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十三将 东汉有多少好皇帝

目录导航:

  1. 东汉十三将
  2. 求东汉末年所有年号
  3. 汉朝有哪几个皇帝是明君
  4. 刘隆下一位继位是谁
  5. 为什么说刘秀是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6. 汉朝最伟大的皇帝是谁?为什么
  7. 东汉三大盛世
  8. 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继位年龄
东汉十三将

公元74年,东汉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次年,北匈奴单于派两万精兵进攻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转而攻打驻扎了数百人的耿恭驻地,将其围入城中。此时正值汉明帝驾崩而无暇发兵,救兵不至,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汉兵粮尽,陷入困境。

他们煮铠弩食其筋革,拒绝匈奴的招降,坚守城池。直至章帝继位,才出兵战败匈奴。当援兵来到耿恭守城时,城中仅余26人。待随汉军回至玉门关时,仅剩了13人,而且衣服洞破褴褛,形容憔悴枯槁。玉门关守将感动得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

故事发生于东汉时期,当时值守玉门关的守将郑众,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讲的就是东汉汉章帝时期的一个壮举:十三将士归玉门,也被称为疏勒城保卫战。公元74年,东汉成立了西域都护府,被派去值守的将领是耿恭和关宠,他们的职位是戊已校尉。谁曾想,在他们任职的第二年,匈奴就发动了战争,不仅杀害了西域一个叫做车师国的君主,而且,还直逼当时的大汉驻地。

但是,当时耿恭所驻守的地方,虽然是大汉的疆土,但是,因为车师是大汉的属国,一直对大汉臣服,所以,临近车师国的耿恭驻地,驻守的军马,只有几百人,匈奴单于的兵马,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耿恭给困在了城里。更倒霉的是,当时的东汉,政治政权交替时期,汉明帝去世,国家大丧,举国悲痛下,根本派不了援兵。

更恐怖的是,原本的大汉属国车师国,在被匈奴人攻打后,很快投诚,甚至加入了对耿恭用兵的队伍中去。这也让原本就因为围城,而无粮食的耿恭部队更加雪上加霜。但是,耿恭之所以能够和苏武齐名,是因为他也有苏武的意志。耿恭在围城的情况下,带着士兵们,煮铠弩食其筋革,拒绝了匈奴的劝降,还一直坚守着城池。

一直到了汉章帝继位,一切朝政恢复秩序,才有援兵来救援。公元76年,七千人的援兵到了柳中城,打败了匈奴后,还到了叛变的车师国中,同样获得了胜利。史书中这样记载这次胜利:"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牲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虏惊走,车师复降。"

原本,打败了柳中城的匈奴人就已经算获得了救援的胜利。因为,耿恭的部队所在地是天山以北,隔着茫茫的雪山,虽然仍是国土,但是路途实在是艰险,所以,很多将领打了退堂鼓。因为,除了大雪封山外,耿恭的部队已经被围多时,凶多吉少的几率更大。但范羌站出来,坚决说:不!

其他人见他如此坚决,就给了他两千人,史书中,并未记载对于他是如何率领着自己的军队,翻过茫茫的雪山,最后到达疏勒城的。但是,对于他们到达疏勒城的那一刻,用了七个字泣血般的字眼描绘:"开门,共相持涕泣。"不知道,哭的是救援的艰难,还是感动于守城的不宜。

然而,当时的耿恭部队,因为被困时日太久,已经从数百人剩到26人。而这剩余的26人,在随援军回城的途中,最后只剩下了13人,而且一个个的非常的瘦弱,当时玉门关的守将郑众见到他们的模样,感动的一塌糊涂,还亲自给他们们沐浴更衣。

而郑众,不仅仅是亲自给他们沐浴更衣,他在见到这13个人后,内心无比的感动,还直接上书给他们请功:"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这就是史书中,郑众的奏疏,我们从这短短的几行字可以看到,耿恭部队的不宜,他们的军队人数只有几百人,而敌军的部队是几万人,他们被围困了超过一年的时间。茫茫雪山,无处求食,他们开山为井,饮雪水解渴,他们煮弩为粮,吃的是自己的弓弩。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救兵回来,在这样的绝境中,他们仍然杀敌上千人,是自己军队的几倍之多。

