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候的突厥人究竟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为什么 唐朝突厥迁移时间多长了

目录导航:

  1. 唐朝时候的突厥人究竟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为什么
  2. 黠戛斯的历史
  3. 公元前847年是什么朝代
  4. 北人南迁是什么时候完成的
  5. 突厥族是什么民族
  6. 阿塞拜疆简史
  7. 北人南迁的起止时间
  8.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唐朝时候的突厥人究竟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为什么

现在突厥人一词一般都只说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各民族.既有白人又有黄人也有黄白混血人.古代突厥人来源于蒙古高原和阿尔泰地区,属于黄种人、突厥人属于游牧民族具有迁移和抢夺人口的习惯.突厥人大量掠夺异族作为奴隶,这些奴隶后代也慢慢成为突厥人.突厥西迁后,中亚新疆的土著民族吐火罗人波斯人等被突厥化,说突厥语但是突厥人中白种人成分也越来越多了,像现在的哈萨克族、吉尔吉斯人中黄种人成分最多而土耳其人的就基本上全是白种人了,其实土耳其人就血缘上来说与古突厥人最远,因为奥斯曼人在白种人的巴尔干地区,高加索地区实行血贡、即征集这些民族的小孩进行突厥化训练,

隋唐时期的突厥人,和秦汉的匈奴人一样,绝大部分是蒙古人种(黄种人)的面貌,有个别有印欧人种的特征是因为混血的缘故……再后来的突厥人,比如奥斯曼土耳其,从人种上被伊朗化,信仰上伊斯兰化,这些突厥人是黄白混血的民族……

