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700年前是什么年间
- 元朝到清朝的所有皇帝
- 古代政典有哪些
-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
- 蒙古帝国汗位继承顺序
- 元朝九大名人录
700年前是中国的“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公元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唐朝时万国来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700年前是元朝!现在是公元2022年,七百年前就是倒推700年后的公元1322年,公元1322年还是元朝时期,元朝1271年,由成吉思汗的孙子,
700年前是公元1321年,元朝,英宗至治元年。
元英宗硕德八剌(1303~1323)元朝第九代皇帝。蒙古语称格坚皇帝(Gegehen qahan)。拔力八达长子。
公元1321年,西班牙出现最早的骑士小说;前高丽王子勾结元英宗预谋篡位;香山寿安山南麓大佛寺卧佛始铸于1321年。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
元朝到清朝的所有皇帝元
元太祖 铁木真
元睿宗 拖雷
元太宗 窝阔台
元定宗 贵由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元成宗 铁穆耳
元武宗 海山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泰定帝 也孙铁木尔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帝 图帖睦尔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滋蓝
明
明太祖 朱元璋
建文帝 朱允炆
明成祖 朱棣
明仁宗 朱高炽
明宣宗 朱瞻基
明英宗 朱祁镇
明代宗 朱祁钰
明孝宗 朱见深
明孝宗 朱佑樘
明武宗 朱厚照
明世宗 朱厚效
明穆宗 朱载垕
明神宗 朱诩均
明光宗 朱常洛
明熹宗 朱由校
明思宗 朱由检
清
清太祖 努尔哈赤
清太宗 皇太极
清世祖 顺治
清圣祖 康熙
清世宗 雍正
清高宗 乾隆
清仁宗 嘉庆
清宣宗 道光
清文宗 咸丰
清穆宗 同治
清德宗 光绪
清逊帝 宣统
元(1279~1368)——— 帝王:太祖( 铁木真)
1206~1227 帝王:监国(拖雷)
1228 帝王:太宗(窝阔台)
1229~1241 帝王:定宗(贵由)
1241~1246 帝王:宪宗(蒙哥)
1251~1259 帝王:世祖(忽必烈) 1260~1294 年号:中统、至元 帝王:成宗(铁穆耳)
1294~1307 年号:元贞、大德 帝王:武宗(海山)
1308~1311 年号:至大 帝王:仁宗 1311~1320 年号:皇庆 帝王:英宗(硕德八剌)
1321~1323 年号:延佑 帝王: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1323~1328 年号:至治 帝王:天顺帝(阿速吉八)
1328 年号:泰定 帝王:文宗(图贴睦尔)
1328~1329 年号:致和 帝王:明宗(和世剌)
1329~1332 年号:天顺 帝王:宁宗(懿麟质班)
1332 年号:天历 帝王:顺帝(妥欢贴睦尔)
1333~1368 年号: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太祖 高皇帝 努尔哈赤
崇德 太宗 文皇帝 皇太极 太祖第八子
顺治 世祖 章皇帝 福临 太宗第九子
康熙 圣祖 仁皇帝 玄烨 世祖第三子
雍正 世宗 宪皇帝 胤祯 圣祖第四子
乾隆 高宗 纯皇帝 弘历 世宗第四子
嘉庆 仁宗 睿皇帝 顒琰 高宗第十五子
道光 宣宗 成皇帝 旻宁 仁宗第二子
咸丰 文宗 显皇帝 奕宁 宣宗第四子
同治 穆宗 毅皇帝 载淳 文宗长子
光绪 德宗 景皇帝 载湉 宣宗第七子 奕环的长子
宣统 溥仪 奕环次子载丰的长子
古代政典有哪些西周时期,《周礼》中载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典》即治典、礼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礼、事四典实为行政法的内容。从此,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法的基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颁布了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中心内容的封建法律。
其中,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6篇,即《盗》《贼》《囚》《捕》《杂》《具》。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刑起于兵,法源于礼”之说。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点鲜明的法律体系。
01夏商周——礼刑并用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其特点是礼刑并用,《礼记·曲礼》有载:“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夏代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法律总称为“禹刑”。《周礼·秋宫·司刑》注:“夏刑大辟二百,膑刑三百,宫刑五百,劓刑各千。”
商代法律总称“汤刑”。商朝的刑法严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尚书》《简书》均有记载。商代,礼法构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内容,“齐之以礼,齐之以刑”,“以言代法”,“以吏代法”。
《吕刑》是西周初年的刑法,分“轻典”、“中典”、“重典”,合称“三典”。《史记》又称之为《甫刑》。主要记述了其时的法律原则和详尽的赎刑及一般司法制度。
西周时期,《周礼》中载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典》即治典、礼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礼、事四典实为行政法的内容。从此,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法的基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颁布了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中心内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6篇,即《盗》《贼》《囚》《捕》《杂》《具》。《法经》是以刑为主,诸法并用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0 2秦汉——从法家到儒家
秦律是中国秦代法律的总称。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制定《秦律》6篇。据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云梦秦简》所载,秦律不仅有《法经》六篇的内容,而且还有《田律》《效律》《置吏律》《仓律》《工律》《金布律》等内容。秦律在犯罪与刑罚方面,以先秦法家的性恶论为思想基础,以重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