"不为大汉耻",生为大汉人,死为大汉鬼,耿恭部队如此忠勇,就是大汉的军魂啊。背后是自己的国土,即便是饮血水、食弓弩,他们也从未投降,实在是让人动容。可是,在耿恭辛苦守城时,他的老母亲不幸去世。另外,在耿恭守城之时,还得到了一位女性的帮助,她是车师国的王后,而她出身于大汉,当车师后国军队也加入围城时,王后暗中在帮助汉军,提供情报和粮饷。对故国的情思,让王后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

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得出汉代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朝代。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很强烈的国家意识,对于家国已经有了充实的责任感。为了自己的国家,那么多人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

而《后汉书》作者范晔,就非常的认同这种价值观,他将耿恭与苏武并列,说: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这场东汉军队,跨越千里、翻雪山,过天山,救孤军的行动,虽然在史书中并没有占据多大的篇幅。甚至后世知晓他们壮举的人也不多,但是此事的惊心动魄和热血沸腾下,所展示的大汉军魂、爱国之谊,却千年不朽,万古长青。

说起十三将士归玉门,也许是一个遥远甚至被遗忘的故事。

但是,读了他们的故事后,中国人肯定为东汉将士保家卫国的壮志热血沸腾,当年的东汉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英雄辈出,心系国家,千里戎边,宁死不降。

“十三将士归玉门”其实是一曲艰难守城和誓死救援的壮歌,有顽强,有团结,袍泽情深一直堪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典范。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当年中华民族的自信呐喊。

说起东汉,大家肯定会想到霍去病北逐匈奴、苏武塞上牧羊、陈汤三千里奔袭。

但是,有一个小人物一生传奇却默默无闻,曾近带领百余将士在孤悬故土的西域小城抵御数万匈奴大军,泣血坚守达一年之久,最后,仅存十三人踏上故土。

这个人就是东汉耿恭,他是东汉帝国西域都护府的校尉。

东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后,在天山北金蒲城派驻兵马数百人。

公元75年三月,北匈奴数万大军合围金蒲城,当时的金蒲城只有将士100余人,当时耿恭面对大兵压境的北匈奴军队,毫无惧色。

他命令守城将士将箭头淬上剧毒,对匈奴大军传话:“汉家神箭,其中疮者必有异!”

匈奴军队以为是耿恭的心理战,结果中箭者纷纷全身溃烂,匈奴士兵以为神助汉军,慌忙撤退。

耿恭趁着暴风雨夜袭数万余人的匈奴大营,杀伤匈奴1000余人,匈奴溃败而去,金蒲城之围遂解。

目送溃败而去的匈奴大军,耿恭丝毫没有喜悦之色,因为他知道,匈奴肯定会卷土重来。

果然,两个月后,匈奴再次兴兵来犯,西域本就多旱少雨,匈奴竟然堵住了金蒲城外的水源,妄图渴死汉军。

由于地势高峻,耿恭命令挖井取水,可“穿井十五丈(约35米)不得水”。

这时候,城中守卫士兵开始用布榨出马粪的汁来喝,或许是冥冥之中神明为大汉将士的精神所感动,先前挖掘的井里竟然涌出甘泉。

为了表示城中水源充足,耿恭命令军士从城上向下泼水。

匈奴人大吃一惊,以为“神助汉军”,再次退兵而去。

但是形势对汉军愈加不利,由于汉明帝9月去世,朝廷正经历新老交替过程,耿恭发出的求援文书迟迟没有任何回应,援兵遥遥无期。

同时,诸多西域小国见汉军援兵迟迟未到,迫于匈奴威逼,纷纷加入北匈奴阵营。

当匈奴第三次围攻金蒲城数月之后,汉军已经粮草消耗殆尽,士兵只好煮盔甲弓弩的皮革充饥,但依旧决心坚持抗战,势不投降。

尽管许多人因为战斗、饥饿、疾病和负伤因素永远长眠在西域这片热土,但是将士们“皆无二心”,同生共死。

到最后,竟剩下数十人,但是金蒲城依旧在汉军手里,大汉王朝的军旗依旧高高飘扬。

朝廷新老接替终于结束,当继承皇位的汉章帝得知西域小城的情况后,动容不已,立刻高奏千里救援的壮歌,一支7000余人的部队在风雪中西出玉门关。

要救援金蒲城,必须要翻越天山,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救援,在当时的条件下,正值冬季要翻越天山,简直是让7000大军命悬一线。

但是救援部队义无反顾,终于翻越天山来到金蒲城下。

当耿恭命令打开城门后,全城只有面容枯槁的十三人。

又是一年的三月,耿恭等十三人随救援大军回到玉门关。

当汉章帝接见耿恭等十三人时,耿恭说话了:

“恭以单兵守孤城,无一生之望,不为大汉耻!”