黠戛斯的历史

柯尔克孜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汉文史籍首先著录柯尔克孜先民的是《史记》,称之为“鬲昆”。后来的史书又作“隔昆”。东西汉时期多称“坚昆”,魏晋至隋朝称“结骨”、“契骨”、“纥骨”、“护骨”,“黠戛斯”是唐时对柯尔克孜族的普遍称谓,宋、辽、金时期“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称之,蒙元时期一般称作“吉利吉思”、“乞儿吉思”,所有这些,都是“柯尔克孜”一词在清代以前各时期的汉语不同译音。清代沿用准噶尔蒙古对柯尔克孜族的称呼“布鲁特”,意为“高山居民”。民国初年,仍称“布鲁特”。1935年4月,柯尔克孜族作为该民族的正式名称,经由新疆省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通过。关于柯尔克孜族的起源,中外史籍和柯尔克孜族的传说都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大都由“柯尔克孜”一词的不同含义引申而出,或言历史起源,或言生活环境,或言形貌特征。流传较为广泛的传说有:“柯尔乌克孜”——山里的乌古孜人;“柯尔奥古孜”——依山傍河的人;“柯尔盖孜”——山里的游牧人;“黠戛斯”——黄头赤面(回纥人对柯克尔孜人的称呼)等等。柯尔克孜族源出古代民族,但不等同于古代民族。今天的柯尔克孜族乃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公元前3世纪,柯尔克孜族先民已游牧生息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公元前3世纪末依附于势力强大的匈奴。公元87年匈奴统治瓦解后,一部分坚昆人随其迁移到中亚天山一带。公元1世纪后,鲜卑、柔然、高车继起漠北,统辖坚昆。6世纪中叶突厥雄霸漠北,坚昆时称“契骨”,隶属突厥铁勒部。从汉代至隋朝这一历史时期,部落和氏族公社是坚昆社会基本的组织形式,贫富差别也已产生。游牧和渔猎是其主要的社会生产活动,也有一定数量的农业和手工业。公元前632年唐朝派王义宏出使黠戛斯。643年黠戛斯遣使向唐贡献貂皮。646年唐与铁勒诸部灭薛延陀汗国,漠北诸游牧部落,包括黠戛斯全都隶属于唐朝,唐设燕然都护府进行管理。648年唐朝于黠戛斯地设坚昆都督府,拜黠戛斯首领俟利发为左屯大将军、坚昆都督,从而使黠戛斯正式纳入唐朝版图。718年坚昆都督骨笃禄毗伽可汗率部参加了唐朝对后突厥的军事讨伐行动。744年回纥建国。8世纪末至9世纪初,回纥对黠戛斯发动大规模的征战,黠戛斯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9世纪20年代黠戛斯复兴。840年黠戛斯灭回鹘汗国,回鹘被迫西迁,黠戛斯汗国称雄漠北,势力一度达到天山地区。在唐代,黠戛斯始终与中央王朝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847年唐宣宗遣使敕封黠戛斯可汗为“英武诚明可汗”。870年唐朝在平息沙陀李克用叛乱的战争中,得到了黠戛斯的出兵援助。10世纪初期契丹兴起。931年黠戛斯臣服契丹。947年契丹建辽,于黠戛斯地设“辖戛斯国王府”,委任黠戛斯首领为王府大王,同时派辽国官员进行控制。1125年女真建金,称其为“纥里迄斯”。12世纪末、13世纪初成吉思汗一统蒙古而称雄于世。1199年铁木真征服了乞儿吉思,在叶尼塞河地区设谦谦州进行管辖。乞儿吉思除仍以游牧的畜牧经济为主外,农业、手工业也因蒙古汗国的屯田筹饷、移民设局等措施而得以发展。其实,乞儿吉思人仍主要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也有一部分游牧在杭爱山与天山之间。明朝时期漠兆蒙古瓦剌部兴起,乞儿吉思不堪受其压迫而大批西迁楚河、塔拉斯河地区。明末清初,留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乞儿吉思曾一度节制于喀尔喀蒙古札萨可图汗,后隶属于准噶尔蒙古。17世纪初沙俄的势力侵入叶尼塞河上游的乞儿吉思人的地区,遭到了乞儿吉思人的激烈反抗。1702年准噶尔策旺阿拉布坦汗为避免其属民同沙俄继续发生武装冲突,派军队强令乞儿吉思人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迁往天山伊塞克湖地区。其后,又有部分乞儿吉思人为摆脱准噶尔部的统治,分别迁至塔什干、费尔干纳和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一带。他们与原来游牧在这些地区的操突厥语的牧民融合,逐渐成为现代柯尔克孜族。清代称柯尔克孜族为“布鲁特”。天山以南的称为西布鲁特,天山以北的称为东布鲁特。清朝统一新疆前后,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布鲁特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757年布鲁特协助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的叛乱,东布鲁特归附清朝;1759年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的过程中,布鲁特希布察克部落的头领阿奇木比曾率兵攻破大小和卓控制的喀什噶尔,起到了牵制作用。西布鲁特归附清朝。柯尔克孜族归附清朝后,由清政府委任本民族首领统治,享有原地放牧不收土地税、贸易税率减少三分之一等优惠政策,使柯尔克孜族社会得以休养生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外国侵略者对新疆地区的蚕食鲸吞,柯尔克孜族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进行了保家卫国的英勇斗争。1856年沙俄入侵伊塞克湖地区,遭到柯尔克孜人民的坚决抵抗。1865年柯尔克孜族人民举行了抗击阿古柏匪帮入侵的武装斗争。1877年在清军收复失地的过程中,得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密切配合。1878年清朝军队收复失地后,西布鲁特14个部落重申归属清朝,清政府委派千户长、百户长管理帕米尔高原地区,并增设了卡伦。柯尔克孜族牧民承担了卡伦的稽查、侦探、修路等任务。1895年英俄两国彼此勾结,背着中国政府私自瓜分了帕米尔地区,该地的柯尔克孜族与塔吉克族组织了“绥远回队”,为此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3年11月,受英帝国主义支持的民族分裂政权“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粉墨登场。与此同时,受苏联十月革命影响的柯尔克孜族先进分子伊斯哈克拜克,在乌恰山区组织柯尔克孜骑兵武装进行反分裂斗争。1934年,这支武装力量歼灭了逃入乌恰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残部。1937年后,伊斯哈克拜克率部进驻喀什,担负着从喀喇昆仑到帕米尔高原一带的边卡驻防任务,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边境的安全。1944年9月,新疆爆发了三区革命。1945年4月,伊斯哈克拜克担任了三区民族军总司令。在三区革命的影响下,1945年8月南疆爆发了蒲犁革命。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人民组织了武装起义队伍,建立了革命政权,有力地配合了三区革命。1949年,柯尔克孜族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迎来了新疆的和平解放。1954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半个世纪以来,柯尔克孜族人民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绩。历史人物伊斯哈克拜克•木农阿吉(1092-1949)柯尔克孜族,1917-1922年去苏联求学,回国后因宣传革命思想被捕入狱,出狱后便投身军队。先后担任了曾一度伪装进步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盛世才军队的团长、旅长等职。他治军有方,带领的军队有严明的军纪和战斗力。由于他在军队和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使军阀盛世才非常担心。1940年,盛世才解除了他的军职,调往伊宁任哈柯文化会会长,并派特务暗中监视。1943年,他秘密潜回南疆,在塔什库存尔干一带组织人民进行反对军阀盛世才的武装斗争。三区革命爆发后,他负责建军工作,先后任民族军副总司令、总司令等职,并亲自指挥了著名的精河-乌苏战役,显示出了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1949年8月27日,在去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公元前847年是什么朝代