西汉,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制成《九章律》,确立以律、令、科、比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乃外儒内法,这种思想构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
0 3三国两晋南北朝——“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
曹魏制定《魏律》18篇,并改汉具律为刑名,冠于全律之首;规定五刑,使刑名进一步规范化;保护贵族、官僚、地主等8种权贵人物在审判上享有特权的“八议”也正式上升为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
《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亦称“十恶”:一为谋反,二为谋大逆,三为谋叛,四为恶逆,五为不道,六为大不敬,七为不孝,八为不睦,九为不义,十为内乱);北魏、南陈法律中规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当”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响。
0 4隋唐——最成熟、最完备的封建法典出世
隋朝制定的《开皇律》。唐太宗时,制定《唐律》12篇;高宗永徽年间,编定《唐律疏议》30卷。唐律把“十恶”特标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划分,明确规定了社会各等级的不同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唐律》和《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其中《唐律》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成熟、最完备的封建法典。
《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是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会典。它按照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确规定了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的规范、官吏的编制、职责权限以及对官吏选拔、考核、奖罚等行政管理制度。
0 5宋元——正式出现“典卖”制度
宋代《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宋朝全面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皇帝可随时颁布“令”作为断罪处刑的依据,“诏”成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编”成为宋代最经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动。宋代正式出现“典卖”制度的法律规定。
元代英宗时制定了《大元通制》。元代法律的基本内容依循唐律,形式上仍沿用宋代的体系,但改律为“条例”或“条格”。元朝的法律具有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双重特点。
0 6明清——封建法典集大成
明、清法规以律为主,律外有诰、例、令、条例、则例、会典等。
明太祖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治乱世用重典”等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大明律》《明大诰》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大明律》是明代最主要的法典,按六部官制分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改变了隋唐以来的封建法律体系结构。《明大诰》共4篇,是以诏令形式颁发的,由案例、峻令、训导三方面内容组成的具有教育作用和法律效力的特种刑法。明代还加强了经济方面的立法,主要有钞法、钱法、税法、盐法等。
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清朝还颁布了用于少数民族地区专有特定内容的单行法律。
明清仿《唐六典》制定了《明会典》与《清会典》。“会典”之名始于明代,《明会典》体例以六部官制为纲,分述各行政机构的职掌和事例。”《清会典》记载了清代开国至光绪各级行政机构的职掌、事例和活动原则。它采用以官为典,以职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员都得以会典来执法。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马祖常(1279~1338),字伯庸,元代色目人,著名诗人。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元仁宗时,铁木迭儿为丞相,专权用事,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贬黜。自元英宗硕德八剌朝至元顺帝朝,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
为文法先秦两汉,宏瞻而精核,富丽而新奇,内容多制诏、碑志等类作品,诗作圆密清丽,除应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多民族大一统帝国,因之,不同文化和民族互为交融的实况,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独特之处。元朝虽然自始至终都汉化不彻底,也没有妥善的处理好民族关系而导致过早灭亡。但在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中,在文化、民族大碰撞的局面下,仍诞生了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诗人。
这些少数民族诗人虽然族属各异,文化背景与汉化程度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各以其自身的艺术才华,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词歌赋,并与当时的汉族诗人一道,将元代的文学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天地。
马祖常(1279~1338年),字伯庸,元代色目人、诗人。光州(今河南潢川)人。自元仁宗朝开始直至元顺帝,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
马祖常崇尚儒学同时又善写文章,“专以秦汉为法,而自成一家之言”,曾参与修撰《英宗实录》,译润《皇图大训》、《承华事略》,编集《列后金鉴》、《千秋纪略》。而他的作品也常常表达出体恤民间疾苦的情感。其诗“圆密清丽,大篇短章无不可传者”,才力富健,尤其擅写七言古风、五言律诗。元文宗曾赞叹“中原硕儒唯祖常”。有诗文集《石田集》十五卷收于《四库全书》
《室妇叹》
元代——马祖常
南陌日长春已半,
天风犹寒室妇叹。
咄哉室妇尔何为?