这是何等的汉家风骨!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永远传承不息的血脉之魂

求东汉末年所有年号

孝元皇帝 刘淑 - - -

- 孝仁皇帝 刘苌 - - -

- 孝灵皇帝 刘宏 168年—189年 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168年—172年、172年—178年、178年—184年、184年—189年

- 弘农怀王 刘辩 189年 光熹、昭宁、永汉 189年—189年、189年—189年、189年—189年

- 孝献皇帝(孝愍皇帝) 刘协 189年—220年 中平、初平

兴平、建安、延康 189年—189年、190年—193年、194年—195年、196年—220、220年—220年

桓帝年号

建和:147年-149年

和平:150年

元嘉:151年—153年五月

永兴:153年五月—154年

永寿:155年—158年六月

延熹:158年六月—167年六月

永康:167年六月-十二月

灵帝年号

建宁:168年—172年五月

熹平:172年五月—178年三月

光和:178年三月—184年

中平:184年十二月—189年三月

少帝年号

光熹:189年四月-189年八月

昭宁:189年八月-189年九月

少帝在位时使用的这两个年号后来被废除,复称中平六年。

献帝年号

永汉:189年9月—12月

中平:189年12月

初平:190年—193年兴平:194年—195年

建安:196年—220年2月

延康:220年3月—10月

--------------------------------------

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年号

章武221年四月—223年四月

蜀汉孝怀皇帝(刘禅)年号

建兴:223年五月—237年

延熙:238年—257年

景耀:258年—263年七月

炎兴:263年八月—十一月

-------------------------------

魏文皇帝(曹丕)年号

黄初:220年十月-226年

魏明皇帝(曹睿)年号

太和:227年-233年正月

青龙:233年二月-237年二月

景初:237年三月-239年

魏少帝(曹芳)年号

正始:240年-249年四月

嘉平:249年四月-254年十月

高贵乡公(曹髦)年号

正元:254年十月-256年五月

甘露:256年六月-260年五月

魏元帝(曹奂)年号

景元:260年六月-264年五月

咸熙:264年五月-265年

-----------------------------------

吴大帝(孙权)年号

黄武:222年十月—229年四月

黄龙:229年四月—231年

嘉禾:232年—238年八月

赤乌:238年八月—251年四月

太元:251年五月—252年正月

神凤:252年二月—三月

会稽王(孙亮)年号

建兴:252年四月-253年

五凤:254年-256年十月

太平:256年十月-258年十月

吴景帝(孙休)年号

永安:258年十月-264年六月

吴末帝(孙皓)年号271年

凤凰:272年—274年

天册:275年—276年六月

天玺:276年七月—十二月

天纪:277年—280年三月

元兴:264年八月—265年三月

甘露:265年四月—266年七月

宝鼎:266年八月—269年九月

建衡:269年十月—

延熹,建宁,中平,初平,建安,延康等!建安,延康为汉献帝年号!建安(公元196-220年),此间出现了以孔融,陈琳,阮瑀,王粲,刘桢,徐干,应玚为首的“建安七子”。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大破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廷康只有短短数月,之后,曹丕篡汉,改元为黄初!