公元前847年大约是西周周厉王时代。

以下是周朝年代表

公元前1122年,己卯,周武王统一天下。建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

公元前1115年,丙戌,周成王。

公元前1078年,癸亥,周康王。

公元前1052年,己丑,周昭王。

公元前1001年,庚辰,周穆王。

公元前946年,乙亥,周共王。

公元前934年,丁亥,周懿。

公元前909年,壬子,周孝王。

公元前894年,丁卯,周夷王。

公元前878年,癸未,周厉王。

公元前841年,庚申,共和。

公元前827年,甲戌,周宣王。

公元前781年,庚申,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辛未,东周平王。

周朝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公元前722年,己未,东周平王49年,鲁隐公元年。孔子作《春秋》以此年为起点。

公元前719年,壬戌,周桓王。

公元前711年,庚午,鲁桓公。

公元前704年,丁丑,楚称王。

公元前696年,乙酉,周庄王。

公元前687年,甲午,夏四月初五,辛卯,夜(明)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初八佛祖印度诞生。

公元前681年,庚子,周僖王.

公元前676年,乙巳,惠王。(葸)

公元前651年,庚午,周襄王。

公元前618年,癸卯,周顷王。

公元前612年,己酉,周匡王。

公元前606年,乙卯,周定王。

公元前585年,丙子,周简王。

公元前571年,庚寅,周灵王。

公元前551年,庚戌,孔子诞生于鲁。

公元前544年,丁巳,周景王。

公元前519年,壬午,周敬王。

公元前475年,丙寅,周元王。

公元前469年,壬申,周贞定王。

公元前442年,己亥,周哀王。

公元前441年,庚子,周考(思)王。

公元前425年,丙辰,周威烈王。

公元前401年,庚辰,周安王。

公元前375年,丙午,周烈王。

公元前368年,癸丑,周显王。

公元前367年,甲寅,东周又分为东西。

公元前366年,乙卯,东周君杰立。

公元前320年,辛丑,周慎靓王。

公元前314年,丁未,周赧王。

公元前256年,乙巳,(西)周灭(秦五十一年灭周)

公元前847年是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时万国来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拒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女性地位明显提高,人们可自由结婚和离婚。

公元前847年的朝代是西周

西周(前1046~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宅兹中国、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回答完毕希望能帮到您。

公园前847年是秦代。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后期一个诸侯王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在公元前221年由秦朝嬴政统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社会通一王朝。从秦非子(公元前888)年开始一直到秦嬴政统一中国,经历了几十代的传承。

根据中国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公元前847年是西周厉王时期。

厉王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中国的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公元847年

公元847年,丁卯年(兔年);唐大中元年;南诏天启八年;日本承和十四年;渤海国咸和十七年。本年发生了改元大中、敕复佛寺、黠戛斯大破室韦、张仲武大破诸奚、王宰挫败吐蕃论恐热侵扰等历史纪事。

历史纪事

改元大中

大中元年(八四七)正月十七日,宣宗于圜丘祭天,大赦天下,改元大中。

敕复佛寺

大中元年(八四七)三月,宣宗敕复佛寺,凡会昌五年所废佛寺,如有僧能修复者,任其住持,不得禁止。

西周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族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周成王时营建(或曰迁都、相宅)成周(今河南洛阳),并在此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因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区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被大商王朝册封为西伯(意即西部诸侯之长),是商朝的主要方伯之一,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周朝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则为“天下共主”。周王朝继承了夏商两代,是古代奴隶制度社会的鼎盛王朝。

