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雷氏十大名将
- 先有福州还是先有建州
- 福建邵武家乡地名的来历
- 芦柑历史
- 万木林由来
- 翁姓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 福建兴化府的历史
雷义,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东汉时名臣,官至侍御史。
雷焕,晋代天文学家。雷敩,南朝宋时著名药物学家,以著《雷公炮炙论》三卷著称。雷海青,唐明皇时著名宫廷乐师,善弹琵琶。
雷万春,唐代名将,安史之乱时,从张巡守雍丘城陷后,与张巡同遭杀害。
雷万兴,潮州(今广东省潮安)人,唐代山越首领。
雷德骧,北宋同州郃阳(今陕西省合阳)人,历任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
雷润德,建安(今福建省建瓯)人,元代学者,与其子雷机、雷洪、雷杭俱精于易理。雷发达,字明所,江西省建昌(今永修)人,明末清初建筑工匠
先有福州还是先有建州中国的30多个省份中,部分省份的名称,是以省内两个重要州府的合称而形成的。举例来说,就甘肃省来说,唐朝时期先是设陇右道,下设甘州、肃州,大概在今兰州地区,后世即从甘州肃州中取“甘”“肃”将陇地命名为“甘肃”。再比如安徽省,其省名来自于清朝时期的安庆府和徽州府。与此相对应的是,就笔者今天要说的福建省,名称源于福州和建州。如今,福州依然还在,而且是福建省的省会。由此,问题来了,“福建”名称源于福州和建州,福州还在,那么建州哪里去了?对于历史上的建州,指的是今天福建省的哪里呢?
一
首先,就福建这一地名,始于唐朝。在唐朝初期,今福建省一带属江南道。在唐朝时期,道是重要的区划单位,而江南道,辖境在长江之南,故名,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公元711年,唐朝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就福建省来说,简称“闽”。公元725年,唐玄宗李隆基这位皇帝在位时,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东道。而这,成为福州这一建制的开始,距今已有接近1300多年的历史了。到了公元733年,唐朝为了加强对于该地区的掌控,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
二
由此,对于福建这一地名,始于公元733年,这一名称来自于该地区的福州、建州。在福建经略军使之后,元朝设立了福建等处行中书省。明朝设立了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则设立了福建省,也即和现在的福建省名称一致。对于福建这一地名,始于唐朝,并且沿袭至今。而福建这一地名来源于福州、建州,就福州来说,在历史上长期是福建的中心城市。比如元朝时期,设立福建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立行省于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迁福州,次年还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
三
如今,福州成为福建的省会。那么,对于当时和福州齐名的建州,现在哪里去了呢?对此,在笔者看来,“福”字中福州知名度甚高,然而却极少人去关注“建”字所代表的建州。建州与福州一同被用来命名省的城市。一个有着文字记载历史3000多年,1800多年建县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瓯,建州为其古名。换而言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建州,主要指今天的建瓯市。建瓯现在是一个县级市,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就建瓯市来说,该地区早在东汉时期就设立了建安县。三国这一历史阶段,东吴于永安三年(260年),设建安郡,郡治在建安县。
四
最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恢复建安郡,郡治设在闽县(今福州),领闽县、建安、南安、龙溪4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治建安县,也即主要在今天的县级建瓯市一带。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南宋改建州为建宁府。1912年后,建宁府改称建瓯府,之后改建瓯府为建瓯县。1992年10月20日,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如今,县级建瓯市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截至2018年底,县级建瓯市总面积达4233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45万人。