汉朝有哪几个皇帝是明君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汉代有西汉,东汉两个时期。西汉又叫前汉,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至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止,因国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在东汉国都洛阳的南面,故称西汉。西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吕后和昌邑王刘贺。

所附的淮阳王刘玄,败降后被勒杀。

高祖(刘邦)字季(公元前256--前195年,一作公元前247--前195年)。

汉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于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53岁,葬于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

惠帝(刘盈)(公元前211--前188年)。高祖长子,高祖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终年24岁,葬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0里处)。

吕后(吕雉)(公元前241--前180年)。高祖皇后,高祖死后执政,前后共16年。

病死,终年62岁,葬于高祖长陵的西园(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注 吕后并未称帝,因其长期执政,所以将她列上。

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后,周勃等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

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葬于霸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35里处)。

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文帝第三子,文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8岁,葬于阳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30里处)。

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

景帝第十子,景帝死后继位。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葬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17里处)。

昭帝(刘弗陵)(公元前94--前74年)。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

昌邑王(刘贺)生卒年不祥。武帝孙,昭帝侄。昭帝死后无子,由他继位,在位27日,因淫戏无度,被辅政大臣霍光废黜,后事不祥。

宣帝(刘询)(公元前90--前49年)。武帝曾孙,昌邑王被废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终年42岁,葬于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15里处)。

元帝(刘奭)(公元前76--前33年)。宣帝子,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4岁,葬于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12里处)。

成帝(刘骜)(公元前51--前7年)。元帝子,元帝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

终年45岁,葬于延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5里处)。

哀帝(刘欣)(公元前26--前1年)。成帝养子,成帝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终年26岁,葬于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8里处)。

平帝(刘衎)(公元前9--公元5年)。

原名刘箕子,元帝孙,中山王刘兴子,哀帝死后继位,在位5年,一说被王莽毒杀,一说病死,终年14岁,葬于康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25里处)。

孺子(刘婴)(公元5--25年)。宣帝玄孙,王莽毒死平帝后立他为帝,在位3年,于混战中为乱兵所杀,终年21岁,葬处不明。

《西汉完》

淮阳王(刘玄)(公元?--25年)。西汉皇族,王莽被推翻后被推位更始帝,后投降赤眉军,被刘秀封为淮阳王,在位3年,被赤眉军勒杀,葬于霸陵。

(新朝)王莽(新朝只有一个帝王,就是王莽,为起义军所杀)(公元前45--23年)。

汉元帝皇后侄,大司马,毒死平帝后篡位,在位16年,为起义军攻杀,终年68岁,葬处不明

(东汉)公元25—220年,共196年

东汉又叫后汉,从公元25年刘秀称帝起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止,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面,史称东汉,东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少帝刘懿,

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公元前6--57年)。

高祖九世孙,先后推翻王莽,刘玄后称帝,在位33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西长道社)。

明帝(刘庄)初名刘阳(公元28--75年)。光武帝第四子,光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终年48岁,葬于显节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章帝(刘炟)(公元56--88年)。明帝第五子,明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和帝(刘肇)(公元79--105年)。章帝第四子,章帝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终年27岁,葬于慎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邓太后(邓绥)(公元81--121年)。和帝皇后,和帝死后,执政16年,病死,终年41岁,葬于和帝慎陵之侧。

殇帝(刘隆)(公元105--106年)。和帝幼子,和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终年两岁,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葬于康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安帝(刘祜)(公元94--125年)。章帝孙,刘庆子,殇帝死后继位,在位19年,于南下巡游途中病死,终年32岁,葬于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少帝(刘懿)(公元?--125年)。章帝孙,安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葬处不明。

顺帝(刘保)(公元115--144年)。安帝子,少帝死后被宦官拥立为帝,在位19年,病死,终年31岁,葬于宪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25里处,一说在洛阳市西)。

*梁太后(梁纳)(公元106--150年)。

顺帝皇后,顺帝死后执政6年,病死,终年45岁,葬于顺帝宪陵之侧。

冲帝(刘炳)(公元143--145年)。顺帝子,顺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半年,病死,终年3岁,葬于怀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25里处,一说为洛阳市西北)。

质帝(刘缵)(公元138--146年)。

章帝玄孙,冲帝死后,被梁太后和梁翼迎立为帝,在位不足1年,被梁翼毒死,终年9岁,葬于静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桓帝(刘志)(公元132--167年)。章帝曾孙,质帝被毒死后,由梁翼迎立为帝,在位21年,病死,终年36岁,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灵帝(刘宏)(公元166--189年)。章帝玄孙,刘苌子,桓帝死后,窦后立他为帝,在位22年,病死,终年34岁,葬于文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少帝(刘辩)(公元175--189年)。灵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半年,被董卓废黜,后被毒杀,终年15岁,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献帝(刘协)字伯和(公元181--234年)。灵帝第三子,少帝弟,少帝被废后继位,在位31年,被曹丕废黜,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修武县北小风村)。