卉衣廪粟充冻饥。
饱煖无忧乐以嬉,
乃此屡叹将有私。
室妇涕泗言复咽,
食鲜袂良焉足说。
近闻官家赈贫民,
雄保诸州已捐瘠。
翁姑带索行累累,
弱儿失爷夫失妻。
哀号村空野树槁,
蔀屋见斗饿鼠啼。
县令具名报大府,
星火符来应期聚。
索钱买饼饲公卒,
书券质田问邻主。
艰难憔悴不易状,
谁实为之俾无养。
呜呼吾人痛切肤,忍死莫作盗贼徒。君不见苍鹰乳虎有司靡,何但岁凶人化鬼。
《龙虎台应制》
元代——马祖常
龙虎台高秋意多,翠华来日似鸾坡。天将山海为城堑,人倚云霞作绮罗。
周穆故惭黄竹赋,汉高空奏大风歌。西京巡省非行幸,要使苍生乐至和。
萨都刺
萨都剌(公元1272年——1355年),字天锡,号直斋,元代回回人、著名诗人、画家。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萨都剌虽然早年家境贫困,但却聪慧灵敏,文学资质异于常人。公元1327年,萨都剌考取进士,并于次年七月,担任镇江路录事司达鲁花赤一职。公元1331年,萨都剌被调往江南一带,担任江南行御史台掾史一职。任职期间,萨都剌前往过吴楚、荆楚、幽燕、上都等地,并且结交了张雨、马九皋等知名学者。
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也有揭露民间疾苦,和元朝社会黑暗的作品。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元代——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秋词》
元代——萨都剌
清夜宫车出建章, 紫衣小队两三行。
石阑干畔银灯过, 照见芙蓉叶上霜。
贯云石
贯云石(1286年~1324年) ,字浮岑,号成斋,疏仙,酸斋。祖籍西域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元朝维吾尔族人。 元代散曲作家、诗人,精通汉文。出身高昌回鹘贵胄,祖父阿里海牙为元朝开国大将。曾拜汉族散文大家姚燧为师,专门攻读汉语文学。仁宗时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称疾辞官,隐于杭州一带,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今人任讷将他的散曲与自号“甜斋”的徐再思的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
贯云石出身武官家庭,自幼武艺超群,后弃武学文,接受汉族文化。善书法,自成一家。诗文亦有一定成就,尤以散曲最著。散曲以写山林逸乐生活与男女恋情为主。风格基本上属豪放派,以清俊见长。同时也具备江南文学清秀媚丽的色彩。
《芦花被》
元代——贯云石
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藉为茵。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
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
(公元1314年秋天,贯云石南游途中经过梁山泊。贯云石喜爱那里一个渔翁的芦花絮成的被子,渔翁要他用诗来交换。贯云石略加思索,便吟出了这一首诗)
《清江引·弃微名去来心快哉》
元代——贯云石
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醉袍袖舞嫌天地窄。
阿鲁威
阿鲁威(生卒年不详,一说1280年——1350年),蒙古族。字叔重,号东泉。元代散曲家、诗人。曾任南剑太守、经筵官、翰林侍讲学士等职。汉文修养深厚,能诗,善作散曲,词曲风格如鹤唳青霄。
《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折桂令·咏史)
元代——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 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湘妃怨 》
元代——阿鲁威
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
晓来峰蝶空游荡,苦难寻红锦妆。
问东君归计何忙?