公元前847年,厉王即位。厉王名胡(史册上又叫汾王),是周夷王之子。

他在位的时候,用了荣夷公为卿士,实行新政,独占山林之利。新政损害了某些公族的既得利益,朝廷上下民怨沸腾。八年,厉王令卫巫监谤,国人因此敢怒不敢言,道路以目。史称“厉王止谤”。

公元前836年,也就是厉王十一年,史料记载“西戎入于犬丘”。也就是打到了周厉王当时所在的行在槐里(临时首都)附近(本名槐里,犬戎占据之后称犬丘,占领犬丘的西戎为犬戎)。

面对犬戎的进犯,西周都城的国人不但不一致对外,还群起而攻,包围了周王的院子,要杀太子静,召公迫不得已献出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失去了国人支持的周厉王被迫逃亡,跑到了彘(zhi)。此地据说在山西霍县。朝政由诸侯共和把控。

“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号为共和)。”《竹书纪年》

这一年,是公元前834年。共伯和摄政之事,史称“共和行政”(一说是周召二公联合执政)。

北人南迁是什么时候完成的

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汉人南迁造成的,历史上称之为衣冠南渡。

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北方人们要束发右衽衣冠南渡呢?简单的说就是北方的地方被游牧民族占领了,没办法携家带口跑到南方。一方面为了活命,一方面为了继承和发扬华夏民族的文明。

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南迁是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也称永嘉之祸。

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君主制政权,强大起来威胁到西晋政权。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刘渊攻陷洛阳、掳走晋怀帝司马炽。由于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主要有匈奴、羌人、突厥、)遂乘时入侵。西晋四面楚歌,朝廷无力巩固江山社稷,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

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后西晋渡江后,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这次大规模的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晋统治者衣冠南渡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此次的大规模南迁,之前南方人少地多的格局基本得到了改观,北方的文明在南方得到了传承。活跃了南方经济。

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

唐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对唐王朝,史称“安史之乱”,这次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自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起,至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结束,前后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随后,北方的胡族攻入中原,唐朝进入战乱和藩镇割据时代,以及之后更为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北方53年出现了五个朝代,而南方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这段时间,从安史之乱的“明皇幸蜀”到黄巢起义时的“僖宗幸蜀”,四川成为了唐王朝最后的回旋之所,也成为了人口迁移的另一个主要方向,历史证明,人口都是向往安定的环境而迁移。之后朱温篡夺大唐,另一只旁系的李氏子孙占据南方(即南唐),大量中原人口随之向南方迁移,南方地区与北方中原的差距开始缩小,汉时北方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南方占百分之二十的格局被打破,南北人口已接近均衡。

中晚唐至五代十国的这次衣冠南渡,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江南的经济和人文基础。此时的南方呈现了繁荣局面。经济进一步得到提高,相对文化水平也相应的得到发展。南方的状元

从公元4世纪到13世纪,这千年间,中国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

第一次大规模北人南迁,发生在东西晋之交。

司马晋“乳糜血”,五胡入主中原。司马家的后代子孙,渡过长江,跑到南京“复国”。随着汉族政权南迁,北方汉人不甘受异族政权压迫,也纷纷南下移居。从此,偏安江南,就成为汉族弱王朝的常见历史景观。而南迁亦为南扩,江南朝廷,不止于传统“扬、荆”二州,“江、湘、广诸州”,也“赖以得全”。“南国”涵盖了湖南、广东等东南沿海。

对此,史书《隋书》记载得很清晰:“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

也就是说,自汉民族丧失中原,跑到南方的北方汉人越来越多,他们到了南方,保留了很多北方汉人的习惯,和土著的南方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而南方汉族朝廷,则对北方移民一般采取善待的安抚政策。这一方面表明他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当时“北人南渡”是“华夏南国”的重要组成。史料记载,仅“五胡乱华”这次,“北人南渡”人口即90万,占当时540万江南人口的六分之一。