刘隆下一位继位是谁

继位者是汉安帝刘祜。

汉殇帝作为尚在襁褓之中的皇子继承了汉和帝之帝位,但因体弱多病,终没能成活,在他在周岁左右时便因病而亡,离开了这个世界。汉殇帝年幼,自然是不会有任何子嗣的,那么殇帝的继承人该如何择选,可是难为了邓太后和一众大臣们。

当时入围汉殇帝继承人的皇亲国戚有两位,他们分别是汉和帝之长子刘胜和汉章帝之刘祜。再决定谁成为下一任继承人的时候,朝中大臣们大多是支持册立汉和帝之长子刘胜为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但邓太后却力排众议,坚持册立了又一名稚子刘祜为下一任皇帝,继承汉殇帝的帝业,史称汉安帝刘祜。

邓太后为何一定要册立刘祜为帝,却放弃长子刘胜呢?推测其原因不外乎二个。

其一,汉朝皇帝寿命一个不如一个,当时选择放弃长子刘胜,就是因为他身患隐疾,多方求医均无法治愈,如果册立他为下一任皇帝,又害怕大汉朝再次出现早逝的皇帝,毕竟江山基业虽牢固,但皇帝接二连三的薨逝,难免会动摇国之根本,民心也会因此涣散,不利汉朝的长远发展。

其二,这个就纯粹是邓太后的私心了,毕竟刘胜已近成年,如果册立他为皇帝的话,不能完全掌控其思想和行为,也就是意味着邓太后必须将手中的权利立即交出,但册立刘祜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毕竟刘祜年幼,就像是又一个殇帝一样,邓太后可以继续把持朝政,这才是邓太后坚持册立刘祜的真实原因。

刘隆下一位继位的是刘祜,汉安帝刘祜,汉章帝刘炟之孙,清河孝王刘庆之子,东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9年,享年32岁。

刘祜

汉殇帝刘隆(105年11月5日—106年9月21日),汉和帝刘肇少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登基时离出生刚满百天,是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不满周岁便夭折,虚寿二岁,也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谥号孝殇皇帝。

刘隆因为年幼,由皇太后邓绥临朝听政。

延平元年(106年),汉殇帝不幸早夭。邓太后与她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密谋,决定迎立清河孝王刘庆的儿子刘祜,邓骘又去与太傅张禹、司徒徐防等大臣们商议,征得他们的同意便连夜持太后节召刘祜入宫。刘祜13岁,是为汉安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初”。

为什么说刘秀是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因为此声明仅是一个人的观点或一些历史盲目的观点。 任何想说,怎么说的人,都想说光武皇帝是最完美,最完美的。 历史的事实是,尽管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但刘秀却确立了东汉王朝的功绩。 就像朱元hang在明朝的建立一样,他在消灭敌人的主力后,使用力量消灭竞争对手,而不是杀死敌人。 秦皇汉武,唐宗松祖和元祖周武一样辛苦。 (刘秀的军队以Kun阳之战而闻名,但刘秀是营救者,而不是击败王浩的军队。其他战斗来自他的家人-叛乱分子。) 不仅如此,刘秀袭击了他的姐夫,军事天才太多了-云台28号将再加上30多人被他杀害,当然他也是军事天才。 只是到那时,每个人都被古老的“皇帝在皇后”的思想所毒害。 他错误地认为皇帝一定是刘,而每个人都会帮助他。 否则,鹿的手将一无所知! 因此,发问者的质询点是完全错误的。

为什么说刘秀是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相对于知名度特别高的秦皇汉武,汉光武帝刘秀则是很安静的一个皇帝了。可是,他在历史上得到的评论,却是相当之高,比如说他“中兴之盛,无出光武。”比如大明王朝开国者朱元璋,赞他“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这评价也是高得不得了,大思想家王夫之称他是“唯光武允冠百王矣!”真是了不起的高度,简直就是超越了历史上所有的帝王。

虽然了,完美是不存在的,但是接近完美,却是可以说得上的,不挑刺的话,刘秀基本是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了,为什么说他最完美?就用咱们的主席说的,刘秀是“最会打仗,最能用人,最会治国”的。(剧照图)