尽叫得鹃声碎,却教人空断肠。
漫劳动送客垂杨
乃贤
乃贤(1309—?),字易之,号河朔外史,突厥葛逻禄人,元代诗人。乃贤家族先居南阳。后其兄塔海仲良入仕江浙。乃贤虽是突厥人但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和影响,汉化较深。与韩与玉、王子充,并列称“江南三绝”。常与友人泛舟鉴湖之上,以诗酒自娱,与名士诗文唱酬。同时也多次察访民情,对元朝统治下,百姓的苦难有所了解,因此他的作品中也常表达出对百姓的同情。
《新堤谣》
元代——乃贤
老人家住黄河边,黄茅缚屋三四椽。有牛一具田一顷,艺麻种谷终残年。
年来河流失故道,垫溺村墟决城堡。人家坟墓无处寻,千里放船行树杪。
朝廷忧民恐为鱼,诏蠲徭役除田租。大臣杂议拜都水,设官开府临青徐。
分监来时当十月,河冰塞川天雨雪。调夫十万筑新堤,手足血流肌肉裂。
监官号令如雷风,天寒日短难为功。南村家家卖儿女,要与河伯营祠宫。
陌上逢人相向哭,渐水漫漫及曹濮。流离冻饿何足论,只恐新堤要重筑。
昨朝移家上高丘,水来不到丘上头。但愿皇天念赤子,河清海晏三千秋。
《送陈道士归金华》
元代——乃贤
明月楼前溪水深,溪边楼观隔松阴。何时化鹤归华表,相对焚香坐竹林。
夜雨灯前閒读易,春风花底自弹琴。令人苦忆江南路,千里相思雪满簪。
其他少数民族诗人
《西湖竹枝词》
元代——掌机沙(回回人)
南北峰头春色多,湖山堂下来棹歌。
美人荡桨过湖去,小雨细寒生绿波。
《李白玩月图》
元代——余阙(党项人)
春池细雨柳纤纤,手倦挥毫日上帘。
想得停杯江海夜,月明照见水晶盐。
《送友还家》
元代——泰不华(西域色目人)
君向天台去,烦君过我庐。可于山下问,只在水边居。
门外梅应老,窗前竹已疏。寄声诸弟侄,老健莫愁予。
元朝文学以元曲与小说为主,虽然相对唐诗宋词而言,元朝的诗词成就不多,也略显逊色,但也有其独特的风格。而元代元曲的兴起也让中国文学艺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最后成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
蒙古帝国汗位继承顺序一是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
二是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
三是贵由,窝阔台长子。
四是蒙哥,成吉思汗四子拖雷长子。
五是忽必烈,拖雷的第四子
蒙古帝国分裂后每一个汗国的可汗都是成汗的继承人,无法排顺序
如果从蒙古本土排的话:
1,成吉思汗
2,窝阔台汗
3,贵由汗
4,蒙哥汗
5,忽必烈
6,元朝帝王谱
再之后,是北元的历代可汗
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是孛儿只斤·窝阔台。
孛儿只斤·窝阔台(1186年—1241年12月11日),蒙古帝国大汗,史称“窝阔台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1225年受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建斡耳朵于也迷里城(今新疆额敏县)。
1229年忽里台大会被拥戴登基,管理整个蒙古帝国。他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南下灭金朝,派拔都远征欧洲,他在位期间疆域版图曾扩充到中亚、华北和东欧。在位期间,任用契丹人耶律楚材为中书令,采用汉法,并且开科取士,重用中原文人,奠定元朝的基础。
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窝阔台庙号为太宗,谥号英文皇帝。
蒙古帝国顺序表: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名铁木真,乞颜氏、孛儿只斤蒙古人。成吉思汗于1162(壬午年)年出生于蒙古贵族世家。成吉思汗曾祖合不勒汗统治了全体蒙古,成为蒙古部第一个称汗的首领。
合不勒汗弟俺巴孩汗、成吉思汗伯祖父忽都剌汗都做过蒙古部主。成吉思汗的父也速该,母斡额仑,其父为忽都剌汗之后的蒙古部首领。成吉思汗夫人有孛儿帖格勒真、忽兰、也遂、也速干等。
1189年(己酉年),被推举为全蒙古可汗,尊号成吉思汗;1206年(丙寅年)统一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国,称大汗。1227年(丁亥年)逝世,享年六十六。元朝忽必烈追谥成吉思汗为太祖。二窝阔台汗窝阔台,1186年(丙午年)生,成吉思汗三子。
成吉思汗逝世后由季子拖雷监国。根据成吉思汗遗嘱,窝阔台于1229年(己丑年),44岁即大汗位。
大蒙古汗国世系(1206-1634)
1、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 1206-1227
2、睿宗拖雷监国(太祖四子) 1227-1229
3、太宗窝阔台(木亦坚汗,太祖三子) 1229-1241
4、乃马真皇后监国(太宗后) 1241-1246
5、定宗贵由(库裕克汗,太宗长子) 1246-1248
6、海迷失皇后监国(定宗后) 1248-1251
7、宪宗蒙哥(睿宗长子) 1251-1259
8、世祖忽必烈(薛禅汗,睿宗次子) 1259-1294
9、成宗铁木耳(完者笃汗,世祖次子裕宗真金三子) 1294-1307
10、武宗海山(曲律汗, 1307-1311 ,世祖次子裕宗次子顺宗答啦麻八剌次子)
