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书法人物艺术。 南朝历史书法作品

目录导航:

  1.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书法人物艺术。
  2. 南朝智永楷书千字文的特点和由来
  3. 北魏,南北朝以哪种字体为主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进入什么阶段
  5. “南北朝时,王羲之博采众长,制造了一种潇洒清秀的书体。这种新书体在南方很快流
  6. 南朝碑刻最著名的首推
  7. 为什么魏晋书法尚韵
  8. 两晋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和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
  9. 南朝四家书法家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书法人物艺术。

钟繇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政治上一生建功无数,书法上更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钟繇擅长写篆、隶、行、草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在楷书方面的成就尤其突出。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钟繇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首创楷书,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钟繇的书法。钟繇和东汉的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又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南朝智永楷书千字文的特点和由来

智永《真书千字文》是楷书墨迹中十分值得大家学习的范本。通过对其背景、历史地位及对后世影响的了解,可以为我们学习二王、米芾、赵孟頫及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一批师传“永禅师”一路的书家作品带来帮助。

而通过对其章法、布局、字形、结构以及用笔这些特点的研习,不仅可以使我们对楷书的风貌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还能为临、创如何有效地结合提供一些思路。

特点,书之美亦形态之美,同时也是线条之美,为造形美书,田而使用造型字句过程自然,是视觉之美,在书法的精神方面主张个人心呈和个人品格的强调,古人云:书品即为人品。由来,是梁武帝今殷铁石从王羲之的字巾拓印出一千个不同的字来,按四字一韵进行排列结合的作品,包括天文地理人文等内容。

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常居永欣寺书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书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

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智永继承了祖辈学书锲而不舍的精神,有“退笔成冢”之说。传说智永居永欣寺三十载,每日深居简出,专心习字。他准备了数个一石多的簏子,笔头写秃了就换下来丢进簏子里。日积月累,竟积攒下十大簏子。他在门前挖了一个深坑,将这些笔头掩埋其中,上砌坟冢,名之曰“退笔冢”。

唐张怀《书断》说智永“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于羊、薄”。

宋苏轼《东坡题跋》云:“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宋米芾《海岳名言》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宋人编的《宣和书谱》说智永“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

明都穆《寓意篇》评其字谓:“智永《真草千字文》,气韵飞r,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

明解缙《春雨杂述》谓:“自羲、献而下,世无善书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说智永“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

智永的书法真迹有《真草千字文》、《楷书千

北魏,南北朝以哪种字体为主

汉字。魏蜀吴三分天下鼎立之后,汉代书法遗风余烈。特别是魏武帝重视书法刻碑,出现了韦诞、钟繇等许多知名书法大家,从《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开始,楷书成了行世之主要书体,从此以后以楷书为主的五大书体开始并行运用,发展甚快。

楷书创始人钟繇被魏文帝封为武亭侯,汉末举考孝廉,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好学多才,致力于写字,三十七年如一日,“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入厕忘出”。首创法帖《宣示表》、《力命奏表》。独创了“横笔轻直笔重”楷书特有的风韵,誉为“楷书之祖”。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汉字最终定型,草书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之体已经发展齐全,以汉字为依据的中国书法,沿着篆、隶、行、草五体所创的道路,稳定的向前发展。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民族是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文字的。同时汉字在当时的发展已然非常成熟了。

所以至少汉字不会被取代。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积极推动汉字的使用,鲜卑没有文字,但是北魏官方需要书写文书只能运用汉字。无意间的记录,却缔造了中国书法史上乱世之中又一黄金时代。汉字是被“拿来用”的,没有刻意的分化,只有无意的分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进入什么阶段

魏晋南北朝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在此之前,书法仅仅是在一种自发阶段。

自发阶段:魏晋以前,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自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简单来说,书法开始变成艺术的一种就是步入自觉阶段的标识。

相对来说,东晋书法最盛,书法家亦较多,当时门阀大家都以书法世代相传,如庾、郗、王、谢等大家族,父子祖孙以书法著名不在少数。其中如王导、王洽、王珣、王荟、王徽之、王廙、庾亮、庾怿、庾翼、郗鉴、郗愔、郗昙、谢尚、谢安、恒玄、杨羲等,都是著名书法家。流传至今的墨迹大都是勾摹本和临摹本,其中以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迹比较多。

南朝宋、齐、梁、陈是楷书盛行时期。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楷书书写。北魏初期崔、卢两家族多以书法著名,其中以崔浩成就最大,北魏书法多受他们影响,稍后有郑道昭。北周有赵文渊。名不载于史籍而有碑刻传于世的有朱义章、萧显庆、王远、王长孺等。

中国书法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各种书体都已成熟。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中,要寻绎其发展历史,便有书体渊流派的探索和讨论。又因书法家蜂起,而各有擅长,要收藏品第,便有书法家名录和品评一类的著作。此外,书法技巧的研究,也较两汉时期为广泛和深入。

