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诸生问朱子读书之法
- 老师常用宋代诗人苏轼的哪一句诗来鼓励我们多读书
- 宋代用什么读书
- 苏轼告诉我们对书要百读不厌的诗名是
- 赵匡胤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 劝读书歌
- 古代名人寒窗苦读典故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老师常用宋代诗人苏轼的哪一句诗来鼓励我们多读书题主所说的这句诗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杂说送张琥》。
博观:指大量的看书,多多阅读,了解事物;约取:指少量的慢慢的拿出来。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指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常用来老师鼓励学生多读书。
宋代用什么读书宋代私塾只是学一些启蒙性质的读写知识。例如:程颐《明道先生行状》记程颢在治平二年(1065年)任晋城县令时,“诸乡皆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而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又如:上述《秋日郊居》诗陆游自注:“农家十月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宋代经馆(包括精舍)的学习内容一般以儒家经典为主,不同时期略有不同:宋初(960—1022年)以科举之学为主;北宋中期以后[即仁宗朝(1022—1063年)前期]以经义和治世之学为主;自仁宗朝的后期起以性理之学为主。
苏轼告诉我们对书要百读不厌的诗名是《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原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两句诗字面上的意思是: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要多次的品味以后,你才能知道其中蕴涵的真正意义。
苏轼这两句诗语气委婉,劝慰安惇秀才回家再去安心读书,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
赵匡胤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北宋时期赵匡胤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增加见闻,并且同时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赵匡胤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宋太祖,在位期间统一五代十国,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赵匡胤认为,如果将领光会武功不会用脑子的话,对整个国家安稳也是没有好处的,战场上如果将士们不会变通不会思考,就非常容易中了敌人的奸计。
但是武将如果读了很多的书,就会使他们的眼界更加的开阔,思维更加的灵活不会这么死板,而且他一直以来就觉得武将如果多读书才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劝读书歌劝学歌
陈普 〔宋代〕
太极肇判两仪生,其中人为万物灵。
人亦天地一物耳,独以道义超众形。
立为三才中宇宙,发挥天地经人伦。
兹事初非外烁伐,毫发皆奋七尺身。
后生可畏如日出,千金之躯岂可轻。
寸阴可惜莫虚掷,百年安得长青春。
有力如虎当猛省,何况责望深父兄。
不通六籍不是学,未了三才未是人。
希圣必须志尧舜,希贤必有为颜曾。
义理彝伦精讲究,礼乐制度须详明。
体用源流务透彻,血脉文理仍流行。
会通两尽始无碍,范围未始离曲成。
无尘胸次贮万卷,拔出笔力找千钧。
不用高枕卧丘壑,用之家齐国治天下平。
不但匹无匹妇皆获所,草木鱼鳖咸清宁。
此皆后进本分事,不为干利与求名。
更须扫除谑浪傲惰熊,打并嗜欲声色情。
一物一则同一敬,牢守孔孟张朱程。
吃紧工夫决有效,令闻广誉垂千龄。
英雄气概为则是,一变至道非难能。
君不见四十五十无闻不足观,总是惰而不学昏昏贸贸枉生天地间。
古代名人寒窗苦读典故1.囊萤映雪: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2.断齑画粥:北宋时期,范仲淹小时家贫,他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经过苦读终于被录取为官员。
3.刺股悬梁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到齐国,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上书十次,不被所用,带去的资金用完了,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苏秦听后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于是发愤读书,读得困倦了,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惊醒之后接着再读,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成为六国的合纵长.后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读.
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当代大儒.后就用“刺股悬梁”比喻刻苦自学。