11、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普颜笃汗,顺宗三子,武宗弟) 1311-1320
12、英宗硕德八剌(格坚汗,仁宗次子) 1320-1323
13、泰定帝也孙铁木耳(裕宗长子显宗甘麻剌长子) 1323-1328
14、天顺帝阿速吉八(剌察八黑汗,泰定帝长子) 1328
15、明宗和世剌(呼图克图汗,武宗长子) 1328-1329
16、文宗图帖睦尔(扎牙笃汗,武宗次子) 1329-1332
17、宁宗懿麟质班(超克图汗,明宗次子) 1332
18、顺宗妥欢帖睦尔(乌哈葛图汗,明宗长子) 1332-1370
19、昭宗爱犹识理达腊(必力克图汗,顺宗长子) 1370-1378
20、脱古思帖木儿(乌萨哈尔汗,顺宗次子) 1378-1388
21、恩科卓里克图汗(脱古思帖木儿长子) 1389-1392
22、额勒伯克汗(脱古思帖木儿次子) 1393-1399
23、坤帖木儿汗(额勒伯克汗长子) 1400-1402
24、额勒锥特穆尔汗(本雅失里,额勒伯克汗次子) 1408-1410
25、德勒伯克汗(答里巴,额勒锥特穆尔汗之子) 1411-1415
26、岱总汗(脱脱不花王, 1433-1451 ,脱古思帖木儿三子哈尔古楚克鸿台吉子阿寨台吉长子)
27、乌珂克图汗(麻尔可儿小王子,岱总汗三子) 1454-1465
28、摩伦汗(脱古思太子,岱总汗长子) 1465-1466
29、满都古勒汗(满都鲁,阿寨台吉三子,岱总汗弟) 1475-1479
30、达延汗(巴图孟克,阿寨台吉次子阿葛巴尔济济农子 1480-1517 ,哈尔古楚克台吉子博勒呼济农[巴颜孟克]之子)
31、塞音阿拉克汗(巴尔斯博罗特,达延汗三子) 1517-1519
32、阿剌克汗(博迪,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长子) 1519-1547
33、库登汗(达赉逊,阿剌克汗长子) 1548-1557
34、札萨克图汗(图们,库登汗长子) 1558-1592
35、薛禅汗(布延,札萨克图汗长子) 1592-1603
36、库图克图汗(林丹汗,薛禅汗长子莽和克太吉长子) 1603-1634
37、额哲(库图克图汗长子) 1634
元朝九大名人录“文正”这一谥号在宋仁宗之前称作“文贞”,是历朝历代士子大夫们梦寐以求的谥号。在宋仁宗之后,为了避其名讳赵桢,将文贞改为文正。元朝国祚虽短,但也有九人获得“文正”的谥号。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辽朝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泰和六年(1206年)参与科举考试为优等,授予掾职,后任开州同知、左右司员外郎。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被任命为辅臣,随成吉思汗常年征讨,屡立战功。窝阔台即位后,耶律楚材提倡立朝仪,被誉为“社稷之臣” ,任中书令(宰相)。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为官近30年,功勋卓著。皇后脱列哥那称制时,因屡弹劾皇后宠臣奥都剌合蛮,受到排挤。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悲愤而死,享年55岁。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追赠耶其为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耶律有尚(1235—1320)字伯强,辽东丹王十世孙,山东人。早年受业于宰相许衡,号称高第弟子。至元八年(1271),许衡为国子祭酒,他被选为斋长,两年后升为助教。二十年,除秘书监丞,出知蓟州。不久,召还京师任国子司业,建言设立国子监,建学馆。二十七年以老辞官。
大德元年(1297),复起为国子祭酒,除集贤学士,累官至昭文馆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阶中俸大夫。至大元年(1308)再次辞官。耶律有尚前后五居国学,教法都遵照许衡。他精于性理之说,推崇程朱理学为“正学”、“正道”,提倡仪容辞令、动中规矩,均应以“义理为本”,“恭敬为先”。延佑七年去世,时年86岁,赐谥文正。
窦默(1196—1280)初名杰,字汉卿、子声,元初理学家,金针灸医家,河北邯郸肥乡人。金国末年,为逃避战乱,出走河南,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又南走德安,学习宋人理学著作。不久元军攻陷德安,杨惟忠招集儒释道之义。他应召北归至大名,与姚枢、许衡等讲求理学。后又返回肥乡,教授生徒以经术之学。
元世祖忽必烈为藩王时,曾召见问治国之道,使其皇子皆从之学。即位后,被元世祖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至元十七年(1280)去世,享年85岁,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著有《标幽赋》《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窦太师流注》《指迷赋》《铜人针经密语》等针灸专著。