刘秀颜值高。“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比之那些重瞳的,鹰角的,隆鼻的,长手长脚的,尤其是鞋拔子似的,可是要高太多了。他不但颜高,学历也高,想当年,刘秀可是太学出来的人,虽然退学了,但考虑到汉代的太学在当时全世界的水准,可比其他人高出太多了。

当然了,身为帝王,不能光比颜,还得比能力,比人品。刘秀作为一个皇帝,个人品行还是相当出色的,他比较宽厚,不厚黑,对待下属,也比较宽仁,功成之后,不滥杀。他的军事能力也很优秀,亲自指挥作战,赢得胜利的时候很多,马上得了天下,下马也治得了天下,执政方面,他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一心为民,是妥妥的仁君。就连情感上,也做得没什么毛病,阴丽华也好,郭圣通也好,都得到了妥善安置——至少在当时的那个时代,算是妥了。

当然了,人无完人,东汉也同西汉一样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东汉的外戚门阀官宦等问题,到后来几乎无可救药,这些,都与刘秀没有制定好开国章程有关。可是就他本身而言,他的综合能力还是相当强悍的。

完美并不存在,刘秀也不例外,但宽泛一点说,刘秀可以算很不错的一位。

简单说几句,以作抛砖引玉之用,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汉朝最伟大的皇帝是谁?为什么

网友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西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而我却要推举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公论是东汉不如西汉,东汉皇帝不如西汉皇帝。此论总体上我也同意。但汉光武帝例外。王莽"新"朝,烽烟四起,刘秀虽皇世孙,但已沦落一布衣,起家连战马都没有,史称"骑在牛背上的开国皇帝",新绿昆阳之战,暂露头角。奠基河北,进取两京,东征豫鲁,南收荆州,北伐燕蓟,西定陇蜀,统一全国。刘即是军事家,也是政治家,文韬武略。手下人才济济,即"云台二十八宿将",靠集体打天下。东汉初步统一全国后,开始统一边疆地区。光武帝及其后,定南越,灭匈奴,平西域,取东北,经过50余年努力,基本恢复西汉版图。涌现了南征南越的马援,投笔从戎的班超等文武双全、既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家的历史名将。尤其是通过天山之战,稽落山之战,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之战,奔袭5000余里至金微山之北,将北匈奴驱逐,直至黑海,300余年的汉匈大战终于落下帷幕。毛泽东说他是"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在中国历史精典史书中最喜欢汉史,光芒四射居功至伟无语伦比,刘邦礼贤下士文可安邦武亦平天下,安得猛士镇守四方。汉文帝仁孝冶国理政,与民同乐十税抽一,兴农商,养俊马其德万方威名久长,景帝之明平暴乱定七国为后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纵英才的汉武大帝穷兵黩武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建立强大的骑兵军团,选良将,冶精铁以全国之力终成一生,打败了匈奴魔鬼势力,令大汉帝国物华天宝,??了大汉天子传奇,其子孙昭宣之治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犯强汉者随远必诛,凡阳光普照处皆汉土。






汉朝最伟大的皇帝只能是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要说汉朝伟大的皇帝可以是汉武帝,汉高祖、光武帝等。

为什么汉朝最伟大的皇帝的皇帝是刘邦呢?只因为他是开国皇帝,这个是其他人汉朝其他皇帝比肩不了的。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汉朝其他皇帝你就要排在刘邦后面,你问谁?都是这个理,儿子比老子优秀,那你问儿子孙子我们家谁最厉害那答案就是“当然是,我爸最厉害”,肯定源头,后世也有光就是这个道理。

在者说,刘邦的功绩也在那摆着呢!诛暴秦,灭项羽,立汉室,创三百年大汉基业。刘邦就是打地基的,若地基打不好,那其他都是后话,前车之鉴后世之事。秦朝就是个例子,开国难,守业更难。建国的前几十年很重要。

唐朝诗人王珪的《咏汉高祖》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麟;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连毛主席都评价刘邦“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苏轼:“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

约瑟·汤恩比:“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由此可见刘邦之汉朝最伟大皇帝明矣!