第二次北人南迁发生在“靖康之变”。

随着赵宋政权的南移,北宋汴京皇族、贵族、官僚、富商、平民也纷纷追随,“威盛、隆德、汾、晋、泽、绛民皆渡河南奔,州县皆空”,南迁人数超过200万。

第三次北人南迁发生在元灭金期间。

元朝建立之前,蒙古与宋金交战频繁,当时,虽然中原已被女真金国控制,但那里依然生活着不少北方汉人。蒙古铁骑在中国北方攻城掠地,烧杀抢掠。他们每攻占一城一地,即大开杀戒,还掳掠人口和牲畜财产。于是,北人闻风南逃,南宋小朝廷再次得到“人口红利”的补给。

大量的南渡北人,不仅带给南方“人口红利”,而且还带去了“文明软黄金”——将华夏原生“黄河文明”带往江淮。长江流域就此取代黄河流域,成为华夏文明新中心。由是,中原移民和原属东南“楚人”、西南“川人”一起,组成“新南人”。这些“新南人”成为“华夏南国”中流砥柱。南国汉族皇帝正是倚仗这些人,组成了保家卫国的铜墙铁壁。譬如“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都是南下的北人。岳飞是河南人,韩世忠、刘光世是陕西人,张俊是甘肃人。他们和南方将士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

突厥族是什么民族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540年,突厥这个词开始在中国史册出现。630年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亡国。657年西突厥为唐所灭。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原东突厥叛国,建立后突厥。

1、突厥是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2、现在的“突厥”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各个民族的统称。

3、大多是历史上受突厥人统治或者突厥化的其他民族,以及古代突厥人的后裔。

4、主要民族有土耳其人、土库曼人、哈萨克人、鞑靼人(塔塔尔人)、雅库特人、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孜人)、撒拉尔人(撒拉人)、阿塞拜疆人、乌兹别克人、巴什基尔人、楚瓦什人、图瓦人、阿尔泰人等

阿塞拜疆简史

公元3世纪,阿塞拜疆处于波斯人的统治之下,公元642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两个帝国都将大量的伊朗和阿拉伯血统人口迁移至此,这在阿塞拜疆的历史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公元11-13世纪阿塞拜疆民族形成,后来遭受土耳其人、蒙古人、波斯人的入侵。1828年阿塞拜疆一部分归并于俄罗斯,其余部分作为波斯的一个省保留了下来。1917年11月建立了一个独立的阿塞拜疆MZ共和国,1920年4月28日成立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3月12日同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改为直属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30日宣布独立,成立阿塞拜疆共和国。

阿塞拜疆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Azerbaijan),简称阿塞拜疆,是东欧和西亚的“十字路口”。东临里海,南接伊朗,西边和亚美尼亚、土耳其及格鲁吉亚为邻,北界俄罗斯。国土总面积8.66万平方公里(比重庆市略大),欧洲部分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国名来自于古波斯语,意为“火的国家”。该国以地理位置而言属于亚洲,但对外一般自称欧洲国家。首都巴库市(BAKU)素有“石油城”美誉,是里海沿岸最大港口。

公元3世纪,阿塞拜疆处于波斯人的统治之下,公元642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两个帝国都将大量的伊朗和阿拉伯血统人口迁移至此,这在阿塞拜疆的历史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公元11-13世纪阿塞拜疆民族形成,后来遭受土耳其人、蒙古人、波斯人的入侵。1828年阿塞拜疆一部分归并于俄罗斯,其余部分作为波斯的一个省保留了下来。1917年11月建立了一个独立的阿塞拜疆MZ共和国,1920年4月28日成立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3月12日同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改为直属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30日宣布独立,成立阿塞拜疆共和国。

公元11~13世纪阿塞拜疆族基本形成。11~14世纪突厥人、蒙古人入侵。16~18世纪归属伊朗。18世纪中叶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封建制国家。19世纪北部并入俄罗斯帝国。1917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20年成立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36年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在苏联时期,阿塞拜疆和俄罗斯是仅有的两个不需要中央财政补贴的共和国。1991年2月6日改名阿塞拜疆共和国,同年10月18日宣布独立。

一、阿塞拜疆早期历史

约70万年前,今阿塞拜疆境内已有原始人类居住。

公元前9世纪,亚欧草原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进入此地,是此地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族群。

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国征服南高加索。在波斯统治下,拜火教在今阿塞拜疆广泛传播,成为此地第一个主流宗教。