许衡(1209-1281)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河南沁阳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自幼勤读好学,为避战乱,来往于河、洛之间,曾与姚枢及窦默共同学习宋人理学。元宪宗四年(1254年)应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兼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
许衡直言纳谏,屡遭权臣排挤,至元十八年(1281年)去世,时年73岁,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至大年间,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刘秉忠(1216-1274)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河北邢台人,祖籍瑞州。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聪明过人,13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17岁为邢台节度府令史。曾一度弃官归隐,拜虚照禅师为师。后入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参预军务,被称为“聪书记”。
至元元年(1264年),升任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自此梗加尽心于国事。至元十一年(1274年)逝世,时年59岁。累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谥文正。刘秉忠曾主持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的城市雏形。其还兼擅诗文词曲,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经》传世。
廉希宪(1231-1280)一名忻都,字善甫,号野云,维吾尔族,祖籍吐鲁番,燕南诸路廉访使布鲁海牙之子。19岁时,入侍忽必烈于藩邸,被称为“廉孟子”。元宪宗四年(1254年)任京兆宣抚使,拥立忽必烈即位。历任京兆、四川宣抚使,中书右丞行秦蜀省事,官至中书平章政事时,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
至元七年(1270年)罢相,四年后,复起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次年,元军取南宋江陵,廉希宪奉命行省荆南,负责善后。至元十六年(1279年)复领中书事。左丞相伯颜曾赞其为“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至元十七年(1280年)病逝,时年五50岁。累赠推忠佐理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恒阳王,谥文正。
何玮(1245-1310)河北易县人,易国公何伯祥之子,初袭父职,为元将,镇守亳州。至元十一年(1274)任帐前都镇抚。以功授武德将军、管军总管,佩金虎符。灭南宋后,进怀远大将军、太平路军民达鲁花赤,又升昭勇大将军、行户部尚书、两淮都转运使。后历任参议中书省事、江浙按察使、大名路总管、湖南宣慰使等。
至元三十一年(1294)官拜中书参知政事。当时宰相有11人,何玮奏请裁减未被允准,于是辞官。大德年间,历任侍御史,御史中丞,成宗驾崩后不久,再次辞职。武宗即位后,授太子副詹事,历任太子詹事兼卫率使、中书左丞、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河南行尚书省平章政事。至大三年(1310)去世,时年66岁,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梁国公,谥文正。
吴澄(1249—1333)字幼清,晚字伯清,江西乐安人,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自幼聪慧好学,宋末乡贡,曾先后从师著名理学家程若庸、程绍。宋亡后隐居著述,被称为“草庐先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征召为国子监丞,至定元年(1321年)任翰林学士,进阶大中大夫。
泰定元年(1324年)为经筵讲官,敕修《英宗实录》。元统元年(1333年)因病逝世,享年85岁,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
王寿(1250-1310),字仁卿,河北涿州人。自幼聪明好学,因为通晓蒙古语,被任命为中书掾,后入侍裕宗。至元十九年,授兵部员外郎。历任吏部郎中、大司农丞、燕南河北道廉访副使、集贤直学士、侍读学士、御史台侍御史,参议中书省事,吏部尚书。
武宗即位后,厉御史中丞、左丞,太子宾客、集贤大学士。至大三年(1310年)去世,时年60岁。次年,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蓟国公,谥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