汉朝最伟大的皇帝有两位:汉文帝和汉宣帝。

一、汉文帝。

汉文帝重用儒家大师张苍为丞相。放开言论。废除秦始皇创立的诽谤之法。批评政治,诽谤天子无罪。【汉武帝时,法家酷吏张汤重立暴秦恶法】

又废除秦始皇创立的夷族连坐之法,告奸之法。

文帝废法,是中国法治史,乃至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进步。

汉文帝休养生息,爱惜民力。创立文景之治。

汉文帝临终遗诏:朕闻万物之萌生,非有不死。死者万物之理,物之自然也。岂可哀哉!

并叮嘱丧事简办,不能以死者害生者。

汉文帝被儒家誉为汉代尧舜。

二、汉宣帝。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杜周、江充,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尽。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以腹诽罪处死颜回十世孙,儒家大师颜异。【腹诽罪,就是肚子里骂汉武帝之罪】

汉武帝重用法家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压榨盘剥百姓,致使民生凋零,崩溃。

汉武帝倾尽天下之财寻仙求长生,致使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卖官鬻爵。指使吏治腐败。


汉武帝后期,人口减半,国家千疮百孔。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

汉宣帝在这个烂看摊子上,整肃吏治,使政治清明。减免赋税,发展经济。使大汉国富民强。并且彻底降伏匈奴,匈奴首领入长安,朝觐汉天子。


汉宣帝时,大汉国力、疆域达到鼎盛。所谓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 土。

汉文帝赋予大汉灵魂。汉宣帝使大汉挺直了脊梁。正因文宣二帝的文治武功,我们才被称为汉族。

我个人觉得汉朝最伟大的皇帝是汉武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确立君权神授。为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奠定了基础。

第二采纳主父偃的意见实行推恩令以及在地方实行刺史制度,监督各诸侯王和削弱各诸侯国实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第三设立内朝,以大司马大将军为首削弱丞相的的权力加强皇权统治。

第四北击匈奴,扫除自汉高祖以来匈奴对汉朝的外部隐患,巩固和扩大汉朝疆域。

第五开通丝绸之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经济贸易往来,提高了汉朝西域各国影响力。

第六轮台罪己诏,汉武帝晚年意识到自己穷兵黩武使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以及对废太子巫祸之乱事件追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刘邦、刘彻、刘秀三人并列最伟大!

刘邦开国,才有了汉家四百年天下!

刘彻把匈奴打得鸡飞狗跳,有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国威!

刘秀兴断续绝,有了光武中兴,自己也达到了人生巅峰!

汉朝是我国第二个封建王朝,是汉人的骄傲,也有我们熟知的皇帝。如太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宣帝刘询……。

但我觉得汉朝最伟大的皇帝是汉武帝,尽管他也有些缺点。

虽然刘邦建立了汉朝,但当时国力真心不行,刘邦也有过白登之围的遭遇,面对匈奴的挑衅也是一味的和亲,直到汉武帝。

汉武帝任用贤臣猛将,对匈奴一次次的军事打击,给汉朝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和平的环境。但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好大喜功,造成了蛊惑之乱。使汉朝有亡国之险,但也主动下了罪己诏,缓和了社会矛盾。这也是我佩服一点,封建帝王能主动承认错误也是很不容易的,这种魄力历史上很少有。




要看你怎么定义伟大。真正的伟大是一种隐隐然,不张扬,奉献于民,求成于心的。汉武帝刘彻,远击匈奴,逐鹿四方,后世称颂,在民族家国情怀上堪称一个伟大,可以说汉人几千年的荣耀就是基于汉武那个时代,但在上述伟大的定义上,即为百姓谋福利上,称不上伟大。因为,民族自信心、民族荣誉感这些东西有了,但是生活质量不仅下降,连温饱都成了问题,当然士大夫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必要的牺牲,他们甘之如饴,但老百姓是否这么认为,未必。所以,我以为,汉朝伟大的帝王,当属文景、宣帝、光武这类休养生息,关注民生的帝王,除了光武,可能其他几位没有那么显山露水,但真正的伟大即是如此,他们在幕后默默付出,求的是担当生前事,而非身后名。当然,并不因此就否认汉武帝的伟大,几千年的民族荣耀,从更大的层面,确实伟大,但我更承认文景、宣帝的伟大,就像罗马,隐隐然的王者气息。

“最伟大”三个字,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见解!汉朝23帝(西汉11东汉12)既有开业之祖,又有守成之宗,既有中兴之主,又有亡国之君!