二、高加索阿尔巴尼亚

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所灭,亚历山大把今阿塞拜疆地区叫作“阿尔巴尼亚”(Albania)。“阿尔巴尼亚”是希腊语“山地”的意思,和位于巴尔干半岛的阿尔巴尼亚没有半毛钱关系,为了区别,现在学术界一般管阿塞拜疆叫“高加索阿尔巴尼亚”(Caucasian Albania)。

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帝国分崩离析,高加索阿尔巴尼亚被原亚历山大大帝手下的塞琉古所建立的塞琉古帝国统治。

前2世纪,此地为亚美尼亚统治。

公元前66-65年,罗马执政官庞培征服了库拉河两岸,今阿塞拜疆全境基本为罗马控制,持续三百余年。

据罗马历史学家斯特拉波说,在当时,高加索阿尔巴尼亚有26种语言,当地有一些本土的“国王”和贵族,他们不是亚美尼亚人,也不是伊朗人。这说明,高加索阿尔巴尼亚民族结构极为复杂。

罗马皇帝哈德良(117-138)时期,高加索阿尔巴尼亚遭到阿兰人(Arrans)入侵,阿兰人开始迁入,以后此地又叫阿兰。

约公元240年,新兴的波斯萨珊王朝从罗马手中夺取了高加索阿尔巴尼亚。此后百余年,此地在波斯和罗马间几度易手,最终波斯取胜。

在波斯帝国统治下,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可能在3世纪末成立。该王国和同期亚美尼亚一样,由波斯前朝安息王朝统治,但忠于波斯萨珊王朝。

4世纪中叶,高加索阿尔巴尼亚国王第三代国王乌尔奈尔(Urnayr,350-375年在位)到亚美尼亚,请求圣格里高利为他洗礼,成为基督教(亚美尼亚教会)在此地传播的开端。

对此,波斯帝国十分不满。5世纪,波斯为了防备基督教的渗透,强令国内基督徒改宗拜火教,但在高加索阿尔巴尼亚受到抵制,效果不大。

不过,波斯人没有想到的是,最终灭亡这个古老国家的并非是基督教,而是一个从未听说过的新宗教。

三、伊斯兰入侵

公元前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崛起,阿拉伯帝国迅速成为可以与东罗马和波斯抗衡的强大帝国。

从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就频频入侵今阿塞拜疆地区。667年,波斯帝国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子贾万希尔(Javanshir,637-680在位)向阿拉伯人投降,高加索阿尔巴尼亚成为阿拉伯帝国附庸。

阿拉伯帝国向阿塞拜疆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同时用“剑与火”传播伊斯兰教。但由于此地离阿拉伯帝国中心太远,帝国很难控制。9世纪初,融合了伊斯兰教与拜火教教义的“马兹达克运动”在今阿塞拜疆爆发,领袖是波斯人巴巴克·胡拉姆丁(Babak Khorramdin,795-838),他坚持反抗帝国二十余年,最后因叛徒出卖而失败。

9世纪末期到10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在一系列内乱和外部打击下日益衰败。在今外高加索、伊朗西北部、土耳其东部等地崛起了一系列伊朗人国家,包括萨吉德王朝(Sajids,889-929)、萨拉里王朝(Sallaris,919-1062)、白益王朝(Buyids,934-1062)、沙达德王朝(Shaddadids,951-1199,由库尔德人建立)等。

些政权都先后控制过今阿塞拜疆一部分地区。他们在形式上仍尊崇巴格达哈里发,实际上则独立自主,类似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

公元前9世纪,古伊朗的米底王国控制了这个区域。

公元前6世纪起,波斯帝国开始统治该区域。

公元642年起,阿拉伯帝国控制该区域。

公元9~16世纪,这个区域建立了希尔凡等封建国家。

公元11~13世纪,阿塞拜疆民族开始形成。

公元13~16世纪,这个区域开始遭到土耳其人、蒙古人和波斯人入侵和瓜分。

公元16~18世纪,波斯萨法维帝国开始统治阿塞拜疆。

公元18世纪中期,该区域分裂为十几个小国。

公元19世纪30年代,北阿塞拜疆(现阿塞拜疆共和国)并入沙皇俄国。

公元1917年11月,这里建立苏维埃政权——巴库公社。

公元1918年5月28日,阿塞拜疆的资产阶级宣告正式成立“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