福建邵武家乡地名的来历邵武乃闽北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不同时期地名繁杂称谓有变化。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昭武镇,不久升为昭武县,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公元291)因避司马昭之讳改名邵武县。东晋太宁元年更名邵阳县,南朝宋永初元年复名邵武县。隋朝开皇九年(589)废县,归泉州(州治今福州);十二年(592)复置邵武县,属抚州。唐武德七年(621)属建州。五代晋天福元年(936)改名昭武县,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复名邵武。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属邵武军。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邵武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邵武府,清亦同。民国二年废府属建安道。后废道直隶于省。1932年曾建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三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县为区治。二十四年九月,第九区裁并,改隶第三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19日解放,先后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建阳地区、南平地区。1983年撤县设省辖县级邵武市,现由南平市代管。历史上,邵武有不同的称谓,.曾名昭阳、武阳、邵阳、昭武、樵阳、樵川、铁城等等。武者,武夷山之谓也;昭,古代认为左为父为南为阳,穆为母为北为阴,邵武城乡很多家庭厅堂上多张贴“天地国亲师”牌位,并写上“左昭右穆”即是此缘故。因为邵武在武夷山之南所以称之为昭武,,现在小东门有昭武广场。历史上邵武又称樵川,樵者,城西有樵岚山,现在还有上樵岚,下樵岚村庄名称。当地有河流叫樵溪;流出县城北面,北城门叫樵溪门。元朝著名诗人黄清老把自己的诗词著作名之为《樵水集》;明朝府学录陈士元著《武阳志略》和《武阳耆旧宗唐诗》。明朝永乐进士浮梁知县曾真保著《樵溪鱼叟集》;清朝岁贡杨崇道有《樵居吟》诗集问世。川者,一马平川,樵岚山下邵武城区乃山区平原,所以叫樵川也。邵武古代有樵川书院,现代有樵川诗社。邵武城池地处八闽之上,自宋朝从故县乌坂城迁来北平山之南,即现在邵武城市区,历经建城修固,可防可守,多次战乱,均防守有成,被人们称之为铁城。民国时期有《铁城报》;现在邵武电视台有《铁城方圆》节目;网站有《铁城在线》。由于学识浅陋,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芦柑历史永春芦柑始种于五十年代初,是爱国华侨尤扬祖先生出资率先引种的,仅三、四十年间,它已经成为一种遍植于千家万户的大宗产品,载誉于海内外的名优产品。现在全县已种植柑桔10万多亩,年社会产量100万担,面积、产量已经连续15年居全省第一位,被誉为“柑桔之乡”。占永春柑桔产量80%以上的主产品芦柑,以其果形端正硕大、色泽橙黄、果皮薄、酸甜适度、脆嫩香甜、富含维生素及其营养成份等优点,于1989年一举夺取全国优质水果第一名;产品远销全国合大城市和星马港澳、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1999年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居全省第一。
其性状描述,正是芦柑栽培种的硬芦品系。又据明朝末年,凌登名撰《榕城随笔》载有“闽南产柑橘,其种不一,而颗皆硕大。芦柑为量,红橘次之。芦柑色稍黄,红橘则正赤,皆佳种也。三衢所产似也当稍让”。说明芦柑栽培已达1100多年以上历史,以福建永春、漳州、南平建瓯,浙江衢县、台湾省等地栽培规模量大而集中。
福建永春、漳州、南平建瓯,浙江衢县等地以永春芦柑最佳,饱满、甘甜,挑金黄色(刚好熟透的) 胖而不空肿的吃。
永春芦柑,福建省永春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查考史书,永春县没有柑桔栽培记载。永春芦柑特点:具有果形硕大端正,色泽橙黄,果皮薄,果肉汁多脆嫩香甜、风味独特、富含维生素及其它成份余款点。
2005年11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永春芦柑”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万木林由来万木林始建于元朝末年,在福建省建瓯市房道乡漈村与上庠村交界处,距城关约35公里,是解放后我国第一批公布的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该词首次出自于明朝嘉靖年间编写的《建宁府志》。根据府志记载,万木林几百年前叫大富山,地势不高,风水很好。元代时,大富山的主人是杨达卿。有一年闹灾荒,杨达卿想把家中的存粮拿出来救济灾民,但他不想因此留名。于是他对灾民讲,谁在我的山上栽一棵树,我就给谁一斗稻谷。山上的树,就这样一棵棵栽了起来。府志上说:“随山之高下曲直,皆有木矣。逾数年,木长茂,望之蔚然成林,既之森然成列。”又过几年,木已成材。杨达卿晚年常告诫子孙,大富山上的树木不能出卖,只有几种情况才可以动用,盖庙宇、学校、做船、搭桥,给老人盖房,贫苦人家没有房舍的、没有棺木的,也给予帮助。乡亲们很称赞他这种精神,给这座山又起了一个名字,叫“万木山”,明朝建宁知府阮德柔,得知杨达卿“涉书史,明古今大义,乐善好施”,特意请他给自己的子弟做老师。后来,阮德柔又见杨达卿很有才干,多次要他做官,杨达卿坚决不肯。阮德柔还专门画了一幅万木林图,把杨达卿为民植树的功绩画了下来。杨达卿死后,他的孙子杨荣在明朝为官,任工部尚书。后来,杨荣的一位朋友写了一篇《万木山记》把杨达卿的事迹用文字记录下来,府志中保存了这段文字。经过600多年的自然演变,现存万木林已成为典型的亚热带森林。山中古木参天,巨藤盘错,沉水樟、闽鄂山茶等珍稀树种,已为国内所罕见。近年来经科学调查,林内拥有植物1234种,几乎占福建省植物种类的一半,故有“亚热带植物博物馆”之美称。新建的万木林科学研究所和科研大楼已收存各种植物标本2万多份,昆虫标本4000多份,鸟兽标本160多种、500多份,蛇类标本及野生菰类标本100多份。万木林现列为武夷山旅游区参观景点之一。