两汉能与“明君”粘上边的,有西汉前7帝(祖,盈,文,景,武,昭,宣),东汉前3帝(光,明,章),谈的上“伟大的”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光武帝!

人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个人人为,最伟大的当属汉文帝!无论高祖,光武征伐创业,还是汉武,宣帝开疆拓土;都离不开内征重赋,外伐用兵,刀戈之间,血流成河,百姓成就其丰功伟业而未得其利!

反观汉文帝则不一样,刘邦诸妻诸子,多折损于吕后之手,反观文帝母子则平安于代地,足见其智慧,隐忍,非同一般!吕后亡,皇位中空,文帝内无朝党,外有贤名,得以从刘邦诸子中脱颖而出,由外藩进京为帝,足见其贤名!

汉文帝即位后,兴修水利,大赦天下,特别是废除肉刑,德政种种,终于使汉朝进入安定的时期,百姓得其恩惠而富裕。对于宗族诸侯王,文帝并没有征伐,而是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汉文帝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是唯一进入中国《二十四孝》的帝王,品行可见一般!

文帝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所以极为节俭,去世前,不滥用徭役,随以山起陵,不准厚葬,陪葬品皆用瓦器!以至后世,赤眉军做乱,悉数盗关中帝王陵,唯独不盗汉文帝陵!


李世民: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及于汉帝!

朱熹: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

谢肇淛: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虽恭俭,而治乱相半,不足道也

汤谐: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

曾国藩:天下惟诚不可掩,汉文帝之谦让,其出于至诚者乎!……盖其德为三代后仅见之贤主

东汉三大盛世

光武中兴

又称建武盛世,是东汉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由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亲自开创。

汉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在他执政的三十三年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在政治上: 加强皇权;善待功臣;简化机构;中和矛盾; 整顿吏治。

在经济上: 与民休息;释放奴婢;抑制豪强。

在文化上:重视文教;提倡儒学;谦和纳士。

汉光武帝作为一代明君,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

2、明章之治

是东汉历史上继光武中兴之后,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出现的"大治"景象。它把东汉推向了鼎盛,同时明章二帝时期的一些作法,对整个东汉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章二帝继承并发扬了光武帝的中兴大业,继续执行宽松治国和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此外,明章二帝大兴学校,以儒术治国,并从西域引进佛教,以致风俗醇厚,天下太平。

明章二帝共统治三十一年(公元57年—公元88年 ),两代帝王承继了光武帝的施政方针,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成为汉朝历史上黄金时期之一, 故史称“明章之治”。

3、永元之隆

是东汉汉和帝刘肇开创的治世,刘肇在诛灭窦氏戚族后励精图治,改变外戚擅权时的奢靡贪腐之风,促使东汉国力趋于极盛,时人称为“永元之隆”。

汉和帝刘肇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他每日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

汉和帝刘肇亲政后,对内整顿吏治 、招贤纳士、减免赋税、关心民苦;对外则击溃北匈奴使其西迁,并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彻底平定了西域诸国。自此,东汉逐步呈现出国泰民安、四夷宾服的局面,东汉国力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永元之隆是汉朝历史上最后的一个盛世,也是标志着东汉国力达到历史顶峰的盛世。因此,它的政治意义绝不容小觑

东汉第一个盛世“光武中兴”。公元25年,刘秀称帝,重建汉朝,史称东汉,东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统一的中原王朝。光武帝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在位时期开创了东汉第一个盛世“光武中兴”

明章之治是东汉第二个盛世,继第一个盛世光武中兴之后,由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这对父子开创,父子二人在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打下的基础上励精图治,令自西汉末年因为战乱而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得到恢复和发展。

永元之隆是东汉第三个盛世,由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刘肇开创,是东汉极盛时期,汉和帝励精图治,把东汉国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强大,把疆域扩充到更加辽阔,西部最远去到中亚,此时东汉国泰民安、四夷宾服。

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继位年龄

汉章帝刘炟 20岁

汉和帝刘肇 10岁

汉殇帝刘隆 1岁

汉安帝刘祜 13岁

汉顺帝刘保 11岁

汉冲帝刘炳 2岁

汉质帝刘缵 8岁

汉恒帝刘志 15岁

汉灵帝刘宏 12岁

汉献帝刘协 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