1920年4月28日,“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被“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取代。

公元1922年3月12日,阿塞拜疆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该联邦共和国加入苏联)。

1936年12月5日,改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

1991年2月6日,改国名为“阿塞拜疆共和国”,10月18日正式独立。

2020年12月1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纳卡的拉钦地区当天正式移交给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部族形成于公元11-13世纪。

13-16世纪屡遭外族入侵和瓜分。

16-18世纪受伊朗萨法维王朝统治。

18世纪中期分裂为十几个封建小国。

19世纪30年代,北阿塞拜疆(现阿塞拜疆共和国)并入沙俄。

1917年11月建立苏维埃政权—巴库公社。1918年5月28日,阿资产阶级成立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

1920年4月28日被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取代。

1922年3月12日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该联邦加入苏联)。

1936年12月5日改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1991年2月6日改国名为“阿塞拜疆共和国”,10月18日正式独立。

公元3世纪,阿塞拜疆处于波斯人的统治之下,公元642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

两个帝国都将大量的伊朗和阿拉伯血统人口迁移至此,这在阿塞拜疆的历史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公元11-13世纪阿塞拜疆民族形成,后来遭受土耳其人、蒙古人、波斯人的入侵。

1828年阿塞拜疆一部分归并于俄罗斯,其余部分作为波斯的一个省保留了下来。

1917年11月建立了一个独立的阿塞拜疆MZ共和国,

1920年4月28日成立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3月12日同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加入苏联,

1936年12月5日改为直属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

1991年8月30日宣布独立,成立阿塞拜疆共和国。

北人南迁的起止时间

第?次是在公元310年代的两晋之际,分布在华北边缘地区的若?少数民族先后闯进华北,西晋政权被迫从洛阳出逃,迁往南京。北?许多世家?族带领着依附在他们?庄园?的数量巨?的劳动??,纷纷追随晋王室避乱江南,这就导致了中国北???第?次?规模南迁。因为乱局演变为不可挽回的形势是在西晋末年的永嘉年间,所以称为“永嘉南渡”。

华北第?次?乱起因于安史之乱,也就是唐朝安置在河北边地的少数族群出?的军阀安禄?和史思明叛乱。从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路发展为?场历时?年、遍及中原和关中地区的?灾祸。虽然经过?年平叛,安史之乱算是被镇压了,但唐朝从此不再太平,始终在时好时坏的形势

下,越来越快地往下跌,?直跌进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乱之中。在这段时间?,北???始终在断断续续地往南迁。

第三次的南迁是在1120年代,?灭辽以后与宋交恶,于是乘灭辽之势?踏步南下,逼得宋王室渡长江南?,并且?度撤退到海上避难。因为这时正是北宋的靖康年间,所以史称“靖康之难”。三次?乱所引发的??事件,极?地改变了南北中国的??分布格局,以及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汉人南迁造成的,历史上称之为衣冠南渡。

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北方人们要束发右衽衣冠南渡呢?简单的说就是北方的地方被游牧民族占领了,没办法携家带口跑到南方。一方面为了活命,一方面为了继承和发扬华夏民族的文明。

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南迁是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也称永嘉之祸。

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君主制政权,强大起来威胁到西晋政权。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刘渊攻陷洛阳、掳走晋怀帝司马炽。由于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主要有匈奴、羌人、突厥、)遂乘时入侵。西晋四面楚歌,朝廷无力巩固江山社稷,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

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后西晋渡江后,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这次大规模的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晋统治者衣冠南渡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此次的大规模南迁,之前南方人少地多的格局基本得到了改观,北方的文明在南方得到了传承。活跃了南方经济。

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

唐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对唐王朝,史称“安史之乱”,这次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自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起,至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结束,前后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随后,北方的胡族攻入中原,唐朝进入战乱和藩镇割据时代,以及之后更为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北方53年出现了五个朝代,而南方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这段时间,从安史之乱的“明皇幸蜀”到黄巢起义时的“僖宗幸蜀”,四川成为了唐王朝最后的回旋之所,也成为了人口迁移的另一个主要方向,历史证明,人口都是向往安定的环境而迁移。之后朱温篡夺大唐,另一只旁系的李氏子孙占据南方(即南唐),大量中原人口随之向南方迁移,南方地区与北方中原的差距开始缩小,汉时北方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南方占百分之二十的格局被打破,南北人口已接近均衡。