“南北朝时,王羲之博采众长,制造了一种潇洒清秀的书体。这种新书体在南方很快流

南北(东晋)朝时,王羲之博采众长,制造(创立)了一种潇洒清秀的书体。这种新书体在南方很快流传(很快在南方流传)。

三处错误

是的,只是首句和最后一句的表达有问题。

①精确得说王羲之属于东晋时期:371-420

②这种新书体在南方很快流。应该是:这种新书体很快在南方流行。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说321年—379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南朝碑刻最著名的首推

首推《爨龙颜碑》、《瘗鹤铭》为最著名。前者是楷书,带有隶意,笔势方折雄劲而又具飞动之势。后者刻在山崖上,随山刻石极为自然,书法潇洒而有法度,字画厚重、笔势飞动,其中间杂行书,笔法方圆并用,严谨有法度。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 。另外,还有墓志:《刘怀民墓志》、《刘岱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等。这些墓志上的书法都是比较成熟的楷书。

南朝碑刻,大体由东晋为南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的碑刻,也大多继承了东晋的风气,好书法的风尚仍不亚于东晋。

为什么魏晋书法尚韵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尚神韵,风度嫣然,其中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在汉隶的破体隶变发展成的楷、行、草在该时期都有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书法名家,如钟繇、“二王”等等,甚至出现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鼎盛发展时期!南朝书法婉丽清媚,舒畅活泼,喜出新意;北朝书法雄奇芳朴,严整敦厚,以方严为尚。

两晋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和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

钟繇(yóu):曹魏书法家,以楷书著称,被奉为正书之祖。后人摹刻作品《宣示表》、《荐季直表》。

索靖:西晋书法家,善章草,与张芝齐名。有石刻本《月仪帖》传世。

陆机:西晋书法家,善行草书。有《平复帖》传世。

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东晋书法家,传世作品有小楷《乐毅论》、小楷《黄庭经》、小楷《东方朔画赞》、行书《兰亭序》、行草书《奉橘》、行草书《丧乱》、行草书《快雪时晴帖》等。

王献之:世称“王大令” ,兼精诸体,尤以草书著称于世,传世作品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碑刻

东晋的《爨宝子碑(爨cuàn)》、《好大王碑》、《司马芳残碑》。

南朝的《爨龙颜碑》、《瘗鹤铭(瘗yì)》。

北朝的《嵩高灵庙碑》;“龙门二十品”中的最具代表性的“龙门四品”即《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记》《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新城县功曹孙秋生二百人等造像记》《陆浑县功曹魏灵藏造像记》,简称《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元桢墓志》、《元怀墓志》。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有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

主要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斫琴图》等

两晋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和画家有顾恺之,主要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斫琴图》《魏晋胜流画赞》《论画》。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

南朝四家书法家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有羊欣、王僧虔、萧衍、郑道昭等。

羊欣擅长隶书,代表作品有《笔精帖》。其中王僧虔善楷书,代表作品有《王琰帖》等; 郑道昭以魏碑《郑文公碑》最著名。

邯郸淳,字子淑,颍川(河南禹县)人。工于八种字体,尤精籀文、大篆、八分。其书法名著于时,魏正始二年所立《三体石碑》,即用籀文、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系邯郸淳所写。

钟繇(公元151—230年),字之常,颍川长社(河南)人,官至太傅,称“钟太傅”。学书于蔡邕、刘德异。楷书最好,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刚柔俱备。与张芝并称“钟张”,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同时善章草。只是其墨迹无存,所见均为后人临摹。

韦诞,字仲将,向邯郸淳学篆书,向张芝学章草,各种书体均精,尤善于题署。

卫恒,字巨山。大书法家卫瑾之子,卫觊之孙,深得家传。河东安邑(山西夏县)人。其父学书于张芝,曾说,我得伯英之助,索靖(字幼安,敦煌人,善章草)得其肉,恒得其骨。善草书和隶书,而且兼长书法理论,著有《四体书势》,是一部颇有影响的书法巨著。

卫夫人(公元272~349年),卫恒从女(一说卫璀女,恒妹)汝阴太守李矩之妻,名铄,字茂猗,师钟繇,擅长隶书及楷书。钟繇赞扬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相传作有《笔阵图》,书法理论上也有造诣。是王羲之的老师,在中国书法史上很有影响。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琅邪临沂(山东)人,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东晋杰出的书法家。学书于卫夫人,又多见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一变汉、魏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今体。行、草冠绝古今,隶书也见长。有“书圣”的美誉,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善丹青,工书。楷、行、草、隶各体皆能。幼学于父,后取法张芝。行草别创新法,用笔外拓,俊迈而有逸气,当时视为“破体”。骨力不及乃父,而颇有媚趣。南朝人多崇尚他的书体。

王僧虔(公元426~485年),羲之四世族孙,南朝齐书法家。继承家传祖法,工楷、行书,书法丰厚淳朴而有气骨。为当时所推崇,书迹有《王琰帖》等。著有《论书》等篇。

智永,世称“永禅师”。书学继承祖法,勤学苦练,在寺阁上练书,三十年间秃笔装满五十竹筐。写有《真草千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求者踏破门槛。他的千字文气韵飞动,又精熟守法。虞世南得其传授,影响初唐的书法。传世刻帖有《真草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