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东汉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 东汉末年三国建立的时间
- 东汉都城
- 东汉四大都城
- 东汉建立的地点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于鄗(今河北柏乡北),重建汉政权,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刘秀打败了赤眉农民军,控制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建武六年统一了关东,使河西的窦融归附。
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后平定天水、巴蜀。经过12年时间,刘秀终于完成了统一事业。
东汉亦是汉朝的一部分,与西汉不同的是,东汉乃建都雒阳,而西汉则建都西边的长安。不过,跟西汉相同,东汉同样是当时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而前期的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国史上的盛世之一。
东汉末年三国建立的时间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魏蜀吴鼎立时期,三国(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
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魏国220年,蜀国221年,吴国229年。
1、魏国
魏国(220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2、蜀国
蜀汉(221年5月15日 —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
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3、吴国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
为220年。
因为东汉末年时政局不稳定,各方势力互相争斗,导致统治者失去了民心,最终在220年被蜀汉、魏国、东吴三国分别取代。
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史料的准确记录,魏国建立的时间是公元220年,蜀国建立的时间是公元221年,吴国最后一个建立,时间是公元229年。
三国时代从曹丕建立曹魏政权之时才真正开始,而三国时代的结束是以西晋攻下孙吴的都城为标志,所以历史上的的三国仅仅存在了60年,220到280,在三国鼎立之前,黄巾军起义之后的这段时间属于东汉末年,并非属于三国。
三国时期又称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
东汉都城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其实在汉朝时,统治者不分东西汉,统称:大汉,后来史学家为了区分两个不同的朝代,才有西汉和东汉之分,西汉以长安(便宜西安)为都城,东汉以洛阳(河南洛阳)为都城
洛阳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
东汉的都城是洛阳。
在地理位置上,洛阳位居天下正中,北有黄河屏障,四周有九关围护,既可攻也可守;而且洛阳有诸多水系,运输方便,经济上也比长安更加充裕。并且因为较少受到战争破坏等因素,促使刘秀最终定都洛阳,而不是西汉的古都长安。
是洛阳。
因为东汉时期,孝明帝时期将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自此,洛阳成为了东汉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除了洛阳,东汉时期还有其他的都城,比如建安、许昌等,但是洛阳是东汉时期最为重要的都城。
洛阳不仅是东汉时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名城,《洛阳纸贵》、《洛阳陶渊明》等文化名著都与洛阳有关。
同时,洛阳还是中原地区的铁路枢纽和重要的工业城市。
东汉的四大都城经过西汉末年的王莽篡位及之后绿林赤眉大起义,中原大地经受了刀兵之祸后,中国城市格局有所变化。
东汉建立后,以洛阳为国都,洛阳取代长安称为最大的城市,宛城和成都经受的动乱较少,取代邯郸和临淄,最后成为东汉四大城市之一
东汉的都城是洛阳、许都。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许都是中国古都之一,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东部15公里张潘镇古城村。东汉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此。
东汉建立的地点东汉初立地点在河北,后来定都洛阳。
公元25年,即东汉建武元年,刘秀在于河北鄗城的千秋亭登基称帝,因刘秀系西汉皇族的后裔,故国号仍为汉,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因刘秀所建立的汉王朝首都在洛阳,刘邦所建立的汉王朝首都在长安,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故后世称刘邦所建汉朝为西汉,刘秀所建汉朝为东汉。
东汉定都洛阳。
洛阳位于河南省的西部偏北,滔滔黄河从城北经过,黄河以北就是中条山和王屋山、太行山,可谓天险。往西穿过黄河与崤山之间的狭长谷地,就到了黄河大拐弯处的风陵渡,再往西就是关中长安。洛阳往南过了伏牛山是南阳盆地,再往南就是丰饶的江汉平原。洛阳往东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在隋唐之前,洛阳所在的黄河流域依然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分布带,很多发达的城市多位于这里。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称帝,建立汉朝,史称东汉。刘秀也被称为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政治清明,采取了一些缓解阶级矛盾的措施如释放奴婢,轻徭薄赋等。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光武中兴。公元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打败曹操,曹操退回北方。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刘协,建立魏国,史称曹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东汉建立的都城在洛阳 ,即今天的河南洛阳。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
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佛教在此期间经白马寺传入中国。
东汉的首都在洛阳,西汉的首都在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
东汉:
东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在西汉之后的一个大一统王朝,一共传了十四位皇帝享从开国到灭亡一共一百九十五年,和西汉一起被称为汉朝。
西汉末年爆发了农民绿林起义事件西汉王朝的宗室刘秀相应起义,在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并且开创了光武中兴 。
西汉:
秦朝末年,天下英雄豪杰揭竿而起陆续造反,想要推翻秦朝暴政。经过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于是在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并且该国号为汉,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之为西汉。
西汉王朝在建立以后的制度上面还是沿用了秦朝的制度,汉朝初期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让社会经济快速复苏,并且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史称文景之治。
扩展资料:
西汉和东汉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两遍重复演绎的王朝演化过程。我们都说历史不能重写,所以很多的研究是无法假设前提的,但是汉代似乎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穿越式的观察角度。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这种重来一次的过程中,重现的某些特点可能就是那个时代无法避免的深层次规律。
当然,东汉和西汉也是显著不同的,他们的文明程度和物质水平在四百年的时间跨度里去看肯定也是有很大变化的,因此如果把它们定义为两个朝代也是有合理性的。
但毕竟两汉的执政者有着明显的承接关系,他们的治国理念、社会价值、管理体系都有着强烈的可对比性,至少比别的王朝间的可比性要显著的多。
东西汉的共同规律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一代建国,二三发家,四代打架,后代败家。所不同的是,两汉具体败家的模式不完全一样,而且西汉在败家阶段开始前,还经历了昭宣中兴的阶段,这是东汉没有的。
一代建国,指的是开国君主。西汉是汉高祖刘邦,东汉是光武帝刘秀。对于刘邦,都很熟悉,,而对于刘秀,很多人会感到陌生。
简单的来说,刘秀的功绩不比刘邦更小,刘秀统一天下的难度一点不比刘邦简单,而刘秀的为人大多历史学者都认为远超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