中晚唐至五代十国的这次衣冠南渡,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江南的经济和人文基础。此时的南方呈现了繁荣局面。经济进一步得到提高,相对文化水平也相应的得到发展。南方的状元占到全国的百分之六十。

第三次大的北人南迁是北宋的靖康之耻也称靖康之难。

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统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汉族大量向南方迁移。之后蒙元又占领中原,中原地区破坏很严重。南方的江南地区作为南宋的统治中心区域取代中原成为了新的经济中心。此次南渡,发生在1127年(即赵构建炎元年、靖康二年),故也称建炎南渡。

经过这三次主要的大规模南移,经济中心最终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江南地区。这也就出现了南方的经济、文化等超过了北方。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一,游牧民族刺激了中华文明的持续进步

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开始出现了分工,有的民族演化为了农耕民族,有的民族还成为了游牧民族,还有的依然呆在森林之中,是为渔猎民族。这些民族之间并非是血缘上具有区别,可是扩散到了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下,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方式 游牧民族就起到了交流的中介作用。游牧民族经常在亚欧大陆内部来回迁徙,他们能够将自己接触到的技术、发明等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金属冶炼技术、车马制造、马匹驾驭等。最早的青铜冶炼和铁器冶炼技术均最早出现于西亚,后来经过游牧民族迁徙而传播到了整个亚欧大陆。中国最早的铜器基本发现于西部地区,而且越往西越古老,其中许多成分来自于中亚、西亚,这就证明了青铜冶炼技术的传播和游牧民族息息相关。

就拿农业方面来说。中国人最早种植水稻、粟,而西亚人最早种植大麦、小麦。后来通过游牧民族的传播,他们将大麦小麦传播到了中国,从夏商周时代开始,中国也开始种植大小麦了。后来中国又从西域、中亚地区引进了一系列的蔬菜瓜果,例如葡萄、胡椒、胡萝卜、大蒜、西瓜等。这无疑促进了中国的农业进步。

二,游牧民族使得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姿

以上的交流主要是技术方面,这些对人类古代文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本标题主要讲精神方面的,也就是文化。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东西方的人类都会出现一些异曲同工的文化现象,例如东西方的计时都和六十进位制有关。这种进位制是两河文明发明的,后来被传播到了亚欧大陆各地,这就是和游牧民族分不开关系了。

中国古代也有许多文明是经过游牧民族而传入的。从西汉开始,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并在魏晋盛行,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从印度发明之后,就很快被西域的游牧民族接受,接着以西域为跳板传播到了中国。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影响很大,它冲击了僵化的儒教,加速了儒学的改造和道教的成熟。魏晋南北朝,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三大教相互吸收。最终,儒学吸收了佛教的理论而成功改造了自己,演变为宋明理学;道教吸收了佛教的清规戒律,使得道教走出了原始状态。而佛教本身的观念也深入中国人心中,逐渐中国化。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主要有三次。第1次呢就是发源于中亚一带的亚利安人。雅利安人向南边征服了印度。把古印度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当做奴隶。向西边一直到了今天的波兰,德国这些地方。也改良了当地的人的基因。

第2次就是在公元一二世纪的时候,由于匈奴与汉朝大规模的战争的失败。不得不向西边迁徙。造成了东哥特人西哥特人进入了古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第3次就是唐朝与突厥的战争,突厥失败后不得不往西边迁徙,一直到了现在的土耳其位置。

游牧民族主动迁徙至农耕世界,形成定居式文明的例子,当属雅利安人建立的印度吠陀文明和米底-波斯文明,还有我们所熟知的蒙古人对欧亚大陆的征服,被动迁徙的典型例子,影响最大的为匈奴人、突厥人西迁以及多利安人、日耳曼人南迁。在世界上古史中,游牧世界曾向农耕世界发起过三次次大规模的冲击,每一次都对农耕世界及世界各民族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几乎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本文主要介绍比较容易被忽视的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