万木林,位于建瓯市房道镇境内,古称万木园,也叫万木山,原名白塔龙津大富山,海拔556.1米。是一片方圆面积达二千五百多亩,人工植造的古老森林,至今已有六百四十年保护繁衍历史,是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
万木林是元朝末年乡贤杨达卿所营造,据史料记载;“杨达卿家素饶裕,乐善好施,值岁饥,欲发私廪以济贫乏,又不欲有名,乃托曰:‘有于吾山种木一株者,酬之斗粟,’于是贫者毕来请粟,咸饫饫而给之,亦不较其种否,已而,随山之高下曲直皆有木矣。”“逾数载,山木茂盛,望之蔚然。又逾数年,蔚然者益蕃,森然者日硕,可栋,可梁……”由此可知,万木林是杨达卿用“以工代赈”形式人工营造而成。万木林造林确切时间,据福建林学院教授付友剑先生《建瓯县万木林保护区史事考》考证,断在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之事。
翁姓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可以是 翁承赞: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莆阳兴福里竹啸庄(今北高镇竹庄村)人。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称疾致仕,归隐建州(今建瓯),长兴三年(932年)去世,终年73岁。追谥忠献。
翁这个姓的历史名人有:
翁肃: 字彦恭,北宋崇安人,官至朝散大夫。
翁德广: 宋朝人,淳熙年间任溪县知县,朱熹曾向皇帝奏荐过翁德广。
翁同龢: 清末人士,江苏常熟人,光绪帝的老师。
1、翁同龢,清朝时期江苏常熟人,管至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大臣,光绪帝师。
2、翁方纲(西元1733-1818年),字正三,清代大兴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内阁学士。精金石考据之学,亦擅长词章、书法。曾任鸿胪寺卿,预千叟宴。
3、翁肃,字彦恭,宋代崇安人,官至朝散大夫,与翁彦约、翁彦深、翁彦国三兄弟及翁延庆、翁蒙之同姓同乡同朝,皆居高官,时称六桂同芳。
4、翁德广,宋代人。淳熙年间(西元1174-1189年)任溪县知县。朱熹曾奏荐之,称其"不务赫赫可喜之名,而有肯肯爱民之实。
5、翁承赞,字文尧,唐代福建莆田县人(今莆田市),乾宁年间(西元894-898年)进士。唐末累官秘书郎、右拾遗。五代后梁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后授闽国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晋爵晋国公。曾咏梅花诗:"忆德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
有翁同龢。作为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清末的著名大臣。他积极支持清朝百日维新,失败后被兔除职务,回到老家了养老送终。
春秋时期吴国国君翁惠王,南朝梁代高官翁仲,明朝文学家翁祯,明朝中期诗人翁万达,清朝末年军机大臣翁同龢,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翁文灏,等等。
有翁肃
翁肃,字彦恭,宋代崇安人,官至朝散大夫,与翁彦约、翁彦深、翁彦国三兄弟及翁延庆、翁蒙之同姓同乡同朝,皆居高官,时称六桂同芳。
福建兴化府的历史福建兴化府是明朝时期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福建省南平市兴化县一带。该地区早在古代就有人类活动,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聚落。唐宋时期,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和农业区域。
明朝时期,为了强化对福建地区的控制,设立了兴化府,并在此设立官署,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治理。
明末清初时期,兴化府成为福建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为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福建兴化府是明清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位于今天的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境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属于福州道建安县。到了宋代,兴化府成为福建省在闽西地区的行政中心,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光泽、建瓯、建阳等地。
元代时,兴化府改隶福建路,继续保持其行政中心的地位。明代永乐年间,兴化府升格为府级单位,称为“南安府兴化州”,并将治所设于光泽县城。清代,兴化府仍然是福建省的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管辖范围包括南平市、龙岩市等地。
1911年,清朝灭亡后,兴化府被撤销,南平、光泽、建瓯等地成立了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949年后,兴化府地区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
兴化府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古代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兴化古城遗址、龙寿寺、南岳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