崛起。

历史上没有卢寿这个人,但却有范阳卢氏,所以卢寿是以卢氏后人的身份出现的,卢辛月也是卢氏的一员,按照历史轨迹来看卢氏会有辉煌的一天。

不存在

《唐砖》中,卢寿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但是有范阳卢氏,所以说卢寿是以卢氏后代的身份出现的,而卢辛月也是卢氏的后人。这部剧是一部穿越剧,一经播出后就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唐砖》主要讲述的是考古队员云烨从沙漠中意外穿越到唐朝的故事,并且还遇到了自己在现在女友长得很像的李安澜。卢氏是齐国的后裔,

不存在!

卢寿是山东大儒,当时山东闹得事比较大,李世民让云烨去解决,到了后面喊屈惹怒皇帝被诛九族。

卢寿在当时地位挺高的,但是他在一个雨天跟皇上争论,还过去拿东西差点引了电雷,还是云烨帮他才没有被劈死,之后直接被灭族,句因为这样,云烨为了辛月不被牵连,只能娶了辛月作为自己的妻子

隋唐到明清时期的历史故事5个

典故很多,下面列选几个有名的。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请君入瓮(weng):武则天称帝,平定徐敬业叛乱后,为除掉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国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现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办案严刑逼供、手段残忍,害死了许多无辜的人,后来有人告密周兴造反,来俊臣“请君入瓮”将其治罪,周兴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杀;索元礼因害人太多,民愤太大,被武则天处死;来俊臣预谋害当时势力强大的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后者先发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则天处死。

狄仁杰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公元718年,日本遣使中国,受唐皇帝接见,获赠大量朝服。次年,日本天皇下令,举国仿衣隋唐,遂成为和服基础。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话说,宋太祖夺得天下后一直寝食难安,他担忧有一天黄袍加身的事在他的臣子中重演。 于是在一次宴会上,他说:“朕最近茶不思,饭不想啊!做皇帝真累啊!你们说:哪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龙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会是什么感受呢?” 在座的武将们吓得连忙给皇帝磕头。 “既然这样,你们就交出兵权吧。朕也认为你们也该安享晚年了!”宋太祖笑道。 不久之后,武将们便纷纷告老还乡了。

靖康之耻: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南京)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胡蓝之狱:明太祖建国后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被封为公爵、刘基被封为伯爵,汤和等被封为侯爵。有些功臣仗着自己的功劳,横行不法,结党专权,更甚至威胁到朱元璋的君权。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发谋反之机,诛杀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后明太祖以“胡党”为由,杀戮了不少无辜功臣,其中,77岁的李善长被赐死,全家共70多人被诛杀;公元1393年,凉国公蓝玉被告谋反,全家被杀,并株连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时人称之为“蓝狱”,这两次大狱持续了14年之久,后人合称为“胡蓝之狱”。后来又设置了“”特务机构,负责监察大臣的活动。

土木之变:公元1449年瓦刺太师也先兵犯大明,明英宗亲征,兵败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在群臣的簇拥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史称景帝。景帝力主抗战,任命于谦负责指挥保卫北京,并取得了胜利,赶走了侵略军。“”在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藩之乱:清兵入关后,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将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后,暂由吴三桂等人镇守,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镇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诏削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番之乱起,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清廷才真正在大陆完成了统一。

谏太宗十思疏十个小故事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名臣魏征所写的一篇奏疏,主要是就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思想和政治策略提出建议。其中有一些小故事,如下所述:

1.李密望月:故事说,唐太宗纵情饮宴,李密上前陈说自己望月所得的关于后世成败的思考,太宗听后多有感悟。

2.王德威与魏征:故事说,王德威斩杀叛军,魏征提议放过叛军首领,太宗采纳后,结果那位被放过的叛军首领叛变更加凶残,被诛杀之后,太宗对魏征说:我错了,是你想得深刻。

3.谈兵变:故事说,唐太宗随军出征,与骠骑大将军秦叔宝一道,经历猝然而至的敌军袭击,两位大臣一同思索战术,找到突破点,最终成功穿过包围圈。这个故事说明军事把控的重要性。

4.逆子伏诛:故事说,当李世民即位之后,他弟弟李元吉趁机发动叛乱,李世民亲手伏诛他,从而把戒备放到了最高点,遏制了其他潜在的叛逆借机作乱的企图。

5.建立军功:故事说,四个焦桐在水滘桥一役中建立大功,李世民既资助购置一千头牛,又允许他们在国子监学习,为国家建立了庞大的人力资源。

6.强化经济:故事说,李世民受尚书令房玄龄启示,开镇州买卖,得以大兴商品交流,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7.每天结束后的自我反思:故事说,李世民每天都回想“今日所为,明日改进”的原则,努力完善自己的管理坚守,也反省自己的所在努力。

8.眼光远大的特点:故事说,李世民在政治的、民生的、宗教的各个领域中,都保持广阔的视野,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

9.网络思维:故事说,李世民知道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支持,才能紧密合作,故开发了类似末代Typora的基础代码,类似的思考来源于他对网络化思维的看重。

10.加强领导力:故事说,太宗知道高压政策不是万全之策,为了避免百姓生活不稳定,决定改革税收制度,增强领导力。

一、行天下之大道,为治世之霸者。唐太宗应该重视治理国家的大道和方针,以成为一位具有宏伟远见的“霸者”。

二、即位之始,应宽大为怀,以安民心。唐太宗入主皇位之初,应该以宽容、仁慈的态度来改善民生状况,从而获得民心。

三、权衡轻重,勿以私情误国事。唐太宗作出重大政策和决策时,应该权衡轻重,明辨是非,不应因个人的私情而误国事。

四、务本之道,勿谓杂七而忘纲常。唐太宗在治国时应该贯彻“务本之道”,不能因小失大、牵强附会,更不能违背国家的道德规范。

五、灭贪求廉,以正公门。唐太宗深知政治腐败的危害,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彻底消除贪污受贿等问题,以致公门清明,政治纯洁。

六、君临万邦,不可忘畏惧。唐太宗身为皇帝,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权力和影响,以畏惧之心来更好地统治万邦。

七、固本之道,勿谓易从而望加安。唐太宗在治国时应该注重根本并对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加以严格执行和保持,以永续国祚。

八、尊贤重师,不可滥用私人。唐太宗应该尊重贤能和师长,不应滥用私人,导致国家决策偏差。

九、择官任贤,不可为功利所惑。唐太宗要注重选拔贤能,严格按照人才素质选拔任用官员,不应为功利所惑。

十、矜功自伐,不可忘忧勤之初。唐太宗作为一位伟大的皇帝,应该时刻保持谦虚,不应矜功自伐,更不能忘记起初的勤劳和努力。

1. 是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十个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阐述思想、道理,因此这些小故事很有价值和意义。

2. 这些小故事包括:巨鹿之战、程序大细目、养生送母、太子速归、庆幸秘史、血玉之痛、甘露法语、疏不宜失、金玉满堂和丹青品质十个。

这些小故事涵盖了不同方面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值得认真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